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瑞还特别关心与家乡有关的建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他积极提出了不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提案、议案。为了帮助学术研究、信息沟通和论文写作,80岁的蔡启瑞开始学习电脑操作,最终竟能用电脑软件画出连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的复杂化学模型结构和反应机理图。
建学科、带团队、培养科研人才,这些几乎占据了蔡启瑞所有的时间。蔡俊修说,父亲晚年多次住院,曾经以为自己将离开人世,特意给系领导写信“交代后事”,内容都是有关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工作的,只字未提家事。
淡泊名利,申请 “院士” 退休
蔡启瑞是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在科研教学上,他呕心沥血,而在生活上,一生却淡泊名利。
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的蔡启瑞多次要求回国,1956年,蔡启瑞与钱学森等一起实现了回国的愿望。为了赶上最近一班船,他连自己的汽车都没来得及卖掉,甚至连工资和奖金都不要。
回国后,他立即投身工作,进入厦门大学,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做出巨大贡献,因此,1956年被评为二级教授。
获知此事后,蔡启瑞立即找到化学系领导,要求降级。“不行,有些资历比我高还是三级,我怎么能评二级?”随后,一份自降职称级别的申请报告出现在校长室的布告栏上。

“贡献很大,索取很少,有时候回报多了还不愿意接受。”这是同事和同行对他的评价。除了自降职称级别外,1990年,76岁的院士蔡启瑞又主动提出“退休”降薪,实际上成为第一位主动申请“退休”的院士。
不搞特殊,让子女独立成长
蔡启瑞育有两儿两女,由于工作太忙,他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教育子女上。但在他的潜移默化和身教言传下,四个子女都学业出众、事业有成。
“父亲常说,自己的孩子应该让别人来教,所以我们兄妹都不是厦大毕业的。”次子蔡维理说,大哥蔡俊修夫妇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已退休;大姐蔡维真从中科大毕业,与丈夫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已退休;小妹蔡小平学有机化学,福州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现在美国工作;而自己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在中科大任教,也已退休。
在子女心目中,父亲从不会为子女或亲属的事“走后门”。不管是长子、长媳评职称,还是次子的工作分配,他都不曾寻求过“特殊照顾”。
“父母庇护得了孩子一时,却庇护不了一世。”这是蔡启瑞常跟子女们说的一句话。显然,他的独立教育法效果显著。蔡俊修这样理解:父亲能靠自己的努力精彩一生,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好太多,更应该学会独立。

蔡玉散投身革命’,谱写不朽赞歌
蔡玉散(1924—2018),今马巷街道朱坑社区人。1948年4月在祥湖乡后山清泉岩由林文庆、吴复基两位同志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动员、发动本村群众参加地下活动。

1930年,开国少将彭德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朱坑开展革命活动时,翁志代等10人与锄山地下工作人员在造店组建了联络点。之后,造店多人参加中共闽中金南同周边区的地下党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三抗”运动,还组织农会,为党组织传递情报。
据材料记载,中共闽中金南同工委马巷造店支部的名单,共有20名党员。其中是一家人的,除了翁志代父子三人,还有一对夫妻:翁仁名和蔡玉散。
1939年,蔡玉散参加了由吴复基领导的地下党组织活动,主要负责通讯工作。1941年至1944年期间,除了当通讯员,她还担负起地下接待站工作,为金南同县委传递文件,接待来往人员及受伤者进行转移。为了地下工作方便和需要,在1948年10月将未满两周岁次子卖给浦边村郭成,才买回一支卜壳枪和子弹。在同安党史通讯录上由优秀地下老党员叶玉惠同志口述的记载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在同安东部、金南同工作期间,在延平乡、鹊鸟、赤土埕、霄、大、茂林、造店等各村,发展了王乌、郑莲、陈换花、张彩凤、陈丽玉、朱循、王玉蕊、蔡散(蔡玉散化名)等,共约30多名女党员。这批女党员长期为革命默默奉献,为我们传递文件,接待来往工作人员,保卫我们的安全等。造店村的蔡散更为突出,她丈夫翁名,是造店村地下党的支部书记,为了革命,得知游击队缺武器,把亲生儿子卖掉,买来卜壳枪支持革命。”这就是革命的
情怀。
1949年初以来,中共闽中同安县工委活动频繁,蔡玉散利用妇女优势,到巷东、莲河、竹坝等地送情报,与解放军侦查连及游击队保持密切联系;蔡玉散同志怀着对党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忠诚,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勇敢和高度的思想觉悟,为解放同安县作出积极贡献。
1950年6月,蔡玉散经同安县委、县政府抽调前往巷东参与军用机场建设,在宣传科工作,人驻巷东新按村;同年11月调往一区、二区参加追钱粮运动,在现在的灌口镇、东孚镇工作过一段时间,主要负责三社村、顶许村等村。1951年被组织派去现在的杏林镇锦园村参加学习追钱粮会议,又在锦园村参加学习土改会议,会议结束后,分配在一区参加土改运动。
在一区土改完成后,又调回五区祥湖乡,搞生产和土改,土改运动结束后分配在祥湖乡任农会副主席、妇女部长。至1984年10月以前任朱坑天队妇女主任。2018年,95岁的蔡玉散去世。

陈清洲 红色家风孕育大爱情怀

陈清洲
陈清洲(1970一),马巷街道五美社区人,现任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指挥情报中心教导员。二十多年如一日奋战在公安基层一线,为广大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先后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福建省公安机关爱民实践模范、厦门市劳动模范、正规化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2016年,中宣部授予陈清洲“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9年,陈清洲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翔安马巷的窗东、蔡浦和后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红色土地,有不少老地下党员、游击队员、交通员、接头员和老苏区乡干部在那里抛洒自己的青春热血,老苏区乡干部洪绿叶便是其中一员。
说到洪绿叶,可能知道的人甚少,但说起她的长孙陈清洲,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如今,这位“亮灯警察”“寻人民警”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中宣部还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陈清洲的先进事迹,授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翔安马巷街道五美社区,在深受红色家风和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影响下,陈清洲一家就像奶奶洪绿叶为他起名的原意一样,清明为人、志在远洲。
从小听奶奶讲红色故事
陈清洲的奶奶洪绿叶,1926年参加革命,14岁起便参与到地下工作中,系当时全区年龄最大的“五老”人员,一生颇富传奇色彩。
“旭日一轮红,草场绿葱葱,党旗飘飘我窗东。咚、咚、咚,彤彤热血中,我是青年不怕慌,我是英雄不怕亡。咚、咚、咚,他日窗东新派展四方,展四方。”这是当年马巷窗东农会编出的革命歌谣,也是陈清洲从奶奶那儿学会的第一首闽南语歌。
据陈清洲叔叔陈荣平介绍,陈清洲小时候就经常陪着奶奶到翔安窗东社区、蔡浦社区和后莲社区的革命遗址逛逛、看看,奶奶跟他讲了不少感人的红色故事。
2005年,在中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厦门市政府为陈清洲的奶奶洪绿叶送来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金质奖章。“荣誉无价,母亲一直让我们好好收藏。”在陈荣平的眼中,母亲的这份荣誉得来不易。“红色家风熏陶着清洲的人生,对他品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奶奶最爱清洲穿警服
2009年,97岁的奶奶过世。但其在家族中常说的家风家教,却一直让后辈们铭刻在心。“当年我的老师洪天锡就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的,你们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陈荣平说,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
陈清洲作为家族的长孙,16岁那年父亲过世了,奶奶一直将其留在身边悉心培养。“清洲的从警之路可谓一波三折,他奶奶就是背后最大的支持者。”在这位老苏区乡干部看来,家族里从商者居多,虽然个个诚信经营,没有辱没家风,但老人家显然更喜欢清洲这样的人民公仆。
“以前清洲每次回家基本都是穿着警服,因为奶奶喜欢看他穿警服。”陈荣平回忆说,不管清洲加班到多晚,只要孙子穿着警服跟奶奶讲讲为群众办的好事,奶奶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
红色家风代代传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心灵的归宿。“祖辈和父辈的言行,在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的人生路。”陈清洲不仅记住了奶奶哼唱的革命歌曲,也记住了奶奶的淳淳教诲一一“共产党人是真心为劳苦大众的,是真心为人民的。做人一定要有理想,要有自己的追求,要对社会作出贡献。”
奶奶洪绿叶投身革命,为妇女谋福祉;父亲陈荣田为乡村教育奉献了一生;叔叔陈荣跃在母亲的熏陶下,就算自己亏本,也不卖一个假的零配件···这样的家风,子孙为之自豪,百姓为之敬仰。前人示范,后人行之,对陈清洲一家来说,红色家风就是最好的传承。
编委会
主 任:连海根
副主任:文杰朱更增
主 编:廖辉煌
编 委:林丽芬 蔡长赴 郭垂财 詹朝明 杨建伟郑其碧 陈胜平 徐梦菡 黄献庭 黄耀文曾强 陈剑基 陈思秋
图片支持:朱毅力洪蔚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