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仁心一一温暖的种子
董奉的杏林
三国时期,有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名叫董奉。他心地善良,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不过,他有一个特别的规矩:如果治好的病人家里很穷,就要在他家附近的山坡上种一棵杏树;如果是有钱的富人,就要种五棵杏树。
病人听了,都觉得这个要求很有趣,纷纷答应。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山坡上的杏树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了一大片杏林。春天的时候,杏花盛开,像粉白色的云朵;夏天时,金黄的杏子挂满枝头,香甜诱人。

董奉并没有把杏子留给自己,而是用它们来换粮食。他把换来的米和麦子分给吃不饱的穷苦百姓,帮助了很多人。大家看到这片杏林,都感动地说:“这些杏树,是董医生用他的善良和仁爱种出来的春天啊!”
从此,“杏林”成了赞美医生的词语,而董奉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心怀善意。
互动提问
1.为什么董奉不要钱而要种树?
2.如果你有一片“杏林”,你会用它帮助谁?
小标签「仁心加油站
“仁心不是口号,是像种子一样需要行动来浇灌?!?/p>
子路的米袋
清晨,天刚蒙蒙亮,十二岁的子路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他来到厨房,发现米缸里只剩下薄薄的一层米粒。看着熟睡的父母,子路暗暗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借到米!”
秋风瑟瑟,子路背着布袋向十几里外的舅舅家走去。单薄的衣衫挡不住寒意,草鞋踩在碎石路上发出“咯吱”声。走了两个时辰,他终于看到了舅舅家的屋顶,额头布满汗珠,嘴唇都干裂了。

舅舅心疼地装了一大袋米,足有二十斤重。子路谢绝了舅舅相送的好意,咬着牙把米袋背在肩上。沉重的米袋压得他肩膀生疼,走一段就得歇一歇。汗水浸透衣衫,被秋风吹得冰凉。
路过村口时,王大叔想帮他分担,子路却擦着汗笑道:“谢谢大叔,父母年纪大了,我想让他们多吃几顿饱饭。”
夕阳西下,子路终于到家了。肩膀磨得通红,双腿像灌了铅,但看到父母惊喜的表情,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爹,娘,我借到米了!”母亲心疼地抚摸着他的肩膀,眼中闪着泪光。
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热腾腾的米饭。烛光下,父母的笑容让子路觉得一切都值得。
后来成为孔子得意门生的子路常说:“孝敬父母不在事大事小,而在用心。那袋米虽重,却装满了我对父母的爱?!?/p>
情景剧场
请和同桌演一演:-子路借米时怎么说?-父母接过米袋时会说什么?
实践任务
“发现身边的仁心”:观察家人或同学的一次默默付出(如妈妈提前热好的牛奶),用贴纸记录下来。
盲人提灯
漆黑的夜晚,一位禅师走在寂静的山路上。微凉的夜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忽然,禅师看见前方有一点温暖的亮光,正缓缓向自己靠近。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盲人,手里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禅师觉得很奇怪:盲人明明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走路呢?
“这位施主,”禅师上前问道,“您眼睛不方便,为何还要提着灯 呢?”
盲人停下脚步,微笑着回答:“师父,虽然我看不见光,但我知道天黑后,路上没有光亮,别人也看不清路。我提着这盏灯,别人就能看见脚下的路,不会因为看不清而撞到我。”
禅师听了,心中一震。他望着盲人手中跳动的灯火,那光芒虽然微弱,却照亮了整条山路。过往的行人借着这光亮,都能安全地走过这段崎岖的小道。

“阿弥陀佛,”禅师双手合十,感慨地说,“原来善意就像这盏灯,不仅能照亮别人,也能?;ぷ约?。施主虽目不能视,心却比明眼人更亮啊!”
盲人微微一笑,继续提着灯向前走去。那盏 小小的油灯,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仿佛一颗 温暖的星星,照亮了整条山路,也照亮了禅师的 心。
从此,禅师常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子们听:“真正的光明不在眼中,而在心里。当你为他人点亮一盏灯时,其实也在照亮自己的路?!?/p>
讨论
为什么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举例说明(如让座后获得感谢的快乐)
第二单元:社礼一一文明的密码
孔融让梨
东汉时期,四岁的孔融和五个哥哥围坐在院子里。父亲端来一盘新鲜的大黄梨,让孩子们分着吃。金灿灿的梨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哥哥们都说:“弟弟最小,让他先挑吧。”
小孔融站在凳子上,仔细打量着盘中的梨子。出乎所有人意料,他伸出小手,毫不犹豫地拿起了最小的那个梨。父亲好奇地问:“融儿,盘子里有更大的梨,为什么不拿大的呢?”
孔融仰起稚嫩的小脸,认真地说:“爹爹,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哥哥们比我大,需要多吃点?!彼底?,他还踞起脚尖,把最大的梨递给了大哥。
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哥哥们也纷纷要把自己的梨让给弟弟。最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大家把梨都切成小块,一起分享这盘充满亲情的果实。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谦让美德的典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养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心中是否装着他人。
辩论角
有人认为“让梨是吃亏”,你觉得呢?(提示:得到感谢时的快乐vs多一个梨的快乐)
文明实验室
测一测你的“礼仪温度计”:-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3 + 5 ^ { \circ } C -打断别人说话 - 3 ^ { \circ } \mathsf { C } (用彩色笔画出你的温度变化)
杨时的雪夜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四十岁的杨时披着单薄棉袍,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程颐府前。他此行专程来向恩师请教《易经》中的疑难问题。
天色阴沉,细碎的雪花在空中飞舞。书童告诉他:“先生正在午睡?!毖钍绷⒓窗谑质疽獠灰Ь吹卣驹诖竺磐獾难┑刂械却?/p>
雪越下越大,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杨时的须发渐渐结上冰霜,棉袍也被雪水浸湿。但他始终保持着端正的站姿,目光坚定地望着书房方向。
一个时辰过去,积雪已没过膝盖。路过的人劝他避雪,他却微笑道:“老师年事已高,难得休息,学生受些风寒无妨?!?/p>
程颐醒来,推开窗户发现院中站着个“雪人”,竟是杨时!他急忙出门,心疼地说:“贤契何苦如此!”杨时这才移动冻僵的双腿,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进屋后,程颐亲自为杨时拂去积雪,命人准备热汤??醋诺茏佣匙系乃?,程颐感叹:“如今天下,像你这般尊师重道之人实在难得!”
杨时恭敬地回答:“学生不过是践行老师的教诲?!背桃么笫芨卸奔聪晗附獯鹆怂囊晌?。
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称赞杨时的品德。“程门立雪”从此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流传千古。杨时后来也成为著名理学家,被尊为“龟山先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始于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长的尊重。杨时雪中站立的身影,诠释了“尊师重道”的真谛。
思考泡泡
?如果换成现在,有哪些方式既能尊重老师休息,又不让自己冻着?
礼仪儿歌
“轻声说话像春风,耐心等待不抢功,礼让三分心宽敞,文明花开满校中?!?/p>
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京城里忙碌的张英宰相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急信。信中写道,邻居吴家在翻修宅院时,执意要占用两家之间三尺宽的公共地界。张家人据理力争未果,双方争执不下,几乎要对簿公堂。
张英读完家书,望着窗外飘落的柳絮,想起儿时在那条小巷玩耍的情景。他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使快马加鞭将回信送到桐城。张老夫人展开信笺,先是一忙,继而会心一笑。次日,张家主动将围墙向内退让了三尺。这一举动让吴老爷坐立不安,他原以为权贵之家必定仗势欺人,没想到对方竟如此大度。羞愧之下,吴家也将围墙后退了三尺。

就这样,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之间,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春去秋来,这条巷道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货郎挑担的捷径,邻里和睦的象征。百姓们亲切地称之为“六尺巷”,还编了顺口溜:“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消息传回京城,康熙皇帝在早朝时特意称赞张英“胸襟似?!薄U庞⑷垂Ь椿刭鳎骸俺贾皇墙骷鞘ド辖袒澹骸κ廊靡徊轿撸丝硪环质歉!??!?/p>
如今三百多年过去,桐城的六尺巷依然保存完好。青石板路两侧的白墙黛瓦,仿佛还在诉说着这段“宰相让墙”的千古佳话。巷口的石碑上,“礼让”二字笔力遒劲,提醒着后人:宽容礼让不仅是美德,更是化解矛盾的智慧。正如张英诗中所言,当年争夺城墙的帝王都已化作尘土,唯有谦让的美德永远流传。
活动
标语设计:为校园设计一条“谦让标语”。
第三单元:责任一一成长的勋章
大禹的脚印
上古时期,洪水肆虐神州大地。年轻的禹肩负起治水的重任,带领百姓日夜奋战在治水一线。
在漫长的治水岁月里,禹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第一次路过时,屋内传来妻子分娩的啼哭声,他握紧手中的耒耜,强忍思念继续赶路;第二次经过,年幼的儿子在门口向他招手,他远远地望了一眼,转身投入治水工程;第三次路过时,儿子已经能瞒跚学步,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洪水未平,我一刻不能松懈!“这是禹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跋山涉水,走遍九州,采用"疏导为主,堵塞为辅"的新方法,带领民众开凿河道,疏通淤塞。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肆虐的洪水终于被驯服,百姓重回家园。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展现了他心系苍生、公而忘私的崇高品格。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
穿越对话
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写在小纸船上)
责任分级任务
个人:每天自己检查作业清单班级:担任"灯长"(放学关灯)社会:向家人宣传垃圾分类
小云的环保日记
四年级的小云发现小区总有人乱扔垃圾。她做了三件事:
1.手绘"垃圾分类图"贴在垃圾桶旁2.用酸奶盒制作小花盆送给邻居3.发起"垃圾捡跑"活动(边慢跑边捡垃圾)半年后,小区环境大变样!
头脑风暴
你的班级/小区最需要改进什么?设计一个"责任小超人"行动计划。
"仁心快递站"操作指南
1.收集干净废纸盒,装饰成"感恩快递箱"
2.匿名放入感谢信或小礼物(如自制书签)
3.每周五由班长随机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