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在建阳 伟肠

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童游街道工作委员会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政府童游街道办事处
目录 Contents
前言一 -02
一、立学文庙 -03
「暨南」校名 -04
三、孤岛办学 -05
四、最后一课 - 06
五、设立分校 -08
六、学生来潭 -09
八、穿越烽火 11
七、校长莅潭 10
九、东南联大 12
十、校训铭志 13
十一、生活艰难 14
十二、空袭建阳 15
十三、文庙书声 16
十四、校长劳作- 17
十五、暨大教授吴大琨 18
十六、暨大教授王亚南 19
十七、暨大教授 俞剑华 20
十八、暨大教授 拜尔 21
十九、暨大教授王勤 22
二十、暨大教授潘天寿 23
二十一、暨大教授 许杰—— 24
二十二、爱国之火- 25
二十三、爱国运动 26
二十四、抗战胜利 27
二十五、暨大复员 28
二十六、记忆潭城 29
前言
1941年6月的抗战时期,在上海办学的暨南大学到建阳设立分校,次年全校迁入建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暨南大学回迁上海。
暨大在建阳立校约5年。校址主要在建阳童游的文庙。5年的办学,毕业的学生共5届557人。复迁上海时,学生达1300余人,加上职员、教员、工警,“人数之多,已为暨大历来所未有”。《百年暨南史1906-2006》引用专家的评论说,当时的暨大,“可谓是人才济济,名家荟萃,使建阳顿时成为我国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城’”。
立学文庙

1941年6月,位于上海真如的暨南大学到建阳设立分校,次年全校迁入建阳。暨大在建阳立校约5年,校址主要在建阳童游的文庙。
暨南」校名

「暨南」二字,取自《尚书·禹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暨南」意思是声威教化东到大海,西至沙漠,广播于北方和南方,达于四海。1907年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校址选在南京城中央的薛家巷妙相庵。
三、孤岛办学

1921年2月底,暨南学校商科首先由南京迁往上海。1937年8月13日,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正式打响,上海沦陷,暨大迁入租界,在「孤岛」维持办学,暨南大学成为当时租界里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四、最后一课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偷袭珍珠港的次日,日本出动海军陆战队进占上海租界。

暨南大学的校长何炳松立即召集郑振铎、周予同、王统照等重要教职员会商对策。会上,何炳松宣布「学校照常上课,但当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便立即停课,将这大学关闭」。
五、设立分校

1941年夏,何炳松校长派商学院院长周宪文到建阳建立分校。建阳县的文庙(即县学)设在童游,规模宏阔。从寻觅校址到开学,历时仅3个多月。
六、学生来潭

1942年,春节刚过,上海校区的同学们二三人为一批先后离开孤岛。白天绕道走小路,攀山越岭。晚上偷渡敌人封锁线,蛇形匍匐。爬出铁丝网,顾不得饥寒疲惫地赶路。穿过沦陷区后,还要行走整整一天,才到达抗日前沿禄渚。
七、校长莅潭

校长何炳松移居到朋友家,蓄起了长胡子,秘密进行迁校工作,1942年4月初动身。一家人是分头去火车站,在火车上才汇和。他们穿越沦陷区和烽火线,备尝艰辛。
八、穿越烽火

5月初的一个下午,在金华的师生接到迅速撤离金华,前往建阳的命令。离开江山的第二天,车站被炸,铁路不通,学生们一路步行到福建浦城。到达浦城时,全城一片火光,敌机轰炸后的惨状到处可见。在行进的途中,遭到了敌机的扫射,100多名联大师生无一伤亡。最后由浦城乘车安全抵达建阳暨大分校。
九、东南联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1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维护上海高等教育,决定筹设「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正是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6月,东南联大筹委会开始在童游奎光阁新建的楼房里办公,何炳松同时负责暨大与联大。联大与暨大合并办学,1943年7月底,东南联大结束办学。
十、校训铭志

何炳松校长题写校训,校训出自《论语》,「言忠信,行笃敬」。
十一、 生活艰难

童游没有电灯,照明工具主要靠桐油灯,由于桐油灯光暗淡,往往把书凑近灯光攻读,鼻孔会被煤烟熏得墨黑,学生们第二天早上洗脸、擦鼻孔,毛巾上会留下黑糊糊的一片油烟。吃饭,大多吃集体,到食堂吃公费伙食。每天一粥两饭。
十二、 空袭建阳

当时日军飞机还时常轰炸建阳,大人们拖着小孩,带着点心往乡下跑,俗称「跑警报」,暨大的教授也跑警报,教授许杰他们,常常带着全家在旷野上奔跑,有时钻草堆,有时干脆就趴在田野里;日军飞机反复来轰炸建阳,炸毁了大片房屋,许多人死于非命。
十三、文庙书声

暨南大学迁建建阳后,以文庙为中心。是时文庙年久失修,荒草长满庭院,两房时常住着乞。经过整修与兴建,大教学、生活用房基本具备。几十年后,暨南学子还念念不忘建阳旧校址,杨耀宗校友以诗咏志:「抗战烽火遍地起,颠沛流离到潭城。学府大迁来此,文庙尽是读书声」。
十四、校长劳作

校长何炳松在建阳期间,除了管理学校,还积极参与劳动建设。
十五、暨大教授 吴大琨

吴大琨(1916年-2007年),经济学家,1936年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周宪文邀吴大琨到商学院讲授「战时经济」。
十六、暨大教授 王亚南

王亚南(1901年-1969年)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原名际主,字渔邨,笔名王真。1945年初冬,王教授「风尘仆仆远道来」。来到建阳,他带来的课题是《中国经济改造问题》。他的讲课,埋下了革命的种子,点燃了革命理论的火种。
十七、暨大教授 俞剑华

俞剑华(1895年-1979年)是何炳松的学生。俞剑华早在中学时代就能画能写。在建阳,俞剑华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但仍作画不辍,空闲之余就与美专校长谢海燕等人一起游玩建阳附近的名胜九台山和庵山;拜谒考亭书院的朱子。
十八、暨大教授拜尔

1943年秋,建阳暨大来了一位外籍教师拜尔,女,全名叫奥立芙·拜尔(OliveBairre),当时约40岁,任大学一年级基本英语课的讲师。拜尔小姐到文庙上课,要穿过全城,要过桥,涨水时还要摆渡过河,但她从不迟到。她时常感到头疼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油印的讲义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另一个是对学生的作文的批改常常不知从何下手。
十九、暨大教授 王勤

王勤填(1902年-1951年),浙江省慈溪县人。1922年入南京东南大学,师从竺可桢学地质学,追随在竺可桢身边任助教。1931年以后,并随暨南大学内迁到建阳。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在地理学事业——在地理学的教学和著述上,是珠穆朗玛峰的正名者,把“额非尔士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二十、暨大教授潘天寿

潘天寿(1898年-1971年),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抗日战争后,随校内迁到建阳。建阳的联大艺术专修科,主要是潘天寿与谢海燕、倪贻德、俞剑华四位教授支撑起来的。
二十一、暨大教授许杰

许杰(1901年-1993年),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文学理论家。原名世杰、字士仁,笔名张子山。他还经常在《公民运动》课上给学生讲游击战术,发动群众抗日救亡,反响巨大。
二十二、爱国之火

暨大有很多党员,其中一位叫陈斐然。俞剑华之子文书科职员俞述翰曾回忆:「有一封福建省政府的公函,通知暨南大学,说有一名‘异党分子”……··可能混在暨南大学当学生,要学校给予扣留云云。··我还记得这个学生的名字叫陈斐然。这件事发生在42年(1942年)秋天」。
二十三、爱国运动

「壁联」即暨大二十多个社团、学会组成的「壁报联合会」。「壁联」是爱国言论的重要阵地。「壁联」不仅认真研究学术问题,而且积极地交传爱国进步思想,为抗日战争服务。
二十四、抗战胜利

八年抗战胜利了,暨大的师生载歌载舞。
二十五、暨大复员

1945年元旦,抗战的形势开始好转。春节就到了,距建阳暨大校门约有百米「声教南暨」牌坊的两柱贴出一副春联:
万象回春,正开罗会后,胜利可凭,失地尽重光,相期共醉凯日下,新翻破阵乐;
一年复始,溯歇浦来时,弦歌不,故江应无恙,将见同归真如,再现读书声。
二十六、记忆潭城

1944年于文学院教育学系毕业的台湾周国春校友回忆童游的往事,写下:
武夷九曲,考亭书坊。宋明学区,鼎盛建阳。古镇童游,隔水相望。孔庙巍巍,圣德荡荡。抗日战起,京沪沦丧。暨南南暨,暂安是乡。孔庙作校,课诵揖让。童游北郊,草莽拓荒。纠工建宅,安抚流亡。竹篱芳香,亦村亦庄。村舍之东,处处方搪。天光云影,莲池飘香。
忠信写敬 旅创 付炳招书 糯阿 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