泸H市-->>>>>>>>>> 季社会组织啊化基地 刊
Luzhou Social Organization Incubation Base
理论前沿
\circ 王婴:专业社会工作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中的角色\mathbf{o} 张春生: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解读
2025年第1期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circ 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全国工商联《关于加强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解读

\circ 中办、国办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明确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等

CONTENTS目录
02社工掠影 M
06理论前沿
06 王婴:专业社会工作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中的角色
08张春生: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15政策解读

15 民政部 中央社会工作部
全国工商联《关于加强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解读
17中办、国办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明确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等
25基地动态
29实务案例

35点亮智光,活力满格!智力障碍儿童辅导个案「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掠影 川I

1月3日,泸州市优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古蔺县东升街道柿子村开展了“情暖腊八节·欢乐在社区”——东升街道首届微光喜乐会主题活动,活动以传统的窗花制作和腊八粥品鉴为主要形式,帮助康复者们在亲身体验中重拾生活的乐趣,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1月10日,合江县公益慈善服务中心开展了“慈善合伙人学堂”慈善人才培训《公益慈善项目设计和管理》《公益慈善传播与品牌建设》,此次培训提升了学员对公益创投项目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对创投项目申报和执行关键环节的理解及掌握,为下一步公益创投项目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1月15日,泸州市江阳区星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四川川南网文化传媒党支部联合开展2025年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关爱活动。他们组织爱心企业,用实际行动,把社会各界的关怀温暖送到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心中。
1月14日-15日,泸州市龙马潭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响应市创投大赛号召,在龙马潭区开展为期2天的参赛赋能培训,为龙马潭区参赛队伍提供全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三月学雷锋活动月,四川警察学院警盾志愿服务团志愿者们在各地践行雷锋精神。警盾30多名志愿者先后走进四川省泸州市五星小学校及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为近1300名小学生送上了防沉迷、反电诈及防范学生欺凌的法治与安防知识讲座。


2月12日,泸州市益康社会工作评估与研究中心在湖南省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联合泸州市人民医院普儿二科医护工作人员,开展了以“甜蜜元宵,健康同行”为主题的元宵节活动,本次元宵节活动共计服务了9组1型糖尿病儿童家庭。
3月12日,古蔺县众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携手古蔺县倍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古蔺县宏烨幼儿园,共同开展了“社工节里添新绿共筑美好古蔺城”植树节活动。此次活动共计种下30余株树苗,这些树苗不仅为古蔺城增添了一抹清新绿意,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绿色环保与社会责任的种子。


泸州市”绿芽”环保志愿服务队持续深化“绿芽”?;ず熳炫钙放葡钅?,组织志愿者在长江沿岸开展文明劝导、投喂科普、环境清理等活动,吸引市民参与生态?;?。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等方式,呼吁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营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民环保氛围。
为增强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营造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叙永县微公益协会于2025年3月22日,开展“环保大闯关,家园零负?!被繁V魈饣疃?。


3月22日下午,泸州市仁人公益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了一场以“纳爱护航·法润童心”一走进“纳爱”未成年人?;ぶ行奈魈獾奈闯赡耆吮;そ逃疃?。通过“知识科普+互动体验”的模式,为青少年们普及法治与安全教育。

理论前沿 I
王婴:
专业社会工作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中的角色
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民政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以及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与民政工作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思考和认识专业社会工作在民生建设中的角色。
首先,要从专业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元素(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过程)来认识
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方式和过程一般是由秉持倡导社会公平专业价值理念的社会工作者,着眼于这个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协助服务对象处理面对的各种问题。而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则是在国家社会政策中依据法律法规予以界定的,即通常所说的“法定服务对象”。在我国,政府对法定服务对象进行保障的职能部门就是民政部门。如何做好对“法定服务对象”的保障,民政部门曾经历过一系列的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进入新时期的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并重阶段,更加关注服务输送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民政工作主要聚焦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把加强兜底性民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的基本责任和底线要求,专业社会工作则是帮助政府做好“兜底服务的专业承接者”的关键角色。
兜底服务的专业承接者的角色有两个主要途径来体现。其一,随着近年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成长,针对困境儿童、困境家庭、残疾人和老年人等民政主要目标人群的直接服务,大多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承接方,由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工作方法,入户进行家庭状况调查和评估,综合考虑服务对象的多元需求,设计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分类建档并提供直接的精准服务。其二,随着社区工作结构的日趋完善,社区工作者通过学习并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人数逐年增加,专业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他们对接政府民生建设事务,承担了民政工作在基层的、前端性的各类法定服务对象的申报、调查、审核、备案等项工作,以及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督导和志愿者组织发动等社会工作行政性的间接服务。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过程,既关注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关注服务对象社会和精神等非物质层面的需求,全面促进和确保民政兜底性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完善兜底保障制度体系,兜住民生底线,同时也为后续民政工作和民政服务向专业化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理论前沿 I
其次,要从民政工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来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产生,也必然会有遭受冲击的新的脆弱群体的出现,民政部门需要快速作出反应。对这类可能还没有进入“法定服务对象”的群体或个人,也需要提供体现国家责任的、?;镜拿裆U?,因此民政工作又具有突出的开放性特点。在这里,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一定是慢于解决问题需要的。在政府政策出台的前期阶段,专业社会工作则是做好这类群体“基础服务的政府合作者”的关键角色。社会工作者具有独到的专业敏感性,能秉持社会人文关怀和专业价值观,及时敏锐地发现、评估、识别和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同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又具有组织运作的灵活性,在缺少政府经费支持的条件时,可以发挥社会倡导和动员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撬动和链接各种资源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协助政府逐步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有序推进服务保障对象从特殊群体向所有有需要的群体拓展,并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和普惠性。
社会工作者在发挥上述“兜底服务的专业承接者”和“基础服务的政府合作者”专业作用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和服务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他们通过收集服务对象、社区居民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民政服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形成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到效果评估、政策反馈、调整完善的闭环机制,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张春生:
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多次就发展慈善事业、发挥慈善作用作出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改革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改革发展指明重点和方向。慈心为民,善举济世。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自觉把慈善事业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审视谋划,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慈善事业的价值立场、目标任务、动力源泉、路径方法等,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刻阐明慈善事业是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的事业。“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的两句话。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资助了平潭县贫困女孩林冬梅。直到今天,林冬梅还记得,30多年前的那一天,习叔叔冒雨到她家里看望,和蔼地对她说:“你好好地努力学习,不用担心学费交不起,我就是来帮助你的?!钡车氖舜笠岳矗敖阶苁榧嵌啻吻康?,“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莆笊?,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要求“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慈善事业是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的事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张。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协助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深刻阐明慈善事业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慈善事业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的土壤,积极营造有利于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图为2023年12月15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邮包”新春送关爱公益行活动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为当地妇女及家庭送上“母亲邮包”,传递社会温暖与关爱。 (供图/中国慈善联合会)
深刻阐明慈善事业在促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社方面的功能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慈善事业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社的重要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形成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推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更好发挥作用,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二、不断增强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施行,这是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迈入了法治化轨道。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民法典、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红十字会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也对涉及慈善事业的相关内容作出了规范。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共出台400多份慈善法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构建起慈善事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体系。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慈善法的决定,对健全应急慈善制度、完善促进措施、规范慈善活动、加强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为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慈善力量有序增长。慈善法实施后,各级民政部门全面开展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和慈善信托备案等工作。目前,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5万家,全国累计备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额超过89亿元。慈善参与渠道更加多元,从设立慈善组织向备案慈善信托、提供慈善服务、参与志愿服务不断延伸。捐赠形式更加多样,从捐钱捐物为主向捐赠股权、房产、知识产权不断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慈善”蓬勃发展,民政部依法指定的29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累计为慈善组织募集资金超过500亿元,累计带动超过600亿人次参与慈善活动。全社会捐赠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首次超2000亿元。
慈善活动日益规范。
各级民政部门坚持鼓励支持和监督管理并重,持续推进依法行善、依法治善,指导督促慈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严守公益初心和非营利性底线,防范慈善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勾壬谱橹壬撇撇技褂米ㄏ钆挪檎涡卸3中勾壬谱橹ɑ鸹幔┠瓯ǎ昙欤┕ぷ?,扎实推进“阳光慈善”工程,推动慈善组织加强信息公开。鼓励社会监督,加强行业自律,有效提升了慈善事业公信力和透明度。

\vartriangle 2024年9月5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慈善法的修改,为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图为当日,河南省开封市慈善总会在开封市大南门瓮城城墙广场举行庆祝第九个“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志愿者在活动现场为群众宣传新修改的慈善法。(供图/中国慈善联合会)
慈善文化更加普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举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等,为慈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举办“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700多个慈善楷模、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捐赠企业和捐赠个人等慈善先进典型,26个省份设立省级慈善奖,以典型示范引领凝聚向上向善力量。自2016年设立“中华慈善日”以来,每年开展全国主题宣传,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引导推动社会各界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让爱心善行在中华大地接力传递。
作用发挥日益突出。
慈善力量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脱贫攻坚期间,全国慈善组织每年用于扶贫济困的支出超过500亿元。疫情防控方面,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慈善组织累计接受抗疫捐款396.27亿元、物资10.9亿件;自然灾害救助方面,充分展现慈善力量组织灵活和服务多样的优势。如2021年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河南省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受捐赠款物逾97亿元;2024年全年各类慈善力量向重点受灾省份捐赠款物近30亿元。各类慈善力量围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援藏援疆、创新驱动发展等提供专业服务,创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慈善服务品牌。
三、正确处理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关系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改革发展、更好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正确处理支持鼓励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公信力的建立和维护,加强规范管理是重要举措之一,规范管理不到位,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危害整个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但加强规范管理不是反对、轻视慈善事业,而是支持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既要树立积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健全完善国家支持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措施,更要优化慈善监管体制机制,强化综合监管。通过一手抓支持鼓励、一手抓规范管理,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确保好事做好、善事善成。
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保障安全的关系。
慈善事业社会关注度高、舆情燃点低,还涉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等,一旦出现重大负面舆情,就可能损害整个社会的捐赠意愿、参与热情。在推进慈善事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树牢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障发展。时刻关注慈善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堵塞漏洞,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和处置,确保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系统谋划和重点推进的关系。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晚、底子薄,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如慈善总体规模较小、组织力量不多不强、发展方式单一有限、治理能力尚有不足、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期待还有差距,必须加强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同时,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统筹起来,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行业上下、组织内外,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正确处理依法自治和行业自律的关系。
法治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健全慈善制度,夯实慈善基础,推进依法行善、依法兴善、依法治善,保证慈善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既要督促指导慈善组织依法依规自治,也要强化慈善行业自我管理,维护行业秩序,激发慈善参与主体活力。慈善行业健康发展,亟须建立健全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的行业规范,加强慈善行业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慈善行业组织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立足国情和借鉴经验的关系。
我国慈善事业与西方慈善事业在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社会功能、政治属性、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既要尊重国际慈善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尊重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既不能简单延续中国传统慈善模式,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公益慈善,而是要坚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
四、以守正创新精神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寄予厚望,要坚持守正创新,采取有力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慈善事业改革举措的落地落实,不断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把好慈善事业正确方向。
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精神,引领广大慈善事业参与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功能作用,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建立健全慈善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慈善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

健全法制体系,提高慈善事业法治水平。
始终将完善慈善法制体系作为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立足基本国情,研究制定适应慈善发展现实需要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推动出台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定、修订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管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慈善财产保值增值等慈善法配套法规政策。推动修订基金会管理条例,为加强基金会监督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提升服务能力,发挥慈善事业积极作用。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强化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的有效衔接,研究建立慈善事业参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助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鼓励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慈善交流与合作,提高慈善事业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规范监督管理,提升慈善领域治理能力。
紧紧抓住慈善事业公信力这个“牛鼻子”,建立自我约束、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慈善事业综合监管格局。深入实施“阳光慈善”工程,督促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加强基层慈善工作力量建设,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防范和化解慈善领域风险隐患。加强慈善组织专业人员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和方向,增强慈善行业人才吸引力。
强化研究宣传,大力传播弘扬慈善文化。
将慈善文化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重要节点、重大活动以及重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弘扬慈善文化。坚持尊重慈善事业发展规律,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强化慈善基础研究,推进慈善文化和慈善教育体系建设,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求是》
政策解读 川
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
全国工商联《关于加强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解读
2024年12月31日,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5年2月1日起施行。现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
异地商会一般是指某行政区域(登记地)之外的特定行政区域(原籍地)的外来投资企业和组织,在登记地自愿发起组成,以原籍地行政区域名称为基本特征,主要以推动两地经济交流合作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名称由行政区划名称、原籍地行政区划专名和“商会”字样依次构成。近年来,我国异地商会在服务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登记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党组织建设仍有不足、自身管理运行函需规范、作用发挥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异地商会依法登记和规范管理,引导异地商会发挥积极作用,经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民政部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全国工商联制定了《通知》。
二、主要内容
(一)完善异地商会登记体系。《通知》要求各级登记管理机关严格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开展异地商会成立登记,坚持成熟一个、登记一个,不搞成建制登记。在异地商会成立登记时同步落实党建相关政策要求。推动各地按照“一地一会”、“地域相适”原则,明确异地商会登记层级和原籍地行政区域层级,建立健全层级清晰、结构合理、定位准确、功能互补的异地商会登记体系。
(二)严格异地商会登记审查。《通知》要求民政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工商联明确审查职责,加强审查协同,对异地商会名称、宗旨、业务范围、发起人、拟任负责人资格严格审查,对成立必要性和运作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在要件审查方面,对发起人资格、负责人人选、名称、会员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
(三)健全异地商会内部治理?!锻ㄖ吠贫斓厣袒嵋勒辗ü嬲吆驼鲁探⒔∪ㄈ酥卫斫峁购驮诵谢?,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要求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机制,推进党员管理层人员与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要求异地商会合理设置会员代表、理事人数规模和负责人数量,规范负责人、监事的选任。引导异地商会围绕人、财、物、事等方面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政策解读
(四)加强异地商会管理服务。《通知》明确了工商联作为异地商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或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责,对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工商联的异地商会加强联系、指导和服务。推动民政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工商联加强信息共享。加强对异地商会的引导教育、政策培训,促进异地商会自主运行、规范运营。
(五)发挥异地商会特色优势。《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工商联引导异地商会充分发挥政治引导、政策宣传、经济服务、诉求反映、权益维护、诚信自律、社会治理等作用,注重选树异地商会中的先进典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表彰奖励工作,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

政策解读
中办、国办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明确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包括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完善支持政策等八个部分三十条措施。
其中明确:
第八条: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推动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提高专项救助水平,强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加强完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向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或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向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等。
第九条: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支持地方试点探索、整体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和托幼一体服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场地支持和运营补助等。

附方案全文: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现就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制定本方案。
政策解读 三
一、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
(一)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结合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行动,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
(二)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加快打通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强化央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和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等行为。进一步丰富适合个人投资者投资的债券相关产品品种。
(三)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持续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促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落实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强化产业联农带农。
(四)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加快推进落实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对拖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失信约束,健全清欠长效机制。
二、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
(五)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实施儿科服务年行动,加大儿科服务供给。在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加大综合医院夜间儿科门(急)诊开放力度。
(六)强化教育支撑。
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2025年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推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程度。
(七)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
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调整机制,2025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八)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推动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提高专项救助水平,强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加强完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向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或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向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等。
三、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
(九)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
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支持地方试点探索、整体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⒄箍顾ダ稀⒁⒙糜蔚炔担头乓⑾咽谐∏绷Α9睦⒄股缜度胧酵杏?、用人单位办托和托幼一体服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场地支持和运营补助等。
(十)促进生活服务消费。
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提升餐饮服务品质,支持地方发展特色餐饮。加大家政服务培训力度,鼓励更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组织实施巾帼家政提质扩容专项培训工程,完善家政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和信用体系。结合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配齐购物、餐饮、家政、维修等社区居民服务网点。
(十一)扩大文体旅游消费。
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文博单位拓展服务项目,合理延长经营时间,扩大接待规模。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优化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安全可控提高可售(发)票数量,严格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推行“一次审批、全国巡演”。
(十二)推动冰雪消费。
启动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冰雪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建设一批冰雪主题高品质旅游景区、度假区,支持冰雪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全球知名冰雪旅游高质量目的地。鼓励各地因时因地丰富冰雪场地和消费产品供给。
(十三)发展入境消费。
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推出更多优质入境旅游线路和服务,提高境外旅客在华旅游便利化水平,培育面向国际的医疗、会展等市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口岸开设免税店。支持更多优质商户成为离境退税商店,推广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
(十四)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聚焦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推动将露营、民宿、物业服务、“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消费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四、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
(十五)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
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支持换购合格安全的电动自行车,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推动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建设,培育多元化二手商品流通主体,创新二手商品流通方式。
(十六)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允许专项债券支持城市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加大租房提取支持力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缴存试点工作。
(十七)延伸汽车消费链条。
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持续落实二手车销售“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加强汽车领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发展,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
五、消费品质提升行动
(十八)强化消费品牌引领。
聚焦商贸、物流、文旅等服务领域,分类制定提升服务品质政策,打造更多中国服务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支持开发原创知识产权(IP)品牌,促进动漫、游戏、电竞及其周边衍生品等消费,开拓国货“潮品”国内外增量市场。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
(十九)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深入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品质电商??埂叭斯ぶ悄?”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菇】迪炎ㄏ钚卸<涌焱晟频涂站眉喙芴逑?,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不断丰富邮轮航线和旅游产品,推进游艇登记注册和报备便利化。
政策解读 川
(二十)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
促进内外贸标准认证等制度衔接融合。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引导外贸代工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落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支持内外贸一体化政策。
六、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
(二十一)保障休息休假权益。
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将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作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二十二)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健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标准体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推行更高效的消费维权方式。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全网最低价”等不合理经营行为,倡导实价优质,依法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监管。深化电视层层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
(二十三)完善城乡消费设施。
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加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终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推动传统百货等实体店改造成为新型商业场所。加大对夜间消费集聚区域的经营活动场地、公共交通运力、临时停车泊位等配套保障力度。
七、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
(二十四)有序减少消费限制。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及时清理对消费的不合理限制,不得搞“一刀切”和层层加码。推动汽车等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分年限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引导地方有序开展传统民俗类消费活动。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社会集团采购,不得变相设置所有制、商户评级等采购门槛。
政策解读 川
(二十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环保、卫生、安保、质检、消防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清理整治各类市场准入壁垒,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鼓励各地区对促销活动、社区集市、户外展示、招牌设施设置等简化审批流程,实行线上即报即办。以跨部门联合方式提升监管抽查效率,对大众消费场所无事不扰。
八、完善支持政策
(二十六)加强促消费政策协同联动。
改革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消费政策的协同,促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构建更加有利于促消费的政策体系。
(二十七)强化投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
更好统筹投资和消费,扩大消费基础设施、消费服务功能提升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投资,推动实现投资效益提高和消费扩容升级的良性互促。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加力支持教育医疗、技能培训、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二十八)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
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将促消费同惠民生、补短板结合起来,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更好发挥消费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二十九)强化信贷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个人消费贷款偿还方式,有序开展续贷工作。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政策解读 川
(三十)完善消费配套保障措施。
鼓励各级工会将经费用于节日慰问品、职工健身、文化体育等消费领域。加力实施消费帮扶,加强产销精准对接。探索开展有奖发票活动。健全服务消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统计监测,加强买方分地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统计,完善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按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协同联动,完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务实举措,加快形成工作合力,稳定市场预期,扎实推动提振消费各项政策措施更快更好落地见效。
(来源:新华社、中国社会报)

基地动态

2月8日,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对九曲时光社工发展中心开展督导,重点针对该机构承接的清溪社区慈善试点项目的执行方案优化与品牌体系建设进行专项指导。

2月19日,重庆万州区创新社区治理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冯林赴市孵化基地进行参访交流。双方围绕项目承接、政府服务经验以及新业务拓展途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各自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并就未来潜在合作方向进行了初步沟通。

2月17日,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发布2025年度入驻招募公告,面向全市公开招募8家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入驻。
基地动态

自2024年11月3日起至2025年3月9日止,在为期数月的精心筹备与策划,由市孵化基地精心打造的社会组织管理精要十五讲课程系列,在徐本亮教授的倾力讲授下,圆满结束。
2月28日,市孵化基地受古蔺县民政局的委托,对古蔺县众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的三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进行结项绩效评估。


3月7日,应合江县民政局委托,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对合江县永欣社会服务中心承接的2023年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展开全面绩效评估。
基地动态
3月8日上午,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携手泸州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408活动室举办“气球手作亲子行,职业体验暖人心”活动。


3月25日,在泸州市民政局的悉心指导下,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功举办了一场以“AI时代如何利用智能工具提升社工服务成效“为主题的线上培训活动。
3月25日上午,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与泸州青创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在市孵化基地409会议室,开展供需对接工作筹备会,就28日开展供需会的议程。

基地动态
3月26日下午,在泸州市民政局支持下,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开展入驻签约仪式。


3月28日下午,泸州市举办“社企联动·公益同行”社会组织与企业供需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泸州市民政局主办、泸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泸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承办,泸州青创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协办,共40余家社会组织代表和企业负责人在交流会上就社企联动的新模式与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实务案例 三
点亮智光, 活力满格! 智力障碍儿童辅导个案一社工案例计划
一、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乐乐(化名),男,3岁。父母均智力残疾,受遗传因素影响,乐乐先天性智力低下,满两岁时候才学会走路,目前只会简单的称呼“爸爸”“妈妈”。奶奶曾带其在当地医院做过康复治疗,有效果。后因要照看妹妹,康复就此终止。
2024年11月社工入户走访乐乐,发现乐乐眼神较少聚焦,但对社工的问话有简单的眼神回应。与其奶奶面谈时了解到,家中的一切大小事务都要奶奶操劳,她早已身心俱疲,因此会经常不自觉的叹气。
二、分析预估
(一)基本信息
1.个体方面
乐乐在月子里被发现眼晴斜视,遂前往医院就诊。经一系列专业检查,被诊断为智力二级残疾。
2.家庭方面
乐乐一家六口人,爷爷、奶奶、父母、乐乐、妹妹,2024年已办理低保。父母无业、爷爷在家附近打零工,乐乐和妹妹的日常生活由奶奶照顾。
3.社会交往方面
乐乐因为身体原因,较少主动去结识同龄小伙伴,加上奶奶对乐乐交往的能力缺乏信心和担心邻居对乐乐投来异样的眼光,导致乐乐的社会交往机会很少。
(二)问题界定
1.认知、语言、社交发展滞后问题
乐乐对事物的感知、认识速度缓慢;语言表达能力明显落后,说话晚、词汇量少;社交机会少,因而难以与同龄人建立正常的友谊关系。在认知、语言、社交方面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实务案例 三
2.家庭成员心理压力大
乐乐家人在照护过程中,因缺乏专业照护知识,同时当看到别的孩子正常成长,对比之下,内心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尤其是生活照顾者奶奶,一人照顾乐乐兄妹俩人,无人分担,极大地加重了她的心理压力。
(三)需求分析
1. 个体层面需求
通过干预支持和康复训练,从认知、语言、社交方面为乐乐开展技能训练,增强乐乐的自我认知、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
2.家庭层面需求
家庭成员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需要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以帮助他们应对照顾乐乐的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信息与资源需求
家庭成员需要了解关于智力障碍的相关知识、康复训练方法,以及获取相关的资源和服务,来提升家庭成员的照护技能、缓解照顾压力,进而提高家庭成员对生活的信心。
(四)理论依据
1.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人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和支持应对生活问题、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社会支持包括情感、物质、信息等方面。
在本案例中,社工为乐乐奶奶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应对照顾过程中的一些负面情绪,提升心理韧性。同时向乐乐家庭提供社会上的相关儿童康复救助资源信息,帮助他们获取所需服务和帮助。
实务案例 三
2.增能理论
社会工作所面对的群体常常是社会中权能最弱的人群,他们权能的缺乏并非他们自身的缺陷,而是由于社会中强势力量的压迫使他们形成了无力感、无助感、疏离感和失去自控感。增能理论认为个人、群体因环境限制等被弱化或剥夺权力,社工应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权力,包括个人能力和社会权力。
在本案例中,社工帮助乐乐家庭认识自身优势和资源,提供技能培训,如康复训练技巧、特殊教育知识等,帮助乐乐家庭建立信心、提升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三、服务计划
(一)目标
1. 激发乐乐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帮助乐乐逐步拓展认知边界,增进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协助克服对人际 交往的胆怯心理。
2.改善乐乐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辅导,减轻家庭成员因照顾乐乐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家庭应对困难的信心。
3. 赋权增能,帮助乐乐家庭认识自身优势和资源,提升家庭成员对乐乐的照护能力。
(二)服务策略
1. 收集资料,问题评估。与村儿童主任、乐乐家人面谈,收集乐乐生、心、社方面的资料,通过共情倾听和正面视角与乐乐及家人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2.通过情绪卡片、人体结构拼图、玩具、小游戏等,引导乐乐认识事物、感受实物,增强乐乐的自信心与参与热情。
3.教授乐乐家庭成员照护技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缓解照顾压力,减轻内心的无助感。4.定期上门关怀,对乐乐及家人的努力予以表扬和支持,巩固服务的成果。鼓励乐乐家人继续沿用解决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并加以强化。
实务案例 川
四、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建立关系,收集资料,界定问题
社工通过村儿童主任收集乐乐个人资料并实际走访了解其情况。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工营造轻松信任的谈话氛围,时刻保持着真诚、专注、倾听、及时回应的工作态度,建立起乐乐及家人对社工的信任。
收集了乐乐的家庭基本信息之后,社工与乐乐奶奶分析了乐乐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乐乐认知、语言、社交发展滞后、家庭成员因照护产生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大等,并总结聚焦了乐乐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语言、认知和社交方面的技能需求、提升生活照顾者照护技能与缓解其照顾压力的需求。

(二)第二阶段:助力乐乐跨越认知障碍,逐步拓展认知边界,逐渐提升认知能力
社工拿出印有不同身体部位的图片,如眼睛、鼻子、嘴巴等,向乐乐展示并清晰地说出每个部位的名称,多次重复以强化乐乐对身体部位名称的记忆,同时社工手指图片上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引导乐乐在自己身体上指出来。最后告诉乐乐身体常见部位的功能,比如眼睛看东西、嘴巴吃饭、手抓东西等,向乐乐讲解身体部位的作用,引导他理解常见身体部位的功能。
随后,社工把身体部位图片剪成拼图碎片,让乐乐一起参与,尝试拼出完整的人体图,增加对身体部位的熟悉度。
实务案例 川

(三)第三阶段:激发乐乐对语言表达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服务过程中,社工挑选了色彩鲜艳、内容简单易懂且与日常生活和情绪相关的情绪卡片,打造安静、温馨且无干扰的空间,让乐乐能专注参与活动。
社工拿出一张卡片,如显示孩子开心大笑的“高兴”卡片,清晰地告诉乐乐“这是高兴,宝宝高兴的时候就会这样笑”,让乐乐观察卡片并模仿表情,同时多次重复“高兴”这个词,让其跟读。模拟生活场景,激发语言表达。接着,社工引导乐乐用简单词语或短句描述卡片内容,如拿出“吃饭”卡片,问“宝宝在做什么”,鼓励乐乐说“吃饭”,当看到乐乐表达困难,社工示范后让其再次当试模仿

实务案例 川
(四)第四阶段:融入游戏,协助乐乐克服人际交往的胆怯心理
通过之前的暖心陪伴,社工与乐乐已经建立起了互动关系。这一次,社工化身“故事使者”,向乐乐讲述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引出吃元宵的习俗,描述元宵的形状、模仿煮元宵时元宵跳舞的样子,运用肢体动作、表情和声音变化等,吸引乐乐的注意力。
接着,社工带领乐乐一起用黏土制作元宵、一起进行游戏“夹元宵”,让乐乐在游戏中逐渐放松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感受到社工是游戏伙伴,增强亲近感,减轻人际交往的胆怯感。

(五)第五阶段:提供情感支持和资源信息,缓解照护压力
社工再次上门探访了解,家人在借助卡片、玩具、人体拼图与乐乐进行日?;ザ?,乐乐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是否有微小的变化。在听完家人的阐述后,社工帮助他们认识到在为乐乐开展技能训练过程中家人身上所展现出的爱心、坚韧等品质,引导家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让他们明白在助力乐乐康复的道路上,家人的付出是可以收获看得见的改变与成长的。
最后,社工将从网上学习的康复技巧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提供给乐乐的家人,并向他们推荐一些比较权威的儿童康复网站,让他们自主学习。同时社工表示,会通过不定期的上门走访、微信、电话等方式,随时为乐乐家人提供指导。
实务案例 川
(六)第六阶段:回访跟进,巩固效果
社工帮助乐乐家人一起回顾整个介入过程中乐乐的语言表达、行为方面的改变,家人帮助乐乐康复所采取的行动,进一步巩固乐乐家人勇敢面对问题、选择挑战的能力。此外,社工和乐乐家人一起商讨未来生活中如何保持已有的改变,鼓励乐乐与家人继续强化学习效果,为未来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做好积极的应对准备。
五、成效评估
1.认知能力
起初服务对象对身体结构部位、颜色认知模糊,无法准确辨别。后来经过游戏的强化,服务对象可以用简单的动作表示身体部位的作用,并完成人体拼图,元宵的制作,能够快速识别红、黑、白等三种颜色以及圆形、条形、方形等基本形状,认知能力明显增强。
2.语言表达
服务对象词汇表达开始有困难,但是经过社工的耐心引导,结合生活场景模拟和简单易懂的情绪卡片,可以看到服务对象跃跃欲试的表达欲望,服务对象语言兴趣被激发。
3.社交能力
从最初和社工只有眼神交流,拒绝接触,到后来能够主动参与社工一起游戏,互相合作,偶尔还分享自己的玩具,最后挥手微笑表示再见,社交表现有较大进步。
4.家庭状况
社工为服务对象家人提供的心理支持与信息支持,帮助服务对象家人减轻了心理压力,缓解了内心的无力感。家人通过学习康复训练方法,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日常的亲子互动增多,增强了面对生活的信心。
实务案例 川
六、总结与反思
(一)服务成效总结
服务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不够明显,但语言表达兴趣较以往浓厚,模仿大人的口型尝试发音时的注意时长有增加,拓展了认知范围,对身体部位和不同情绪的卡片可以根据口令用动作表示出来,对于社交互动目标,服务对象最初不愿与社工交流,介入中期逐渐参与简单的游戏互动,最后主动与社工摆手再见,而且说出了“加油”两个字。
服务对象家人因为社工提供的康复技巧和推荐的康复网站,减少了因不能带服务对象去医院康复带来的内心压力,同时在助力服务对象康复过程中,服务对象的一些细小变化,让家人看到了服务成效,更加增强了应对困难的信心。
(二)服务过程反思
在服务过程中发现,部分训练内容难度设置前期偏高,导致服务对象参与积极性不高,后续及时调整了难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训练。
社工要明白服务对象的整个介入过程中,目标之所以能达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因此,前期需要多次上门探访,在界定服务对象及家人的问题时,不评判,要做到共情、接纳,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助于家人一起助力服务对象的技能训练中。更重要的是,当发现服务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参与积极性有微小的变化时,要及时引导家人明白,家人的付出是可以收获看得见的改变与成长的,而服务对象的改变也需要时间,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有服务对象家人的支持与配合,同时介入过程中社工及时总结,此个案的服务成效基本达到了短期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