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虽然 甚至 因为如果 B.虽然 或者除非 只有C.即使 或者 除非只有 D.即使 甚至因为 如果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 不需要对西方文明持仰视与全盘肯定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 不能落入对“己”过于自信与对“他”全然排斥的窠白。
A.肯定 但也 B.固然 但而 C.虽然 而却 D.即使 而又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屏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们从纸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作为负责任的读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屏读快捷、互动、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优势,要在长篇幅的文章阅读、深度阅读、沉淀自我时拿起一卷钟爱的书籍。在数字环境中,为了获取信息、增进理解、扩充知识,我们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迥异的阅读方式的适应度, 在充分享受数字化时代便利性的同时通过深度阅读提升对世界的理解力。纸读与屏读,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取舍, 因时因地的巧妙平衡。
A.也 因此 不仅是 而且是 B.也 以便 不是 而是C.更 因此 不是 而是 D.更 以便 不仅是 而且是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于丹看来,《庄子》一书中,之所以很多时候在讨论生死问题时,都显得那么坦然、天真,将生死视为一体,视为自然,是因为庄子理解生命的本质,尊重和热爱活着的过程,并相信和追求精神之自由和无垠。庄子在《秋水》中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普遍的解释当然都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 愿意装模作样,失去自由地站在朝堂上。而于丹却从中读出了“曳尾于涂中"的另一重意思: 是拖着尾巴活在烂泥中,毕竟 自由地活着啊。于丹读出了庄子对自由的渴望,也读出了活着和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热爱。我也很喜欢于丹这样的心得和体会。
A.即使 也不 宁可 也是 B.宁可 也不 哪怕 也是C.即使 也不 哪怕 还是 D.宁可 也不 虽然 也是
相关链接
虚词辨析
1.从而 -进而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分句,“从而”用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
2.大抵—大概
【辨析】二者都是表示说话人对事物大略叙述的副词。“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的意思,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在表示估计、揣测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测。
3.而且—并且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在句子中起关联作用,“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他呼应,他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同时又有加强语势的作用;“并且”用在复合句后一半,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也可用在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间,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而且"可以连接单音节形容词,“并且"不具有此种用法。
4.何曾 —何尝
【辨析】“何曾"表示反问,对修饰成分的否定。一般用于反问句,后面不能跟否定句式;在“何曾"后又用"不是”,则全句表示否定。“何尝"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常有反问和辩解的语气,相当于“哪里""怎么能”"怎么会”。
5.何况 况且
【辨析】二者都是递进连词,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何况"相当于“甬说、甬提”,一浅一深的两件事物互相对比、映射,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而"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
6.还是——或者
【辨析】两者都可表选择关系,但"还是"可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或者"则不能。
7.尽管—不管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用于偏正复句的偏句中。但“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表转折,常与“但是、可是、却"搭配使用;而"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常与“都、总"搭配使用。
8.如果 -即使
【辨析】二者都表示假设。“如果"表示一般性假设;而“即使”除表示假设外,还表示让步。
9.甚至—乃至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递进关系,指明范围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还可以作副词。
10.与其—宁可
【辨析】二者都有把两件事加以比较,衡量得失,选取其中的一件的意思,都是连词。但“与其"常与“不如"相呼应,表示舍此取彼;而“宁可"常和“决不"相呼应,表示取此舍彼。
11.由于—因为
【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也就是只能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前,不能放在后面。
12.因为 既然
【辨析】二者都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可用在主句的前面或后面,常跟“所以、之所以”呼应。“既然"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句的副句中,主句中往往用“就”“便”“总"等副词与之相呼应,在副句中提出原因,主句说出由此推出的结果。
13.以至 -以致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都用于下一分句的开头。“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这种结果无所谓好坏;而“以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以至"换成"以至于"意思不变,而"以致"可以换成“结果”。
14.暂且—姑且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暂且"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或状况的产生是暂时的,表明时间的作用非常强,而表示让步的意思很少,有时没有。而“姑且”修饰动词,表示说话人暂时作某种让步。这种让步的意思很强,并表示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好如此,有无可奈何的语气。
15.只是 —不过
【辨析】“只是”作副词在句中起限定作用,限定动作的范围,相当于“仅仅是”。“只是”作连词,放在两个分句之间,起轻微转折作用。而"不过"作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转折关系,所连接两个句子或分句,后一句子是对前一句子所说明的事情做修正性的补充,这时“不过"相当于“只是”。
16.终于—终究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终于"表示预料和期望中的某个事件情况,或肯定要发生的事件(情况),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后,毕竟发生了。“终究"用在助动词前边,表示预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终于”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终究"没有这个限制,而且更多用于未来。
17.对—对于—关于
【辨析】三者都是介词。“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凡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改用“对”。但它们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① 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味时,“对"不能换成“对于”; ② 当“对”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对"多用于口头语体,“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书面语体。“关于”是限定、提示关联到的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① 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表示某种范围用“关于"不用“对于”; ② “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于句首,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个问题很了解”; ③ “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常作定语,常常单独作文章的标题,而"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多作状语,不能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只有当它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标题。
18.究竟—毕竟
【辨析】“究竟"表示追根究底,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毕竟"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
19.果然 居然—竟然
【辨析】三者都是副词,经常作状语,都表示预想和结果的关系。其区别是:“果然”表示结果和预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意思;“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总之,主观愿望与结果一致的用“果然”,主观愿望与结果不一致的用“居然"或“竟然”。
20.不免 -未免—难免
【辨析】“不免"是“免不了"之意,后面只能跟肯定形式,一般做后一小句的状语。“未免"则是指人对过分的事情不以为然,委婉地给予否定的评价。“难免"强调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词,但意思是肯定的。除了做状语外,还可以做谓语,常放在“是的"中间,也可以做定语。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一章字音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 C 2.jingjingjingqianjing qing qing dian jing 3.络(绎)不绝 (驿)站 翻(译) 洋(溢) 造(诣) 羽(翼)(抑)扬顿挫案(牍) 牛(犊) 亵(渎) 阅(读)
穷兵()武买(棱)还珠 4.B5.D
提升训练
1. A 2.B 3.B 4.A 5.B 6.B 7. C 8.B
9.C 10.B 11.B 12. C 13.D 14.D 15.D
16.A 17. B
第二章字形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 (1)A B (2)A B (3)B A (4)B A
2.(1)B A (2)A B (3)B A (4)A B
提升训练
1. C 2.A 3.D 4.B 5.A 6.C 7. D
8.C 9.C 10.C 11.A 12.B 13.A
14. B 15.C 16.C
第三章 词语
第一节近义词语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精准2.妨碍3.交会4.沟通5.磋商
6.斧正7.祛除8.适合
提升训练
1.A 2.D 3.B 4.A5.B
第二节成语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8.×
提升训练
1. D 2.B3.C 4.A5.C
第三节虚词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 (1)B (2)B (3)A (4)B
2.A
提升训练
1. C 2.D 3.B 4.B5.B
第四章 病句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
关系。2.语序不当,并列词语要按照事理逻辑排列,应为“引
人深思,促人猛省,催人进取”。3.语序不当,应将“许多"放在“李老师"后面。4.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虽然"调至句首。5.语序不当,应将“中药"放在“不但"前。6.语序不当,“这"是指示代词,“一座"是数量词,“充满
活力"是动词性短语,“这一座"应放在“充满活力"前。7.语序不当,“对祖母和母亲”作为表对象的状语宜紧
挨中心语“交谈”,而“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为表示方式的
状语宜放在对象状语前,“可以"作为副词应放在“用轻松随
便的大白话"前面,即正确的顺序为:贵妃可以用轻松随便
的大白话同祖母和母亲交谈。8.搭配不当,主语是“夏天”,宾语是“花园”,应为“夏天
的天山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9.搭配不当,“深刻"不能修饰人的动作,一般修饰人的
精神活动,可把“深刻"改为“积极”。10.搭配不当,“发电量"不能“输送”,应把“每年的发电
量"改为“每年发的电”。11.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
活节奏的加快”。12.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与“以及”“也"搭配,
应改为“无论还是都…”。
解题思路与方法实践
第一部分 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一章字音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C【解析】A项,恪(ké)守,狭隘(āi),憎(zeng)恶。B项,箴(zhen)言,刚愎(bi),船舷(xián)。D项,积淀(diàn),污秽(hui)。
2.jingjingjingqianjingqingqingdian jing
3.络(绎)不绝 (驿)站翻(译)洋(溢)造(诣)羽(翼) (抑)扬顿挫案(牍)牛(犊) 亵(渎) 阅(读)穷兵()武买(棱)还珠
4.B【解析】A项,莺飞草长(zhāng)。C项,丢卒保车(ju)。D项,斗(dou)志昂扬。
5.D【解析】A项,“侧”正确读音为“zhá”。B项,“悼”正确读音为“dao”。C项,“畸”正确读音为“ji”。
提升训练
1. A 【解析】 A项,“拮据”的“据”读"ju”。
2.B 【解析】 B项,“拾级”的“拾”读“she”。
3.B 【解析】 B项,“汾酒”的“汾”读“fén”。
4.A【解析】A项,“不屑”的“屑”读“xie”;“残骸”的 “骸”读“hái”。
5.B【解析】 B项,“文约约”的“约”读“zhou”。
6.B【解析】 B项,“系鞋带”的“系”读"ji”。
7.C【解析】 C项,“顷刻”的“顷”读“qing”。
8.B【解析】B项,“浮想”的“浮”读“fu”。
9.C【解析】C项,“窈窕”的“窈”读“yáo”。
10.B【解析】 B项,“聆听”的“聆”读“ling”。
11.B【解析】 C项,“倏然”的“倏”读“shu”。
12.C【解析】C项,“无拘无束”的“束”读“shu”。
13.D【解析】D项,“癖嗜”的“癖"读"p”。
14.D【解析】D项,“山脊”的“脊”读"j”。
15.D【解析】D项,“从容”的“从”读“cóng”;“盛开”的“盛”读“sheng”。
16.A 【解析】A项,“承载”的“载”读“zai”。
17.B【解析】B项,“暂时”的“暂”读“zan”。
第二章字形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 (1)A B (2)A B (3)B A (4)B A
2.(1)B A (2)A B (3)B A (4)A B
提升训练
1.C【解析】 C项,“婉惜”应写为“惋惜”。
2.A【解析】A项,“报负”应写为“抱负”或“报复”。
3.D 【解析】 D项,“精萃”应写为“精粹”。
4.B【解析】 B项,“通碟”应写为“通牒”。
5.A【解析】A项,“题纲”应写为“提纲”。
6.C【解析】C项,“记录片”应写为“纪录片”。
7.D【解析】 D项,“味同嚼腊”应写为“味同嚼蜡”
8.C【解析】 C项,“鸠占雀巢”应写为“鸠占鹊巢”。
9.C【解析】C项,“功亏一匮”应写为“功亏一”。
10.C【解析】C项,“甘败下风”应写为“甘拜下风”。
11.A【解析】A项,“出类拔粹”应写为"出类拔萃”。
12.B 【解析】 B项,“嘻戏”应写为“嬉戏”。
13.A【解析】 A项,“振撼”应写为“震撼”。
14.B【解析】 B项,“禁固”应写为“禁锢”。
15.C【解析】C项,“名列前矛”应写为“名列前茅”。
16.C【解析】 C项,“金壁辉煌”应写为“金碧辉煌”。
第三章 词语
第一节近义词语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精准【解析】“精准”指非常准确、精确,侧重于“准”。“精巧”指(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侧重于“巧”。根据语境,应选“精准”。
2.妨碍【解析】“妨碍”侧重于指造成一定障碍。“妨害"侧重于指有损害。“妨害”程度比"妨碍”重。根据语境,应选“妨碍”。
3.交会【解析】“交汇”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会合。“交会”指会合、相交。“交汇”适用对象多为水流、气流等事物,而“交会”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此。根据语境,应选“交会”。
4.沟通【解析】“沟通”泛指使两方相通连,中性词。“勾通”指暗中串通,贬义词。根据语境,应选“沟通”。
5.磋商【解析】“商量”是口头用语,“磋商”是书面 用语。根据语境,应选“磋商”。
6.斧正【解析】“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改正”指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根据语境,应选“斧正”。
7.祛除【解析】“祛除”意为“除去”,其搭配对象如“疾病”"疑惧”等;“驱除”意为“赶走、除掉”,其搭配对象如“蚊蝇”"不良情绪”等。根据语境,应选"祛除”。
8.适合【解析】“合适”指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形容词。“适合”指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动词。两个词都有表示符合的意思,但“适合”可以带宾语,而“合适”不能带宾语。根据语境,应选“适合”。
提升训练
1.A【解析】“意识”作动词时,指觉察,常跟“到”连用。“认识”指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或指通过实践了解、掌握客观事物。第一空应填“意识”。“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界线”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第二空应填“界限”。“警示”指警告,启示。“警醒”指警戒,醒悟。第三空应填“警示”。
2.D【解析】“观点”指研究分析或批评问题、现象等所依据的立场。“观念”指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理念”指理性概念,即由思考或推理而得的概念,有别于感性的认知。文段中说的是人们的观念和看法、想法,第一空应选“观念”。“涵义”指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文段中说“美”是“人文素养”中包含的主要内容,第二空应选“内涵”。“提取”指提炼而取得,或经分辨而取得。“提高"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根据句意,第三空应选“提高”。
3.B【解析】“演绎”侧重推理。“演变”侧重发展变化。结合"从一个新词语到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新民俗”可知,此处强调变化,应使用“演变”。“戳中”侧重触动。“击中”侧重打击。结合“复杂心情和诸多感慨思量”可知,此处强调触动,应使用“戳中”。“视角”侧重角度。“视野”侧重范围。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情舆情”可知,此处强调角度,应使用“视角”。
4.A【解析】“熏陶"指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陶醉”指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这里表达我们受到艺术和美的濡染,故第一空选“熏陶”。“体察”指体会、省思。“观察”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风土人情、社会民生”应该"体察”,故第二空选“体察”。第三、四空的两个词语应该是递进关系,语义轻的在前,语义重的在后,“轻视”比“鄙视”语义轻,所以,第三空应选“轻视”,第四空应选“鄙视”。
5.B【解析】“飘洒”指飘舞着落下来。“播撒”指撒播,一般指把作物种子抛到田地里。这里说“扎根在社会各个角落”,故第一空应选“播撒”。“彰显”指鲜明地显示。“显示”指明显地表示。这里形容“善行”,故第二空选“彰显”。“点亮”,指用特定方法使某物亮。“点燃”指燃烧,点着。由“道德之光”可知,第三空应选“点亮”。“汇合”指聚集;会合。“汇聚”指聚集在一起。由"社会暖流”可知,第四空应选“汇聚”。
第二节成语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mathbf { 1 . x } 【解析】“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此处属望文生义。
2 . x 【解析】“历历在目”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此处用错对象。
3 . x 【解析】“好为人师”指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此处误将贬词褒用。
4 . x 【解析】“蓬华生辉”用于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用在此句,不合自谦的语境。
5. x 【解析】“责无旁贷”意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与"责任"语义重复。
\mathbf { 6 . x } 【解析】“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句子的表述不合语法。
7 . x 【解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这里不合语境。
\mathbf { 8 . x } 【解析】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可轻易迁移。该成语和句子意义相反,导致前后矛盾。
提升训练
1.D【解析】D项,“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紧紧隐瞒。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2.B【解析】B项,“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这里应用"置之不理”。
3.C【解析】C项,“危若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不能和人搭配使用,可用“人人自危”。
4.A【解析】A项,“毁家纾难”指贡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此处不合语境。
5.C【解析】C项,“叠床架屋"形容重复累赘。此处与语境不符。
第三节虚词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1)B【解析】“或者”"还是”都能表示选择,但“还是”多用于疑问句。
(2)B【解析】“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有两种用法: ① 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 ② 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3)A【解析】表示已经重复的动作用“又”,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再”。
(4)B【解析】“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情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2.A【解析】由“椰树不结果”“也是海南独有的风景线”可知前后句构成假设关系,“即使也”是一对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第一空选用“即使”,排除 B、D两项。以前是“一列列绿伞”,现在没有了,“大王棕等风景树取代了椰树”,所以前后句是转折关系,第二空选用“但是”,排除C项。因为绿色椰伞越来越少,所以这种让海南人骄傲的风景正在消失,前后句构成因果关系,第三空选用“因此”。
提升训练
1.C【解析】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应为转折关系,排除A、B两项。“只有”和“才”搭配,“只要”与“都”搭配,排除D项。第三空填“不管”和“无论”均可;最后一句与上
文是转折关系,应填"却”。
2.D【解析】三个句子,第一空横线上的词语应当与后面的“也”配对,选用“即使”,它表示让步,还没有发生,排除A、B两项。“从你身边走过”与“站在你身边”是递进关系,选用“甚至”,排除B、C两项。“如果”表示假设,与“哪怕”呼应,“只有”表示条件,与下文不吻合。
3.B【解析】根据原文“不需要对西方文明持仰视与全盘肯定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可知,二者之间形成对比,所填关联词语表转折关系。“肯定”与“但”搭配不当,排除A项。“虽然”与“而"搭配不当,排除C项。“即使”与“而”搭配不当,且不表示转折关系,排除D项。“固然但”搭配恰当且表示转折关系。第三空,后两句“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与“不能落入对‘己'过于自信与对‘他'全然排斥的窠白"语义相反,“而”用在此处逻辑恰当。
4.B【解析】第一空,前后文并没有程度上的递进关系,应选表示并列关系的“也”。第二空,前文是表目的的句子,后文应该紧承前文,应选表示目的的“以便”。第三、四空,“不是…而是”表并列,“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根据语境,最后两空应该是并列关系。
5.B【解析】“即使也不.”表示假设;“宁可也不…”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弊得失后,选取其中一面。第一、二空是选择关系,应选“宁可也不……”,排除AC两项。“哪怕也”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是假设关系,放入句中更合适。
第四章病句
考点解读
【即时即练】
1.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2.语序不当,并列词语要按照事理逻辑排列,应为“引人深思,促人猛省,催人进取”。3.语序不当,应将“许多"放在“李老师"后面。4.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虽然"调至句首。5.语序不当,应将“中药"放在“不但"前。6.语序不当,“这"是指示代词,“一座"是数量词,“充满活力"是动词性短语,“这一座"应放在“充满活力"前。7.语序不当,“对祖母和母亲”作为表对象的状语宜紧挨中心语“交谈”,而“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为表示方式的状语宜放在对象状语前,“可以”作为副词应放在“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前面,即正确的顺序为:贵妃可以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同祖母和母亲交谈。
8.搭配不当,主语是“夏天”,宾语是“花园”,应为“夏天
的天山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9.搭配不当,“深刻"不能修饰人的动作,一般修饰人的
精神活动,可把“深刻”改为“积极”。10.搭配不当,“发电量"不能“输送”,应把“每年的发电
量"改为“每年发的电”。11.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
活节奏的加快”。12.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与“以及""也"搭配,
应改为"无论还是都…”。13.主语残缺,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
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14.意思重复,“否则"的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在此句
中,“否则"即指“不依靠群众"的意思,也即“靠自己”,应删
去“否则"或“单靠自己”。15.重复多余,应删去"而不低于试用期工资”。16.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
责任编辑:何海龙 李胜南封面设计:毛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