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衫在访谈中提到,存在其他的支持策略可以广泛地帮助到成人ADHD人士,比如减少外界的干扰、减少接触其他刺激能够有效地缓解注意力分散;但也有很多个性化的策略,比如挑适合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或者在白噪音的环境下更容易专注。
对毛毛来说,适合自己的支持策略主要跟环境相关,她必须要有亮度和色温都很适宜的台灯、纯净的气味、拉开的窗帘、耳机、没有打扰的四周。
日常生活中,毛毛还习惯了跟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聊天。
ChatGPT教给她一些小技巧,比如每天进行感恩训练,想想自己当天感恩的事情;还鼓励她对自己不要太苛刻,如果一件事情现在不想去做的话,那么就暂时不要去做,等到想做的时候再做,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互联网的传播让很多成人ADHD人士认识了真正的自己,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成人ADHD的科普可能因为信息简化和情感共鸣,推动部分网民借助网络完成“赛博确诊”,加重了人们的患病焦虑。
社交媒体平台中高频出现的“成人ADHD常见行为清单”,仅仅截取了成人ADHD人士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高度重叠的表象,往往脱离医学诊断的复杂性。许多普通人看到这些科普时,容易将自已面对压力或疲劳时的偶发表现代人其中并进行匹配,进而通过心理暗示强化自己对成人ADHD的身份认同一—这种自我归因本质上是人类在混乱中寻求解释的本能,但这种行为可能会模糊普通行为波动与神经发育障碍的界限。
王中磊医生表示:“如果成年人需要诊断ADHD,首先要追溯病史,看12岁之前是否已经有相关表现,如果没有,那么诊断ADHD就需要慎重,需要用其他原因去解释,比如是否共病一些其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又比如,当下社会对注意力的要求较高,工作需求可能使人们感觉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但实际上可能并非ADHD。我们要结合患者个人能力和当下社会环境综合判断。”
实际上,很多情况都会造成类似ADHD的假象。“最常见的一种是缺乏睡眠,这会导致一个人精力不够,进入记忆力、注意力、认知能力、执行功能都比较涣散的状态。”青衫对此进行解释:“焦虑症、抑郁症可以造成类似ADHD的困扰,让人比较难以集中注意力、动力比较少、做事情容易拖延。还有一些医学病症,比如甲减、甲亢。过敏、新冠后遗症也容易造成脑部的状况,也会很像ADHD。但是通过对发育史,对小时候情况的问诊是可以进行排查的。”
成人ADHD科普的初衷是加强社会对边缘人群的认知,未来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类似“赛博确诊”的“泛疾病化”陷阱。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否定互联网的启蒙价值,而在于构建更完善的科普系统。
成人ADHD的支持体系核心在于个性化与持续性,还需整合医学、心理、环境与社会资源。在医疗方面,医学领域需要投人更多资源,研发适合的医药产品和培育医生专家,让受困扰的成人ADHD人士早日得到答案、早日通过药物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在社会层面则需要更多的成人ADHD科普,让社会对成人ADHD人士有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对于ADHD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更灵活的学习方式、作业提交制度和心理咨询,让他们能够适应脱离了应试教育、自主性更强的大学生活。成人ADHD的支持体系还需要通过早期干预和多方协作以帮助成人ADHD人士建立更有序、充实的生活。
只有将成人ADHD支持从民间呐喊升级为制度性承诺,才能打破成人ADHD人士在黑暗中独自寻路的困局。
怀疑自己有多动症的深大学生们!这里有一份行动指南!
谢思敏薛越
小组基于深圳本土和深圳大学本校情况,梳理了一定的可利用资源,制作了一份解困式公众号推文作品,以期为可能受ADHD困扰的深圳大学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致谢
谢思敏
首先,我想对自己说:“你真的太棒啦!做得非常好!”过去10个月里,数不清多少次失眠,熬了多少个通宵与大夜,很多时候感觉已经筋疲力尽,“算了吧”“问题不大”“没人会注意到”……最终还是过不了自己这关,爬起来修改。最终这本成品,尽管还不够完美,存在许多问题,但饱含着全体小组成员满满的心血与诚意。
真心感谢一起完成作品的组员们;一直耐心指导我们的茅知非老师、林柳逸编辑;为我们提供受访者资源的陈显玲老师、严慧芳编辑、王岭处长;接受我们采访的许多许多人,尤其是在我们面前褪下外壳,真实袒露心声的成人ADHD人士们。
感谢ADHD与神经多样性。我想,每个群体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雨季存在,使我们低沉、徘徊、等候,但雨季也一定会结束。雨季之后,让我们到阳光下互相拥抱吧!
张彦
感谢选题让我认识到了成人ADHD人士这个特别的群体,感谢茅知非老师和林柳逸编辑对毕设的建议,感谢每一位接受采访的成人ADHD人士、医生、专家,感谢并肩同行的小伙伴。
未来终于不用为了毕设再开三四个小时的腾讯会议,熬到凌晨五点还在写稿改稿,为着还有好多事要做而焦虑了。答辩之后请好好睡觉,好好拥抱夏天吧。祝我们前途光明,毕业快乐!
薛越
在观察“火山”前,我也曾是“赛博确诊”的一员。在“天才病”光芒的笼罩下,普通人对号入座后只是一笑而过,但ADHD 的背后,有人正真实承受损伤,艰难前行。
在注意、走近、接触“火山”的过程中,我抚摸过岩浆喷发留下的伤疤,也惊叹于熔岩滋养土壤上开出的自由之花。感谢每一位愿意支持我们的成人ADHD人士,感谢茅知非、林柳逸老师,感谢并肩作战的小组伙伴,也感谢随着认知深入重构思想的我自己。
卢泳琳
在采访了数位ADHD人士和专业人员后,我对ADHD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我的朋友们中,不乏一些在高校就读的ADHD人士,她们常常面临绩点焦虑、家庭压力和对自己的不满。在做这个选题前,我只会认为这是她们自身的性格能力与社会要求不契合,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她们实际面临这么多难以自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