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
超越自我突破极限
提升练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 (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元谋人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最可靠的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口述史料 C.考古发现 D.史书记载.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B.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C.他们已经会使用火D.他们能够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并且使用工具获取食物
4.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5.火的使用是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以下先民中,可能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6.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烂层可达6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饲养家畜 C.从事农业耕作 D.人工钻木取火
7.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都发现于黄河流域 B.都发掘出头盖骨化石C.都会制作工具 D.都懂得人工取火
3.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C.北京人使用弓箭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9.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 (
A.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10.(2025·自贡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长江流域更是中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代表地区之一。下面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项链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C.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铲 D.河南安阳出土的青铜铲
1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洞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采食野果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青铜牛耕
12.有学者认为,我国今天北方建筑中的传统风格无不受着半坡建筑文化的影响。“半坡建筑文化"体现在 ()
A.干栏式结构建筑 B.半地穴式房屋C.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D.人面鱼纹陶盆
13.中国不同地区的远古人类,至晚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发展了农业也发展了定居的聚落,且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下列关于我国北方远古人类生产生活描述正确的是 (
A.掌握了打井技术 B.会纺织、制衣C.懂得使用天然漆 D.制作简单的乐器骨哨
14.考古资料显示,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龙山时代 ()
A.出现阶级分化 B.实行分封制度 C.进人奴隶社会 D.初具国家形态
15.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一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挖掘出水利工程、大型广场、多组高等级建筑等遗迹。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这说明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长江流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黄河流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16.考古发掘证实,在距今5000 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文明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一脉相承 B.多元一体 C.源远流长 D.兼收并蓄
17.某孔子学堂准备做一期有关“人文初祖"的文化讲习,请问老师应该准备的资料是()
A.盘古和女娲 B.黄帝和炎帝 C.董尤和黄帝 D.炎帝和董尤
18.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下列远古传说正确的是
A.阪泉之战,黄帝战败,归顺炎帝 B.黄帝时期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C.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D.尧舜禹时期实行世袭制
19.“一位叫放齐的酋长推举尧的儿子丹朱,尧马上表示,丹朱‘顽凶”,不可用;一位叫罐兜的举荐共工……尧与大家反复相商,又用各种办法考察了舜的德行,才将舜立为尧的继任人。"这反映出 ()
A.禅让制“选贤举能” B.“公天下"推行困难C.世袭制逐渐确立 D.分封制开始流行
20.全身心投人治水,曾三过其门而不人,最终消除水患的是
A.尧 B. C.禹 D.启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
21.(20分)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纪念邮票】

【古人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填字母即可)。(4分)E- ;F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分别生活在哪个大河流域?这些先民会随意迁徙吗?为什么?(6分)
(3)说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8分)
(4)请用一句俗语解释两处先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2分)
22.(20分)阅读下列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蛋尤有兄弟81人,都是人首兽身,铜头铁额,有8条胳膊、9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相传蛋尤与黄帝作战时,用法术制造迷雾。黄帝则令人制造“指南车”,拨开迷雾,最后获得大胜。
材料二:黄帝做了部落首领,领导人们改变了游猎生活,教大家修房屋,驯养家畜,并定居下来。为了便利交通,黄帝制造了船和车。传说黄帝还叫他的史官仓颉,创制了文字,改变了远古时代结绳记事的笨方法,开始使用文字来记载事情。
(1)材料一中有哪些传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4分)
(2)黄帝主要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当时谁和黄帝一起同蛋尤作战?(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说说黄帝为什么能够打败蛋尤。(6分)
(4)根据材料二,说说黄帝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哪些贡献。(6分)
23.(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蛋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是指黄帝,他与炎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4分)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6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6分)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4分)
期中综合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有关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制作磨制石器 B.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C.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 D.用骨针缝衣服
2.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
A.尧帝、舜帝 B.舜帝、黄帝 C.禹帝、炎帝 D.黄帝、炎帝
3.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Y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4.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文化特征的是 C )

A. 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5.禹死后,启继承禹的王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6.(2024·河南中考)《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máo),以磨”。据此推测,下图玉在当时可能是 )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高级生产工具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诸侯国的徽标
1.公元前1046 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炎黄战董尤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春秋争霸
.《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有一个曾在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中期形势图上已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
A.齐 B.楚 C.晋 D.秦
10.(2024·青海月考)春秋时期战争不断。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共进行战争 483次,其中郑国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这一时期列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矛盾 B.发展经济 C.争当霸主 D.镇压起义
1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重要依据。商鞅的变法措施中,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12.据《史记》载:“(商鞅治秦)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3.从西周时期成百上千奴隶在一起耕作(千耦其耘)到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仁农耕),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14.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苦,一心为民。李冰父子率蜀中父老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修筑成一座彪炳史册的传世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该工程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此可知该工程 ()
A.造福千秋 B.顺应自然 C.功能齐全 D.结构精巧
15.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16.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 ()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17.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18.《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 B.铁农具的制造技术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 D.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19.(2025·鹤壁期末)“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握有最高的行政权;军队调动,凡五十人以上都须请示皇帝;皇帝的诏令就是法律。”由此可以推断,秦朝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加重了百姓的役赋税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缔造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20.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门下省 D.军机处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
2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
(1)材料一中 ①② 处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在接受周王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王承担哪些义务。(6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说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及作用。(8分)
22.(24 分)(2024·南充期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几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传说学史】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据材料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分)由材料可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分)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家天下变公天下。夏A(人名)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B(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4分)
A. ;B.
【方式三:史料学史】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
(3)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2分)“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卫鞅”的变法给该国带来什么影响? (6分)
(4)材料二中“卫鞅”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结合所学回答在政治领域他提出了哪些主张。(4分)
2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己所不欲,匆施于人”“不学礼,无以立”。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请说出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
(2)说出材料一中思想家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主张。(至少两条,4分)
(3)材料二中的“他”是谁?(2分)请说出他在治理国家问题上的主张。(4分)
(4)根据材料三,如何评价“诸子百家"之间的论战与“争鸣”?(4分)
期末综合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5·呼和浩特期末)七年级(2)班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舞台剧,以展示我国粟种植的历史、彩陶起源与发展。你认为下列最适合同学们进行资料收集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 D.北京人遗址
2.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3.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① 百家争鸣 ② 商鞅变法 ③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④ 兼并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operatorname{D}.{①}③④
4.《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5.四位学生在为穿什么样的衣服展开辩论。甲认为穿衣应根据四季气候;乙认为穿衣应根据身份而定;丙认为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认为应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制服。根据他们的观点对应的思想正确的是 ()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C.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一儒 D.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6.《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7.下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 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 秦朝统一了文字

A \phantom{-}1.①②③ B.@\ @\ @\ @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楚汉之争”的性质是 ( )
A.汉取代秦的战争 B.项羽和刘邦争夺农民起义领导权的战争C.秦末农民战争的继续 D.项羽和刘邦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战争
9.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后来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这些主张的目的是 ()
A.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强化中央集权C.维护诸侯切身利益 D.继续休养生息政策
10.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和“互通并举”等措施。与“措施"对应的史实分别是 (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修筑驰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11.有学者评论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下列史实与此评论中“教”“政”“境”相匹配的是 ()
A.儒家思想、分封制、西域都护 B.罢黜百家、郡县制、北击匈奴C.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张骞通西域 D.道家思想、王位世袭制、万里长城
12.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
A.颁行推恩令,实行郡县制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推行郡县制和尊崇儒术
C.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
D.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
13.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下列对秦汉时期时代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冏)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开放的社会
14.秦汉时期的文化灿若群星、百花齐放。下列有关秦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佛教在秦朝末年传人我国 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③ 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 ④ 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operatorname{D}.②③④
15.“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材料称道的人物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 ①②③ 分别是
魏 | 西晋 | 十六国 | 北魏 | |||||
东北齐北 | ||||||||
①吴 | ② | 宋 | 齐 | ③ | 陈 |
A.蜀、东晋、前秦 B.西楚、东晋、前秦 C.蜀、东晋、梁 D.蜀、东晋、张楚
17.下列政权都城在洛阳的是① 曹魏 ② 孙吴 ③ 西晋 ④ 东晋 ⑤ 南朝 ⑥ 北魏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operatorname{D}.{①}④⑤
18.东晋诗人谢灵运在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原因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不断更替B.南迁江南的劳动力带去的优良品种、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D.北朝的贾思所著的农书《齐民要术》传到了南方,起了指导作用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北方民族有 (① 氏族 ② 羌族 ③ 鲜卑族 ④ 匈奴族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下列哪一项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B.北方各民族的交融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科学家勇于探索实践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
1.(16 分)某班拟举办一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分为两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
(1)展区一:人物篇
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 (2分)为什么? (2分)
(2)展区二:文物篇
右图是他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怎样的作用?(4分)

(3)请列举出这条道路开辟之初传播的中国、璃瓶古代印度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文明成就各一例。(4分)
(4)今天我国提倡“一带一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2.(24 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各族逐渐内迁到黄河流域,大量南下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1)材料一中“张骞凿空"指什么?(3分)之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阶段的人口迁徙对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6分)
(3)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谁的改革?(2分)根据材料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 (4 分)
2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简表(部分)
时期 | 人物 | 科技成果 | 地位 |
蔡伦 | 改进造纸工艺 |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 |
东汉 | 张仲景 | 写成《② 》一书 |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
三国 | 刘徽 | 求得圆周率为3.1416 | 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
南北朝 | ③ |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6分)
(2)根据材料表格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材料表格中一个史实以及材料表格外教材所学的一个史实就所拟观点进行简要阐述。(14分。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