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丝牛百叶
做法:

做法:
1.准备材料:选择一只健康的土鸭,清洗干净后剁成小块;准备好所需的辅料,如切好的鲜红辣椒、姜片、蒜末等。
2.处理鸭血:将鸭血收集在一个碗中,并加入少量的醋以防凝固。
3.炒制:热锅凉油,先下入姜片、蒜末爆香,再加入鸭块翻炒至表面微黄。
4.调味煮炖:加入适量的米酒去腥,随后放入鲜红辣椒、干辣椒和花椒继续翻炒均匀。接着加入足够的水覆盖鸭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约半小时至鸭肉软烂。
5.加入鸭血:待鸭肉快熟时,缓缓倒入调好的鸭血,同时迅速搅拌使鸭血均匀分布,避免结块。最后根据口味调整盐分,撒上葱花或者香菜即可出锅。

做法:
1.酱板鸭宰成小块青红辣椒切段
2.锅热加一点点油下酱板鸭翻炒
3.下青红辣椒和笋子炒至变软
4.加入一勺生抽少许白糖翻炒均匀
5.加入蒜苗翻炒均匀后起锅
Anhui cuisine
徽菜
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的徽州地区商业繁荣,徽商遍布全国,他们对家乡的饮食有着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徽菜的发展。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物产相对匮乏,但当地有丰富的山珍、河鲜、禽畜等食材。徽菜以烹制山珍、河鲜、禽畜见长,擅长烧、炖、蒸,讲究火候的掌握,注重原料的本味,口味醇厚,以咸、鲜、香为主。有红烧果子狸、黄山炖鸽、火腿炖甲鱼和腌鲜鱼等等。
徽菜的发展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影响,如徽菜的菜品命名、烹饪技巧等都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臭鳅鱼
做法:
1.腌制:鱼身划刀后抹盐 ^+ 米酒,密封阴凉处发酵2-3天(夏季1-2天)。
2.煎/炸:热锅冷油煎至金黄,或油炸至外酥里嫩。
3.焖煮:加姜蒜辣椒爆香,淋豆瓣酱 ^+ 糖调味,炖15分钟收汁。
4.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蒜瓣状鱼肉,淋上酱汁后撒葱花。

肥西老母鸡汤
做法:
1.将三黄鸡切小块洗净、焯水捞出洗净。
2.洗好的鸡块放入锅中,加水,大概2000ml左右;大火煮至沸腾转小火熬煮1小时。
3.倒入红枣,熬煮15分钟后,再放入枸杞和适量的盐继续熬煮5分钟即可。

黄山烧饼
做法:
1.原料选择:通常以面粉、肥肉、梅干菜、芝麻、盐、菜油等为原料。精面粉保证饼皮的韧性与口感,肥肉与梅干菜搭配,使馅料咸甜适中、香味浓郁。
2.制作工序:要经过泡面、揉面、搓酥、摘坏、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怡、撒麻、烘烤等十余道工序。特别是烘烤环节,需用木炭火,将饼坏贴于炉内壁,经烘烤、焖烘及退净炉火后再焙烤,前后数小时方成。
3.风味特点:刚出炉的黄山烧饼色泽金黄,外形厚,层多而薄。口感香、甜、辣、酥、脆,不待入口,便香味浓烈,咬一口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其独特的风味来自于梅干菜与肥肉的完美搭配,油而不腻。
太和板面


东北菜系
多民族烹饪文化融合:东北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早在2000多年前,满族先祖就以狩猎为主,喜食肉类。历史上契丹建立的辽、女真建立的金、满族建立的清,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东北民族的烹饪技术和饮食文化,特别是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交流和发展。如大酱、酸菜、白肉血肠和粘豆包等食物可溯源到建州女真时代;杀生鱼是赫哲族的待客菜。
融入中原烹饪文化:清初,被流放到东北的中原人士传入中原烹饪文化。清代中期,大量山东、河北人涌入东北,鲁菜开始在这些地区流传。清末及张作霖治下,又有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城镇繁华,饭馆增多,许多烟台福山帮的名厨来到东北发展,逐渐形成了“奉派鲁菜”,为东北菜奠定了基础。
融入外国烹饪文化:1850年至1940年,大量外来族群如苏联人、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日本人、朝鲜人等涌入东北,带来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和饮食习惯。如哈尔滨红肠原本是俄国和东欧地区的美食,传入东北后进行了改良;吉林地区的东北菜吸纳了朝鲜美食元素,如辣白菜、东北大拌菜等。
原料特征:东北地区物产丰富,为东北菜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有粮油、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山区的各种野味、山野菜、人参、蛤士油,江河峡谷的各种野生大型鱼类,辽东半岛的各种海产品等。此外,酸菜、酱菜、干菜,各种酱油、大酱、虾酱,以及朝鲜族的辣椒酱等也是重要的地方特色调味料。
技法特征:制作粗犷、讲究火候,方法富于变化,常用的方法有烹、爆、烧、炸、腌、酱、熏、、煨、炖、焖、扒、拔丝、蜜汁、冻、拌、生食等30多种,特别是以炖、冻、酱、烹、爆、扒见长。
调味特征:东北菜肴的调味基本是咸鲜风味,间有酸、辣调味。调味料以酸菜、酱菜、酱油、食醋、大酱、虾酱为主,喜用姜、葱、蒜、荒荽、香料调味,调味方法、调味技巧简单,主要依靠原料自然加热后形成的风味,成菜鲜香醇厚。







Recordof DeliciousFood Details in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