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读预习一本通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沁园春·雪
第2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3课 我爱这土地
第4课 乡愁
第5课 你是人间四月天 e 0 8
第6课 你看 10
第二单元
第7课 敬业与乐业 13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5
第9课课论教养 18
第10课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20
第三单元
第11课 岳阳楼记 23
第12课 醉翁亭记 27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31
第14课 诗词三首 33
课外古诗四首· 38
第四单元
第15课故乡 42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 44
第 17^{*} 课课孤独之旅 46
第五单元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49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50
第 20^{*} 课 谈创造性思维·· 52
第 21^{*} 课 创造宣言 。 54
第六单元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 57
第23课 范进中举 60
第 {24}^{*} 课 三顾茅庐 62
第 25^{*} 课 刘姥姥进大观园 64
课外古诗文(后四首)· 67
第一单元
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70
第 2^{*} 课 梅岭三章 71
第3课 短诗五首 73
第4课 海燕· 74
第二单元
第5课 孔乙己 77
第6课 变色龙· 79
第 7^{*} 课 溜索 80
第 8^{*} 课 课蒲柳人家(节选) 82
第三单元
第9课与我所欲也··· 85
第 {10}^{*} 课 唐雎不辱使命 88
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 91
第12课 词四首 96
课外古诗词诵读 101
第四单元
第13课 短文两篇 104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106
第15课 无言之美· 108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109
第五单元
第17课 屈原(节选) 111
第18课 天下第一楼 112
第19课 枣 儿 114
第六单元
第20课 曹刿论战 116
第 21^{*} 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9
第 22^{*} 课 陈涉世家 122
第23课 出师表 128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132
课外古诗四首 138
第一单元
任务一:诗歌诵读
第1课 沁园春·雪
文学文化及课文常识
1.作者及作品: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诗词《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卜算子·咏梅》等。
2.创作风格:作品大多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抒发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3.标题解读:“沁园春”是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114字。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大臣窦(dou)宪夺取,后人便作诗以咏此事,此调因此得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和吟咏的主要内容
4.词主旨:这首词通过展现北国壮丽而娇艳的雪景,纵论秦皇汉武等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今朝的革命英雄,展现了作者超越历史英雄、创造伟业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
5.写作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在陕北清涧(jian)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yuan)上,他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6.课文知识链接: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秦皇汉武:指秦始皇赢政(前259一前210)和汉武帝刘彻(前156一前87)。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和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字音字形字义
1.课后读读写写
滔滔(tao) 妖娆(yao ráo) 折腰(zhé) 风骚(sao) 天骄(jiao) 风流 稍逊(xun) 红装素裹(guo) 惟余莽莽(mang) 成吉思汗(han)
2.多音字
(1)分:fen(分外) fen(分数) (2)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zhe(折腾) (3)数:shu(数字) shu(数数)
3.形近字 驰—弛 松(弛) 奔(驰)
3.词语含义
(1)北国:指我国北方。
(2)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3)蜡象:白色的象。
(4)滔滔:这里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5)妖娆:娇艳美好。
(6)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7)须:等到。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9)俱:都。
(10)稍逊(xun)风骚:意近“略输文采”。
三、 写作特色
抒情相结合 | 词的上阙写景。有概括描写,有具体描写,还有想象描写。这些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大气磅 ①写景、议论、」礴、气象雄浑的北国雪景图,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词的下议论兼抒情。作者先含蓄地评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最后热情歌颂了当 |
②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 莽”;还有化静为动的描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
③用于凝练 贴切生动 | 壮丽景象。贴切“稍逊”“略输”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杀,评论极有分寸。形象生动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景,用“只识弯弓射大雕”写成吉思汗,富有表现力。 |
四 “互文”修辞常识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注意翻译互文句时不能直译,应并成一句。
五、 中考揭秘
考点解说 中考链接 | “炼字"就是锤炼诗歌中的字词,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如《沁园春·雪》中,作者用一个 “望"字,既准确地点明了观察景物的角度一—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下文各句的景物描写,遣 词十分精当。分析诗歌中某一字(词)的妙处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
2022陕西中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求回答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 2022云南中考《山坡羊·潼关怀古》要求对曲中的“望”作简要赏析;等等。 |
主要设问方式 | ②某句诗中的某字(词)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一句中某字(词)的理解。 ④把诗句中的某个字(词)换成另外一个字(词),好不好?为什么? |
园 技法攻略
如何解答诗歌“炼字”类试题 | |
区分词性 | 从词性上看,“炼字”的“字”比较常见的有两种:①动词,动词的运用可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 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白居易《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中的“叱”;②形容词,巧用形容词 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某种 情感。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此外,一些活用的词 语往往有比较固定的表达效果 |
明确手法 | 如该字(词)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可点明是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如该字(词)是从动静、感官等角 度来写相关对象的也应点出。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和“驰”。 |
借助联想 与想象 | 解“炼字"题,应结合该字(词)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可展开联想与想象,再现作者描绘的情境, 从而进一步明确该字(词)写出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等。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就可以这样赏析。 |
七 文化素养拓展
词牌名的由来 | |
概念 | 词牌,就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这些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即词调。 不同的词调在字数、句读(dou)、平仄、韵脚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人们给 词调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 |
来源 | ①乐曲名。例如“菩萨蛮”“西江月”等;②词中字句。例如“一剪梅”“忆秦娥”等;③词中所咏事 物。例如咏打鱼的叫“渔歌子"等。 |
第2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
文学文化及课本常识
1.作者及作品:柯岩(1929一2011),本名冯恺,满族,原籍广东南海,生于河南郑州,当代作家,诗人。她在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主要作品有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国式的回答》,诗集《我对雷锋叔叔说》,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2.创作风格:纯真的童心和细腻的情感,是柯岩作品的鲜明特色。
3.标题解读:周总理,即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诗题“周总理,你亭看雪。)雾淞流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的,)湖上影子,(湖上的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在烧酒,酒烧得滚沸。)见余大喜日:(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拉余同饮。(便拉着我一同饮酒。)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后和他们道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问他们的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客此。(客居此地。)及下船,(等到下了船,)舟子喃喃曰:(船夫嘟嚏道)“莫说相公痴,(不要说相公您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五 文化素养拓展
中国古代“船”的别称 | |
(gé) | 大船。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漫江碧透,百争流。 |
飞 | ,船桨,借指船。飞,指快船。如苏辙《滕王阁》: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 |
扁舟 | 小船。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朦 méngchong | 古代的一种战船。如周密《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数百,分列两岸。 |
鹊(yi) | 船。古人画首于船头,故称船为“”。如谢眺《泛水曲》:罢游平乐苑,泛昆明池。 |
第14课 诗词三首
文学文化及诗词常识
(一)《行路难》(其一)
1.作者及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主要作品有《将进酒《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创作风格:其乐府或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或具有豪放的浪漫气质;其歌行笔法多端,营造出一种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雄奇奔放,清新俊逸。
3.诗题解读:行路难,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中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题目表明这是一首古体诗。
4.诗歌主旨:本诗通过对艰难任路的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抑郁和不平,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抱负的强大精神力量
5.写作背景:这首诗应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征召人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终被“赐金放还"求仕无望的他
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激愤,写下了本诗。
6.诗歌知识链接
古体诗与近体诗 | ||
古体诗 | 近体诗 | |
概念 | 又称古诗或古风,和近体诗相对。 |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 |
特点 | ①诗句、字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 言七言、杂言等。 ②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较自由。 | ①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②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 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 称七律,每首一般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
用典:诗文中援引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即用事和用句),来表达诗人的 某种愿望或情感的手法。 |
(二)写作特色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 诗人展开想象,一会儿到冰封的黄河,一会儿到铺满大雪的太行山,一会儿在溪边垂钓,一会儿 乘舟经过太阳旁边,一会儿又回到一片茫然的现实,一会儿又乘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沧海。从 现实到幻境,从历史到未来,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诗人通过这些浪漫主义奇想,表达了对 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
运用象征 典故 | 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冰塞川”“雪满山”等意象象征现实;用姜尚“垂钓碧溪”和伊尹 “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深刻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及作品:刘禹锡(772一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创作风格:诗歌大多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3.诗题解读: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谦词,赠送给我。诗题表明这是诗人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遇后所作的答谢诗。
4.诗歌主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长期被贬荒凉之地的艰辛,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无限伤感和久遭弃置的愤薄不平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生活中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
5.写作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诏返回洛阳,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在酒宴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在诗中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四)写作特色
运用反语 | 首联自序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颌联怀念老友,抒写自己归来的感受,使激愤之情 |
讽刺辛辣 | 进一步深化;颈联一改悲愤,豁达乐观,蕴含哲理;尾联以自勉和鼓励友人结束全诗,言简意深, |
层层递进。 |
善用铺陈 与类比 | 诗歌颌联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 含贬谪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叹。这两个典故用得十分贴切巧妙,于 委婉含蓄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
(五)《水调歌头》
1.作者及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2.创作风格: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散文豪放自如。
3.词主旨:这首词着眼于中秋之月,以月抒怀,其中既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政治上不得意,与弟弟子由(苏辙)也已多年未见,心情甚是低落。在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抒怀,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六)写作特色
寓哲理于 抒情之中 | 词人将“天”和“月”人格化,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结底是在问人生,在经过一番思索探求后 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词人寓哲理于抒情之中,表达了 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
想象奇特充 满浪漫色彩 | 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巧借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理。 词人又将虚无缥缈的天上宫阙与孤独寂寞但温暖的人间作对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读准字音
樽(zun) 箸(zhu) 长精神(zhang) 宫阙(que) 琼楼玉宇(qiong) 低绮户(qi)
三、 学握重点字词
(1)清酒:清醇的美酒。
(2)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3)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美味的食物。
(4)直:同“值”,价值。
(5)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传》载,南朝时宗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会,终将。
(6)云帆:高高的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7)酬:答谢,酬答。诗中是以诗相答的意思。(8)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9)见赠:送给(我)。
(10)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11)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以说“二十三年”。
(12)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弃置,贬谪。
(13)怀旧:怀念故友。
(14)吟:吟唱。
(15)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纟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16)到:到达。
(17)翻似:反而好像。翻,副词,反而。
(18)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防《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柯,斧柄。
(19)侧畔:旁边。
(20)沉舟、病树:诗中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21)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22)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23)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24)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25)达旦:到天亮。
(26)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27)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借指帝王的住所。
(28)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29)归去:回到天上去。
(30)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31)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32)何似:哪里比得上。
(33)起舞弄清影:意思是词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34)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35)但:只。
(36)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词中指月亮。
(一)《行路难》
原文及翻译 | 鉴赏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直万钱。 译文:酒樽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 佳肴。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译文:(面对着美酒佳肴,)我却放下酒杯扔掉筷子,难以下咽,抽 出宝剑四下看,心里惘然。 | ①运用对偶、夸张,极言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 出欢乐的氛围。 四个动作,写出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生动形 象地刻画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迷惘、极度愤薄和 抑郁不平。 ②诗人借用“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 的典故,既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愤薄与不 满,又表达了期望有朝一日能像姜尚和伊尹一 样,为统治者所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 愿望。 译文: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 ③用问句表达了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前路 的迷惘,表现。了一种不甘自弃、想要继续寻 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原文及翻译 | 鉴赏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译文:怀念老朋友,徒然吟起《思旧赋》,回到家乡反而好像有隔 | 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千帆”“万木”比 |
(三)《水调歌头》
原文及翻译 | 鉴赏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酪酊大 醉,作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道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我本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承 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 | 词引:介绍写词的时间及背景。 上片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这是基于咏月 的浪漫情怀,表现出词人遗世独立(出世)的一 面;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则表现出词人安 于世俗(入世)的愿望。 ①词人认为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 缺一样,是自然常理,既然如此,不必因此而慨 叹和悲伤。这反映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 心胸开阔、达观的心理变化,表现了词人开阔 的心胸和旷达的情怀。 ②点题句。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最真诚 |
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 能团聚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情自 | 的祝福。这既是词人的自我安慰,又是对亲人 的劝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宽慰,表 现了词人洒脱豁达的胸襟和乐观旷达的豪迈 情怀,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
古难两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人们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的月光。 | 下片写词人月下抒怀,由思亲转为对人生的沉 思、探求,由伤别离转为自慰自勉,字里行间流 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给人以启迪和 思考。 |
五 文化素养拓展
月亮的别称 | |
娥系月 | 也有人称之为“金娥”:腾华承玉宇,凝照混金娥。(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还有人把“娥”与“月”并 举来表示月亮:凉阴掩轩,娥月寝耀。(王僧达《祭颜光禄文》) |
蟾系月 | 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亏复圆。(刘商《胡十八拍》) 晓香怜杜若,夜浸爱蟾蜍。(李中《题徐五教池亭》)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中秋月》) |
免系月 | 麝烟苒苒生银兔,蜡泪涟涟滴绣闺。(皮日休《醉中先起李毅戏赠走笔奉酬》) |
桂系月 |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错综复杂,月亮的别称也不止以上这些,还有蟾桂、蟾兔、桂轮、婵娟等。另外,还有从月亮 |
第三单元
第9课 与我所欲也
字音字义及文学文化常识
1.字音:苟得(gou) 所恶(wu) 辟患(bihuan) 一單食(dan) 尔(cu) 不屑(xié)
2.作者及作品: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义”,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3.《孟子》写作特色: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
4.标题解读:题目“鱼我所欲也”是编者加的,是文章开篇第一句,意思是“鱼,是我所想要的”
5.课文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并通过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6.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孟子认为,人性天生是善良的,所谓“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且“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追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课本文体链接
诸子散文 | |
定义 |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所作著作的统称。 |
发展 | 语录体(如《论语》)→对话体(如《孟子》)→专题论文(如《荀子》) |
特点 | 诸子散文思想上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已见,文风上各具风采。 |
代表作品 |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
一 课文重点字词解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物。 (2)舍生而取义者也:连词,表并列。
(3)苟得: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辟:同“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凡可以得生者: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者,在这里指代手段。
(7)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手段。
(9)是故:所以。 (10)非独:不单,不仅。
(11)丧:丧失。 (12)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13)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14):踩踏。 (15)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则,连词,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辨别。
(17)何加:有什么益处。 (18)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的人。
(19)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恩、感激, (20)与:同“”,语气词。
(21)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22)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23)本心:本性。文中指人的羞恶之心。
四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五 一词多义
(1)而: ①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承接) ②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2)于: ①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②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3)为: ①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②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是介词,为了;第二个“为”是动词,接受)(4)得: 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② 得之则生(动词,得到、获得)(5)与: 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语气词) ②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6)是: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样,这种做法)
六、 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七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②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 ① 方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 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
四 课文翻译及注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义,亦我所欲也(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亦我所欲(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所欲有甚于生者(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亦我所恶(死亡是我所讨厌的),所恶有胜于死者(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生(假使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则凡甚于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用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使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为也(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耸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得不到就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弗受;(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就连走路的饥饿的人也不接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踩后给他,即使是乞巧(也)会因为受到轻视而不接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是否合乎)礼义而接受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就)干了);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就)干了);先;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现在为了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就)干了):是亦不可以己乎(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九、 文化素养拓展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有升、斗、斛、豆、区、釜、钟、合、勺、溢、掬等,其大小历代多变异。最初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基本的容量单位,就是一捧。因人手大小不一样,容量的多少也有区别,所以后来采用器物作为标准,这样一来,器物的名称就转变成容量单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容量单位也各成系统。齐鲁等诸侯国用的是升、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另一系统以周、秦等为主,在秦统一中国后被推广到全国,汉代将其完善称为五权,即俞、合、升、斗、斛。一俞容千二百黍,二俞等于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后来为了计算小数的需要,取消了俞而改用勺。《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
第 {\bf10}^{*} 课唐雎不辱使命
文学文化及课文常识
1.作者及作品:《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它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对后代的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2.创作风格:它叙事长于铺陈,多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说理论辩犀利精辟;善于采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3.标题解读:“唐雎(ju)”,战国末期人,是安陵国的臣子。“辱”,辱没、辜负。“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4.课文主旨: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出使秦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完成使命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唐雎这一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5.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并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原是魏国的附属小国,仅方圆五十里。魏国灭亡之后,安陵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秦国想用出小饵钓大鱼的欺骗手段巧取安陵。面对实力悬殊、敌强我弱的形势,安陵君派出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期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从而做出了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
6.课文知识链接
史书体例 | |
国别体 | 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
纪传体 | 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 人物的列传。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 |
编年体 |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 |
纪事体 末体 | 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把它记载下来。如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通史 | 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区别于“断代史”)。如《史记》中国通史》。 |
断代史 | 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区别于“通史”)。如《汉书》宋史》。 注意: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 |
字音字义及文学文化常识
1.读准字音
唐雎(ju) 然(fu) 跪(xian) 抢地(qiang) 韩傀(gui) 休侵(jin) 编素(gáo) 色挠(náo)
三、 学握重点词语解释
(1)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易安陵:交换。
(3)其许寡人: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4)大王加惠:施与恩惠。
(5)因使唐雎使于秦:因,于是。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出使。
(6)故不错意也:在意。错,同“措”。 (7)逆寡人者:违背。
(8)非若是也:像。 (9)虽千里不敢易:即使。易:交换(10)岂直五百里哉:哪里只是。 (11)秦王佛然怒:愤怒的样子。
(1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对人的敬称。尝,曾经。
(13)布衣之怒: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4)免冠徒跪:赤脚。 (15)以头抢地耳:抢,碰、撞。耳,罢了。
(16)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17)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18)休浸:吉凶的征兆。文中偏指凶兆。休,吉祥。浸,不祥。
(19)秦王色挠:面露胆怯之色。 (20)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四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五、 一词多义
(1)徒: ① 亦免冠徒跌(动词,裸露) ②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2)怒: ① 此庸夫之怒也(动词,发怒) ②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3)使: 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动词,派遣) ②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六 古今异义词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4)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5)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是。今义:不弯曲。
(6)以头抢地尔 古义:碰,撞。今义:抢夺。
(7)休浸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常用作休息。
(8)长跪而谢之 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
(9)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
七 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使····亡(2)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3)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4)虽千里不敢易也 数词用作名词,千里的土地(5)亦免冠徒跌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脱去(6)亦免冠徒跪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裸露(7)与臣而将四矣 数量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8)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9)天下镐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 非若是也。(“非·…·…也”表判断)
②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③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句“…·也"表肯定判断,后句“非…也"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① 受地于先王。(“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 ② 请广于君。(“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请于君广") ③ 仓鹰击于殿上。(“于殿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仓鹰于殿上击”)
九、 课文翻译及注释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和安陵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希望)安陵君答应我)!"安陵君日(安陵君说):“大王加惠(大王施与恩惠),以大易小(用大受地于的来换小的),甚善(非常好);虽然(虽然如此),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土地,希望能自始至终守护着它,不敢与您交换)!"秦王不说(秦王秦王(听了)不高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秦王谓唐雎日(秦王对唐雎说):“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呢)?且秦灭韩亡魏(况且秦国消灭韩国和魏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安陵君之所以能够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在意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对日(唐回答说):“否,非若是也(不,并不是像(您所说的)这样)。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领地并守护着它),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是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岂直五百里哉(哪里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佛然怒(秦王勃然大怒),谓唐雎日(对唐雎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对曰(唐雎回答说):“臣未尝闻也(我没有听说过)。”秦王日:(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发怒,能让百万横尸在地,流血千里)。”唐雎日(唐雎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日(秦王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跷,以头抢地尔(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曰(唐雎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想当初)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这三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怀怒未发(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休降于天(上天就降示征兆),与臣而将四矣[(现在)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若士必怒(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伏尸二人(会躺倒两具尸体),流血五步(鲜血流出五步之遥),天下编素(天下的人都(为王)穿上白色的丧服),今日是也[(看来)就是今天了]。”挺剑而起(说着,拔出宝剑一跃而起)。
先秦王色挠(秦王面露胆怯之色),长跪而谢之日(直身跪着,向唐雎道说):“先生坐!何至于此(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寡人谕矣(我明白了):夫韩、魏灭亡(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然而安陵能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 文化素养拓展
古代外交使者手里拿的信物一—旌节
后借以泛指信符。唐制中,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dao)。亦借指节度使,军权。
《周礼·地官·掌节》载:“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郑玄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孙治让正义:“《后汉书·光武纪》李注云: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旌牛尾为其联,三重”
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及作品:宋濂(1310一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kui)州(现重庆奉节县),著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等。
2.创作风格:宋濂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出色
3.标题解读:“东阳”为地名,今属浙江;“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马生"指“马君则”,他是作者的同乡;“序"是一种文体。标题清楚地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写给东阳的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4.课文主旨:本文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代勤奋求学的事情,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5.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明洪武十年(1377),宋濂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