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至年味儿浓
营运操作部郭炜丽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蛇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在这充满喜庆与温馨的节日里,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过年习俗,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与美好的祝愿。就像我的老家新昌,那别具一格的年俗,总让我在岁末之时,满心都是对家的眷恋。
从年廿六、廿七开始,年味便在厨房里弥漫开来。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麦虾,这可是我们这儿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小零嘴。将面粉和豆浆缓缓混合,双手在面团间揉搓、按压,感受着面粉从松散到紧致,再擀成馄饨大小却比馄饨皮厚实的面皮。拿起剪刀,“咔嘧咔嘧”,面皮在剪刀下幻化成一只只灵动的“小虾”,这便是“麦虾”名字的由来。待锅里的油热得滋滋作响,将麦虾下锅,瞬间,“瞬里啪啦”的声音响彻厨房,麦虾在油锅里翻滚、变色,直至变得金黄酥脆。出锅放凉后,那一口咬下去,“嘎”一声,满满的都是儿时对过年的期待。将这酥脆的麦虾装袋密封,它不仅是美味的零食,更是一份可以长久保存的年味儿。

到了年廿九,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欢乐的氛围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像是要把过去一年的烦恼与疲惫都一并洗净。随后,贴上寓意吉祥的福字,那大红的纸张,黑色的墨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门口挂上红彤彤的辣椒串,每一个辣椒都饱满鲜亮,如同我们对生活的热情,红红火火。再把喜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

夜幕降临,灯笼里的烛光亮起,整个村子都被映照得格外温暖,年的气息也愈发浓厚。
这些年俗,看似平凡,却饱含着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对新年的憧憬。它们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能将我们紧紧地与家乡相连。新的一年,愿这些美好的年俗继续传承,也愿我们的生活如这新春佳节一般,处处洋溢着幸福与欢乐。

石浦“十四夜”一灯火深处有乡愁
营运操作部林窈君
海风裹挟着记忆,将渔港小村的年味酿成一坛陈年的酒。我的故乡石浦,总在正月十四这日启封这坛醇香,让游子隔着山海也能醉倒在乡情的氮盒里。

听长辈们说,“十四夜”的习俗背后有着特别的故事。以前,石浦作为沿海渔村,渔民们出海常常遭遇风浪,生活艰难。某个正月十四,漂泊数月的渔船历经艰险后平安归来,全村人欢天喜地,摆出自家最好的食物一起分享,将劫后余生的喜泪融进袅袅炊烟,渐渐形成了“十四夜”这个独特的节日,寓意着团圆和平安。数百年潮涨潮落,这盏渔火始终摇曳在石浦人的血脉中,成为与年夜饭一样浓烈的团圆符号。
待到十四日斜阳西坠,家家灶台飘起雾霭,铁锅里翻涌着世世代代的团圆密码—鱿鱼卷起浪花的褶皱,虾仁含着海月的清辉,香菇翻滚出山野的清香,山海的馈赠在石浦人的巧手中被熬煮成名为“糊辣羹”的乡愁。喝完羹,再卷一只麦饼筒,裹住笋尖的鲜脆、蛋丝的柔黄,如同将整个春天的生机卷进掌心。

当灯光次第点亮豌蜓的街巷,整座古城便成了流动的盛宴。青石板路上涌动着人潮,戏台上水袖搅动着越剧的柔波,婉转唱腔乘着海风飘向远方。耄老者闭目击节,皱纹里沉淀着半个世纪的曲韵悠长。我置身其中,虽然不太能听懂词儿,但也被那热闹喜庆的氛围感染得手舞足蹈。

忽然铜震天,金鳞耀目的龙灯自巷陌深处游弋而 来。九节龙身起伏如浪,龙首吞吐着朱红的火焰。龙灯在 舞龙人的手中活灵活现,时而昂首摆尾,时而盘旋游走, 伴随着阵阵锣鼓声,仿佛要腾飞天际。舞狮的艺人也毫不 逊色,狮子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引得大家阵阵 叫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早已离开石浦到外地求学、工作,但“十四夜”的热闹场景从未在我心中淡去。在龙灯下雀跃的童稚,羹汤里沉浮的岁月,终成游子胸中永不熄灭的温暖火苗。十四夜的灯火,是嵌在东海之滨的明珠,永远为漂泊的归帆指引着温暖的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