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清田介绍,当年的市头是马巷的一个人口大村,有600多人。村庄周边有9座山,与内厝和新店接壤,易守难攻,十分适合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由于备受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及地方反动势力的敲诈勒索,村庄一度民不聊生。为了生存,村民们自发开展抗税行动,为地下党组织在当地领导村民参加革命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至今都让市头老一辈人铭记于


心的传奇英雄 -洪界。”
据介绍,洪界是市头人,1933年,他带领村民洪监和洪永聪与中共同安县委陈先查取得联系,县委随即派陈剑鞋、陈文可协助市头村开展地下活动,并组织农会和游击队,洪界任游击队队长。
1933年9月上旬,在陈先查和彭德清的部署下,洪界带领本村游击队员8人,连同山亭、赵厝、营上等游击队攻打马巷税契局,枪杀局长陈遥远等三人,并烧毁档案文件,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同安县城,群众拍手称快。紧接着,洪界又带领市头游击队,参加攻打后村春盛布店和诗坂陈孔铿米店的战斗,把所得布匹、粮食分发给贫困群众。
游击队取得节节胜利,革命形势一片大好。1933年12月26日,游击队员全部到山亭开表彰会,陈先查将红旗授予市头游击队,洪界带领队员们在当时的金山学校门口,把红旗高高升起。1934年初,洪界、洪永聪和彭德清等人又在马头山上插上了革命红旗。
岁月沧桑, 原学校已改名但历史一直传承下来
对于洪界及游击队的革命事迹,市头社区原党支部书记洪金传自小就很熟悉,因为他父亲就是当年参与插红旗的洪永聪。“小时候,我父亲曾意气风发地跟我们6个子女讲过他当年插红旗的事情,以及如何迎接我军大部队的到来,还有将彭德清一路护送到翔安宋厝的故事。当年我年纪小,对父亲讲的事情有点似懂非懂,长大后才知道。”洪金传说,当年他家十分贫寒,是共产党帮他们翻了身,“当我长大成人后,我父亲特别支持我去当兵,去保家卫国。”

原金山学校旧址就是当年洪界带领游击队员插红旗的地方。上个世纪经过修,改为市头村委会办公楼,现在有点破败,斑驳的老墙历经沧桑。不过当年插红旗的位置还在,无声地讲诉着市头人那段敢于斗争的光辉历史。

金山学校如今改名为金山小学,后者全部继承了它的历史。2021年10月,金山学校迎来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日。“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一些老校友相约,参加百年校庆时,一定要去看看当年的老校舍。
胜利法宝, 密切联系群众群众为游击队送粮送水
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据介绍,当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经过革命的洗礼,市头村村民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党组织的群众基础更加扎实。1947年,上级派人到市头建党小组,当时党员只有2人,到1948年时,市头已建立起三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9人,并建立了游击队,队员多达40多人。
在游击队打击敌人时,市头群众积极配合,为队员们筹粮,还帮他们传递信息。例如1949年8月,市头等几支游击队攻打驻扎在路边许的国民党地方部队,战斗十分激烈,持续了三天三夜,直至马巷解放。为了做好游击队的后勤工作,市头村男女老幼齐出动,为游击队送粮食、送开水,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后,市头村被认定为同安县老区基点村。
巨大变化,抓住发展机遇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如今的市头社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了,他们抓住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成为周边先富起来的村庄之一。
市头社区党支部书记洪玉玺就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之一。他说,当年他家10口人,挤住在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上下铺,有的床还要睡三四个人,睡不下的还要到其他人家挤一挤。
洪玉玺说:“随着改革开放,我和很多市头人一起靠山吃山,利用村庄周边的矿山大力发展采掘业,大家的日子逐渐富裕了起来。2000年前后矿山关闭后,村民们又积极转型,有的发展果苗种植业,有的走出去,继续从事与矿山有关的行业。2003 年翔安建区后,市头社区又抓住我市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机会,成为了一个拥有20多家企业集聚的社区,人口达到一万多人。近年来,随着同翔高新产业园的落户,天马微六代项目也人驻市头片区,这个项目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征用了市头社区的土地。”
尽管摘掉了贫困帽子,但市头人决不会忘记先辈们的付出和努力。他们表示,将会把爱国爱乡、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将市头建设得更富强、更美丽。

当年守护家乡今天建设家园
革命基点村马巷西坂居民爱国爱乡,几代人为家乡解放和发展奋斗不息

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英勇抗击敌人,旅居南洋富商倡议侨胞捐钱归乡建校舍,退伍军人返乡定居做志愿者...·翔安区马巷街道西坂社区,一直活跃着一批爱国爱乡的热心居民,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守护家园,让家乡变得富强美好。
追忆往昔
解放前过的是苦日子,现在的生活有滋有味
八十多岁的洪永抛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老军人,1962年入伍。后来他选择叶落归根,回到西坂社区下坂村。他每个月的退休金数千元,老伴也有近两干元,加上家里有两间店面出租,两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闲暇时,他经常参与家乡的发展事务,还在社区做志愿者,疫情期间连续一个月都在路口站岗测体温。
“和解放前的苦日子相比,现在的生活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老洪说,解放前,下坂村非常贫困,一是土地缺水贫瘠,只能种一些地瓜、花生等耐旱作物;二是村庄离马巷镇区近,经常遭受国民党兵和地方部队的掠夺。“每次听说国民党兵要进村,每家每户都如临大敌,连夜把粮食挑进山里,或者就地找个隐蔽的地方挖坑埋起来,还要把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带走,以防被抓壮丁,如果哪个孩子被抓走了,就意味着有去无回。”
老洪还清楚记得,有一次国民党兵进村没抢到东西,气急败坏,竟然将四只刚出生的小狗抱走了,非常贪婪,“老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但对我们的地下党非常慷慨,什么东西都拿出来送给同志们吃。所以长大后,我选择参军,努力成长为一名‘五好战士’。”


英勇抗争
老支书的事迹, 直到去世后才为人知晓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国民党兵的恶行引发了当地百姓的反抗。据同安县老区办编著的《同安县老区镇基点村地下活动概况(1924-1949)》记载,当年,西坂与朱坑、市头都属于坂亭乡,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中共同安县委、南同边区委的活动据点,彭德清、陈先查、吴复基、陈剑鞋等都到这里开展过地下活动,发展党员,组织农会和游击武装,狼狠打击反动分子。
其中,有位叫洪大山的村民表现突出,逐渐成长为领导西坂地下活动的中流砥柱。1947年,上级派人与洪大山取得联系,于第二年在西坂下面的西亭和下坂等几个自然村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16名党员,洪大山任下坂党支部书记。他还和另一位村民洪堂镗分别担任游击分队的分队长,该队伍归市头游击中队领导。
据记载,在游击中队的带领下,洪大山率领西坂游击队员参与攻打莲河、前坂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快解放时,他们又参与策反了上层士绅朱景德等人,并打击马巷的国民党驻兵,还秘密破坏了国民党交通要道和电话线,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据洪大山堂弟媳、72岁的陈美丽介绍,当时她丈夫洪天来跟着洪大山乔装成卖肥皂的小贩,挑着两担肥皂到井头、琼头等村叫卖,同时打探、收集和传递情报。“我还记得,当时洪大山的家经常会来一些陌生人,他和妻子都是热情接待。”
不过,洪大山所做的都是地下工作,很多村民并不知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同安县开展革命基点村和“五老人员”摸排登记时,他的事迹才为人所知,才知道他是一名地下党员。可惜的是,此时的洪大山已经去世,生前没有享受到这份荣耀。
受洪大山的影响,他的五弟洪永格于1959年参军人伍。今年85 岁的洪永格说,他家一共五兄弟,洪大山排行第三。“尽管是亲兄弟,但三哥保密工作做得好,加上我当时年纪小,对三哥当时做的事情不太清楚,知道后,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刮目相看
全村“五老” 人员达17人,接头户让女婿充满敬意
在西坂社区居委会收藏的一些资料中,记者注意到,除了洪大山,当年参加地下革命并定为“五老”人员的村民共有17人,其中只有洪大山一人被定为地下党员,14人被定为游击队员,一人为接头户,一人为交通员。
西坂社区洪集果的岳父洪永服便是那个接头户。“我和他相识很有缘分。1977年,我高中毕业后回到生产队,负责喷洒农药,而他当时负责灌溉。”洪集果说,那两年,他们两个经常搭档,“闲暇时,他跟我讲起了解放前他为地下党传递情报的故事,我这才知道,眼前这个朴实的庄稼汉,曾同彭德清等著名将领并肩工作过。他给我讲,他曾经摸黑骑着自行车,沿着崎岖小道,跑遍了西坂周边的山头和村镇,将一份份重要情报安全送到指定地点。”
1984年,两人的关系更上一层楼,洪集果迎娶了洪永服的女儿,成为后者的女婿。“遗憾的是,我岳父没有等到我孩子出生,他1985年去世了。对于这位亦师亦友的岳父,我至今对他充满敬意。”洪集果说。
今非昔比
小村庄变成大社区,爱国爱乡人士辈出
事实上,西坂社区一直都是一个爱国爱乡人士辈出的地方。在社区居委会门口,有一所金山小学,2021年是该校建校一百年。


这所小学的创办,与下坂自然村的一名热心人士有关,他就是南洋富商、人称“王芸”的洪堂芸。
据史料记载,早年,因家庭贫困,洪堂芸去越南闯荡,发家后,他不忘桑梓、回馈家乡。1919年,他成为金山学校(1921年正式开学)的校董之一。1925年,他和西贡华侨领袖洪芬水等倡议,由下坂、西亭、市头三个村的旅越华侨捐资购买两艘轮船营运,所获利润全部寄给金山学校,并捐校舍一座。他们的倡议得到了华侨们的积极响应,校舍如期建成。
如今的西坂,早已不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小村,他们抓住时代机遇,利用火炬产业园区就在社区旁边的优势,逐渐发展为一个总人口2万余人、出租房屋约600家,外地籍人口约占七成的“城中村”。
“我们社区的变化与翔安建区和马巷的发展密不可分。”西坂社区党总支书记洪东平说,自2003年起,西坂社区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通过积极服务火炬产业园区和产业工人,一改村民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过上了幸福红火的好日子。
洪东平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们也越来越关心家乡的事务,像洪永抛、洪永格这样的在外西坂人,年老时都选择落叶归根,回到西坂,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忆峥嵘岁月建幸福家园
翔安区马巷街道黎安社区红色故事多
母子一起参加地下工作,为地下党传递秘密文件,并热情接待和保护党员同志;夫妻从新疆建设兵团返乡后,投身教育和农业生产,为家乡父老传授知识和技术…...让我们走进翔安区马巷街道黎安社区,去认识这个革命基点村的一个红色家庭,听他们讲述当年的硝烟往事。
赤心
交通站设在戴文燕的家,大家齐心保护地下党员
已过耄之年的刘小梅是黎安社区已故的老交通员戴文燕的遗,如今,她与儿子戴章宁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1949年7月,闽西南同安县工委为避免国民党的破坏,建立起一条沿海至山区的通讯线,负责转送秘密文件和重要人员到位于新圩埔仔顶的同安县工委总部,而黎安社区山前中心交通站便设在戴文燕家。
由于年久失修,曾经的中心交通站已经坍塌,只留下一扇破旧的小门和一堵断壁,屋内爬满藤类植物。

“以前过路的地下党员都住在我家的阁楼上。”戴章宁回忆道,根据他父亲戴文燕和祖母陈金针生前讲述,他们家当时是一栋三进的闽南古厝,除了他们一家外,还住着其他邻居。当年,过路的地下党员到达这里后,他奶奶和大婶婶便开始忙碌地为他们做饭,将家中能吃的东西全部拿出来煮。晚上就安排他们睡在二楼的小阁楼里。第二天一早,他们一家便将这些人送到马巷,由下一站对接人接走。

惊险
执行送文件任务时被抓,凭借机智应对成功脱险
闽西南党史专辑《同安党史通讯》中有一篇文章《往事回忆》,戴文燕在其中详细讲述了自己当年与同学陈(后改名陈光),一同负责山前中心站交通联络工作的故事。那时候,带路交通员还要兼做许多别的工作,如收集情报、接送地下党员等。而这一切都要靠交通员的两条腿,任务一到,即便是三更半夜,也要立即行动。
据戴文燕在文中讲述,当交通员常常一天来回忍着饥渴要走几十里路,如遇到意外情况和危险,不但要机智勇敢,随机应变,而且要有大无畏的气概,镇定自如。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多月,有一次他和陈光带着文件要送往蔡浦村给洪宗禀。陈光身上带着文件,他拿一瓶油墨和一个小木章。他们虽然躲过了几组敌人的设卡,但还是落人敌人的手中。
陈光当时只有16岁,个头又小,看起来像小孩,就被放了,他则经受各种盘讯。地下党同志得知他被抓,一方面快速疏散人员,另一方面酝酿如何营救。而戴文燕通过机智应对,让敌人抓不到任何破绽,最终也被释放了,惊险地完成了那次任务。
幸福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邂逅爱情,获颁 “革命伴侣” 奖牌
新中国成立后,戴文燕参军入伍,后被派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市地委工作。1951年,他在那里遇到东北大连姑娘刘小梅。在单位撮合下,两人于当年结婚,当地领导还为他们颁发了一块印着“革命伴侣”的奖牌作为新婚礼物。



在哈密工作期间,戴文燕夫妇与当地干部,迎来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一一当时,朱德到哈密看望那里的干部百姓,并和大家合影留念。这张黑白照片至今完好地珍藏在刘小梅家中。
在新疆的9年,戴文燕夫妇生育了一男一女。当他们完成建设使命后,全家人回到了戴文燕的老家。戴文燕先后在马巷农业中学和黎安小学当校长,于1991年辞世。刘小梅因为学的是农业机械专业,有知识又有技术,被安排去抽水站工作。如今,她已90多岁高龄,虽然腿脚有些不便,但是生活十分幸福。
LINKSI点赞
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四人被定为“五老”人员
除了戴文燕一家,黎安社区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很多轰轰烈烈的故事,1948年,闽西南地下党同志做通了山前村民戴建智的工作,让其以伪保长的身份,掩护地下活动,发动群众,抵抗国民党的“三征”。
同年底,地下党在山前建立了巷南区闽中游击分队,下辖3支小队,队员达到62人,分队长为戴文祯,小队长分别为戴汉、戴加堆和陈量。
1948年底,戴建智借巡逻之名,向马巷镇公所借了14支步枪交给游击队使用。游击队员如虎添翼,分别参加了围困莲浔盐兵、追击保安团的革命活动,有力地打击敌人的气焰。
1987年6月19日,黎安被定为革命基点村,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共4人,分别为接头户戴建智、陈金针、林姜及交通员戴文燕。

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知识
马巷老街里的巷声图书馆是当年宣扬革命理想的红色阵地

巷声路位于翔安区马巷街道老街,那里有一栋清末建造的闽南古厝,叫巷声图书馆,曾是马巷知识青年最喜欢去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前,那里经常宣扬革命理想,是一个致力于唤起民众的红色阵地。
时光荏苒,巷声图书馆内飘荡出的不再是革命时期慷慨激昂的演讲声,而是和平时期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在那里下棋、喝茶、聊天,享受岁月静好····
知识青年集体创办
藏书多达万余册
来到巷声图书馆旧址,现在这里是马巷五美社区老人活动中心。这栋闽南古厝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写着“华圃”的牌匾。古厝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亭榭、雕花、小阁楼·……·应有尽有。它就像一个喜欢清幽的大家闺秀,隐居在繁华的马巷老街一隅。
据翔安区文献记载,巷声图书馆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秋开始筹备,1944年初开放,馆址设在马巷五甲原“三恒”书房,“三恒”即当地陈姓的“灯号”(祖先姓氏的来源)。
据了解,巷声图书馆的名字取自马巷旅集(美)同学组成的“巷声篮球队”的“巷声”二字。“巷”代表马巷,“声”乃唤起民众之声。它由马巷知识青年集体创办,旨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民智、提高文化素养。
据记载,其藏书一万余册,另有报刊杂志数十种。书籍多为科技知识和古今中外进步文艺作品。当时馆内有重庆、贵阳、昆明、桂林等地的报刊杂志,由分布在各地的马巷籍同学按期寄来。经常前来图书馆的多数是马巷青年。

众人拾柴火焰高开办仪式盛况空前
刘文璞和陈荣芳的《“巷声图书馆”创办始末》一文中,详细记载了图书馆的诞生过程。文中写到,1943 年秋,就读于四川重庆社会教育学院的傅有才停学回乡,在一次与学友聚会中,他倡议创办一家图书馆,这个倡议得到众学友的赞成和支持,大家开始着手筹备。
起初经费极为困难,他们便发动省内外的学友捐书籍或报刊,少则一本,多则不限。朱清禄捐了三个书橱,傅有土负责管理人员的伙食,每天三餐送到图书馆,后来还提供了大部分经费。
当年在广西经商的石浔村巨贾吴玉琛先生也不断予以资助,并搜集广西、云南的报刊如期寄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几个月后,图书馆粗具规模,于是正式呈送报告,不久获得批准。备案时的馆长挂名陈兆柳(原民众图书馆馆长)。
1944年正月初一,在鞭炮声中,巷声图书馆隆重成立。吴玉琛先生专程前来参加并主持剪彩仪式。剧务组演出了多幕话剧《海啸》(由洪凌导演);体育组举行了首届“巷声杯”篮球赛,应邀参巷声图书馆旧址,像隐居在繁华马巷老街的大家闺秀赛的有南安的奎霞、莲河、江,同安的石浔以及“巷声”篮球队,还举办了象棋比赛,漳州、泉州、同安等地的众多高手纷纷赶来参赛;此外还举办自行车技巧赛、灯谜等,各项活动持续三天,盛况空前。

图书馆很受欢迎成为抗日宣传阵地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图书馆创办不久,开办了一家巷声商店,资金由傅有才及回乡的同学认股赞助。商店由吕良魁负责,盈利全部用于馆务活动开支。商店起初专营文化学习用品,之后又扩大业务范围,出售图书、杂志,供应中小学课本及各种学习用品。旺季时还雇佣一名店员。商店的开办,为当年马巷地区的中小学师生提供了方便。

1945年春节,巷声图书馆成立一周年,馆方举行庆祝会,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演出独幕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举办以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图片展览;出版纪念专刊。朱莲卿先生当时还赋诗一首,其中四句为:“培之壅之,勿剪勿伐,储看干载,轮困荫樾。”表达了作者的心声和希望。

巷声图书馆很受当地青年、学生的欢迎,渐渐成为马巷地区联络四方、宣传抗日、传播文化知识、活跃文体活动的阵地。许多当年受到新知识启迪的青年,后来成为了国家各条战线上的有用人才。
70多岁的陈荣平说,她母亲洪绿叶当年经常在图书馆帮学生们洗衣服、做饭。他母亲1926年参加革命,当年是窗东妇女解放协会主席,解放后被认定为老苏区干部。
曾遭国民党扼杀
复馆一年多后停办
致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巷声图书馆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45年夏,泉州“兴泉指挥部”指挥官陈重率兵搜查巷声图书馆,虽然一无所获,但还是扼杀了这个生机勃勃的红色革命阵地。
陈荣平说,当时图书馆的负责人之一朱振声是共产党员,此前他利用这个联络处开展革命工作,得知图书馆遭搜查的消息,为避免被捕,他准备前往上海。“我母亲将自己的金戒指、金耳环卖掉,把所得的钱款都送给朱振声当盘缠。”
1949年底,朱振声倡议恢复巷声图书馆,得到各界支持。于是成立以陈延庭为董事长的董事会,并推举陈伟任馆长,廖璇为管理员,朱清禄任董事会秘书。馆址设在原马巷工商联筹备处。
巷声图书馆复馆后,除出借图书外,还兼做舫山中学和马巷小学的课本订购工作。不过,由于人手、经费不足,复馆一年多后就停办了。

昔日革命基点村如今富裕新社区
翔安马巷郑坂社区居民勤劳勇敢,在不同时期积极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12岁少女为地下党送情报,不料夜行遇老虎;游击队攻打马巷税契局,截获日本船...”在翔安区马巷街道,这些故事常在昔日的革命基点村、如今的富裕新社区一一郑坂社区流传。这里的居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都表现出令人叹服的一面。
12岁就担任地下通信员夜遇老虎幸运躲过一劫
郑坂社区郑金学是革命先辈洪心富的后代,他的母亲和外公都曾参加地下工作。据介绍,他的母亲洪心富(后改名洪吟治),出生于1936年。洪心富受父亲影响,12岁时就担任地下通信员,并积极主动为地下党员站岗放哨。
“当时国民党各处设卡,严查地下党,只要是大人,都会被各
小孩相对疑。”郑金母亲曾经讲1947年起,常独自一人传达党组织件,通知地会。
种搜查,不会被怀学回忆起述的往事。他母亲经翻山越岭,的秘密文下党员开在那达的年代,报都要靠躲避盘查,路,并选的山路。

个交通不发通信员送情两条腿,为通常要走夜择一些偏僻1948年8
月的一个晚上,洪心富将通知送达给每个党员后,走在回家的路上。行至后山岩和石店的山路上,她忽然看到一只老虎。夜色中,她远远看到老虎的眼晴像两盏忽明忽暗的灯光,一步一步朝她走来,吓得她拔腿就跑,在黑暗的山路上一口气跑了两公里多才回到家,幸

运躲过一劫。
后来,党组织为了洪心富的生命安全,将一把带6发子弹的左轮手枪发给她。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这把枪一发子弹未发,但是它不仅给了洪心富极大的勇气,也给了她莫大的荣誉感。据悉,这把手枪一直跟随着洪心富多年,后来才交给党组织。
热心帮工友洗衣做饭
将好作风传给五个孩子
在郑金学看来,母亲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据介绍,1951年,15岁的洪心富加人中国共产党,5年后,她被组织安排到三明市大田县参加铁路建设。
两年后,洪心富回到家乡,结婚并生育了5个儿子。辛苦拉扯孩子们长大的同时,她也将艰苦朴素的好作风传给他们。让郑金学印象深刻的是,前几年,有一次跟长者郑子浅聊天,老人对他母亲的优良作风也有几分敬佩。
据郑子浅回忆,年轻时,他们一起在生产队工作。有一次,他们一起去碾米,由于他年纪比较小,压在肩头的粮食如巨石,压得他走不了几步就得放下来喘口气。洪心富看到后,立即让他来挑自己相对较轻的那担。她则一鼓作气,将那担重的挑走了。“她真的是个非常勤劳吃苦,又乐于助人的好党员。”郑子浅回忆。
2011年,洪心富过世。在她的葬礼上,一位湖头社区的老者不胜感慨:当年,他与洪心富一起到大田建设铁路,被洪心富不辞辛劳、不怕吃亏的优秀作风深深折服。那时,每个人的工作任务都很重,一天下来感觉都快散架了,恨不得一直躺在床上休息。可是洪心富下班后,还经常帮工友们煮饭和洗衣服。
忆当年
积极入党参加革命在乡 “五老” 人员达10人
1932年,郑坂村村民郑文帽和郑日被中共同安县委吸收,参加地下党活动。同年,郑文章、郑圾和郑推差(zha)也被介绍人党,并建立起党支部。当年,还组织了一支24人的赤卫队和一支40多人的游击队,游击队领导者即为郑文帽和郑文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郑坂游击队参与围攻马巷城隍庙国民党军队、攻打马巷税契局,以及打击在龙岩参加剿共回乡、无恶不作的反动军官“攀仔”,为民除害。抗日战争时期,郑坂游击队还参加在塘厝港截获日本船、抵制日货的斗争。
1948年2月起,在上级的指导下,郑康成、郑推现、郑小练等人在村中建立起活动据点。1949 年,他们配合南下大军,切断国民党通信线,牵制南逃敌军,并在隔壁上庄村俘获敌谍报人员,助力马巷解放。


后来,经各级政府认定,郑坂被确定为革命基点村,1987年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10人,分别为郑康殊、郑泼水、郑谦卑、郑康成、郑推现等。
看今朝
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共造幸福美好家园
郑金学热爱写作,同时对社区历史发展十分感兴趣,经常帮社

区整理材料。
郑金学介绍,不同于一些土地充足的村居,当年郑坂人多地少,每人只分到四分田。很长一段时间,村民们即使辛勤劳作,也无法养活一家人。勤劳聪明的郑坂人开始另谋出路,陆续有人做起鱼类批发生意,或者推着车到周边村庄做小生意,还有的去收废品。不过即使这样,村民们也只能勉强糊口。
但这样的郑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郑坂是马巷街道乃至翔安区的富裕社区。目前,社区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来人口多达3万多人,辖区内有学校、幼儿园、综合农贸市场、银行、娱乐场所等,人驻企业上百家。这里不仅云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还汇集了各地美食。每天晚上,郑坂的大街小巷灯火通明,美食飘香,街上人头攒动。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郑坂来了“新邻居”。翔安火炬园落户在郑坂社区及其附近,郑坂人把握住机遇,建起房子和店面出租。如今,郑坂还成立郑坂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引导居民积极加入。社区还陆续成立“郑坂好厝边”社区巡逻队,并设立社区见义勇为基金会,守护平安家园。
郑坂社区两委表示,郑坂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延续光荣传统和优秀作风,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共同营造幸福美好家园,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马巷别称“舫山”,是闽南四大古镇之一,厦漳泉金三角腹地的中心驿站,也是旅居30个国家地区的10余万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侨乡和祖籍地,素有商贸中心的美誉。
辖区位于翔安区中西部,常住人口15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万人。新区成立以来,马巷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先后获得“福建省商业重镇”“福建省文明村镇”,连续三年人选“全国百强镇”“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马巷镇调整为马巷街道,于2021年1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2021年4月完成街道析置。现有友民、滨安、五美、五星、舫阳、舫星、后许、后滨、后亭、三乡、曾林、朱坑、沈井、黎安、郑坂、西坂、市头等18个社区。

产业经济
马巷一直是翔安区经济发展的“龙头镇街”,2020年街道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大关,辖区内除翔安工业园(含巷北片区、市头片区)等先进产业平台外,还有天马6代线、福厦铁路、国道



324复线等重点配套提升项目。舫阳商圈、滨安商圈、黎安小镇闽篮里周边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人气加速聚集,马巷商圈品质日臻提升。
公共服务
坚持教育优先,整合提升教育资源,辖内现有翔安一中、马巷中心小学、舫山小学等优质学校。建有闽南童谣、舫山书院等一批体育文化活动场所,为群众娱乐健身提供便利。在五美社区建立全省首家社区家风家训教育馆,已接待全国24省2.3万人次参观学习。
人居环境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智慧河湖长”项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逐步上升。街道辖区垃圾分类普及率 100% ,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古镇建设如火如荼,马巷老街改造品质提升,马巷城隍庙等文物古迹保护妥善,巷西路沿线立面通过整治再次焕发生机。
乡村振兴
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发展定位、找准发展路子,推动朱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谋划生成朱坑社区裸房整治及平改坡一期等一系列项目,努力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建成朱坑社区1049

亩高标准农业基地,如意情集团获评首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人文资源
辖区内有通利庙、城隍庙、元威殿(池王宫)等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同安县委旧址等革命遗址,以及林氏大厝、文昌阁、舫山书院等明清古迹。地灵则出人杰,马巷古有清朝江南提督林君升、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郑成功部属洪旭和林壮献等要员名将,今有妇幼专家林巧稚、化学泰斗蔡启瑞、计量经济学家洪永淼、象棋特级大师郑一泓、奥运射箭健儿戴小祥和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等行业旗帜。马巷闽南文化氛围浓厚,歌仔阵、车鼓弄等地方特色表演活跃,南音、书画、象棋广为

普及。马巷池王宫作为两岸交流的省级对台交流中心,已成为民间信仰交流池王文化、推动对台交流的重要载体。



2021-04-04

马巷街道党工委组织机关、社区党员干部到陈先查烈士陵园开展党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暨烈士墓祭扫活动

举办“讲党史悟思想一一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马巷街道理论宣讲轻骑兵进基层宣讲启动仪式暨首场示范宣讲活动


召开马巷街道专场报告举办百年党史知识竞赛组织党员干部前往五美家风教育馆参观学习举办马巷街道党史学习主题党日活动












举办以“学党史庆百年当先锋”为主题的“红心向党唱响未来”的翔安区非公领域庆祝建党100周年合唱比赛

举办“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基层系列专题辅导讲座”



开展“慰问关怀情暖人心,奋进共庆建党百年”主题党日活动


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党代会精神马巷专场报告会


三乡社区
区位 三乡,寓意三方友人齐相聚,乡情乡意创和谐,地处马巷街的中心,东至四角街,西至干渠边,南至马巷商会,北至翔安一中变电站。
人口结构 管辖有三乡老街、海峡商贸城、海翼0592小区及巷西路299号公共户,共有23个居民小组,现有居民5336人,1204户人家,其中流动人口数约1000人。居民从事行业主要为经商和务工。
组织设置 社区现有“两委”班子成员6人,社区聘用干部1人,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5人,三乡社区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70人。
人文历史 地处闽南古镇马巷街道,辖内商贸繁荣,社会经济和地方治安状况良好。辖内有城隍庙,该庙是清代马巷建厅置署的实物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