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不辍’,献礼百年荣光
翔安区马巷街道办事处
一马巷红色印记


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序言
P R E F A C E
马巷,别名舫山,清代至民国前期,属民安、翔风里,镇区原称“马家巷”。千年的文化古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明代中期就已是“人居稠密,商贾辐”。地处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腹地,扼泉厦交通之咽喉,马巷不仅素有商贸中心的美誉,这里更是一块浸润着革命文化的红色热土,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迹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1年1月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马巷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撤销翔安区新店镇、马巷镇,设立翔安区新店街道、马巷街道。至此,马巷镇以“马巷街道”之名,正式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快速进程。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诞生,闪烁着中国光明理想的红色之光,翻卷着时代巨变洪流的浪潮波涛,也涌进了马巷。因此,在马巷写下了一曲壮怀激烈的长歌,留下了干秋不朽的红色篇章。
马巷人民具有爱国爱乡、反抗强权、坚贞不屈、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马巷的地下活动,在同安时间最早,分布面广,全镇老区基点村21个,是厦门市革命老区镇之一。广大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乡干部,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
百年岁月悠悠而过。那段红色记忆,那些红色热土,却永恒留存。
如今,红砖古厝的间巷里,在葱绿苍翠的榕树下,在宛转悠扬的歌谣中,马巷的这些红色革命史迹,与巨岩古树共峥嵘,与秀水明山相辉映。
曾经的星火传播,曾经的热血澎湃,曾经的头颅抛洒…这一切在和平年代,人们不能忘怀,而且要予以弘扬光大,让革命先辈的精神能够昭示后人,能够激励来者。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为此,我们深入马巷街道,走访革命基点村,寻找红色印迹,编著《马巷红色印记一一笃行不辍,献礼百年荣光》一书。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马巷故事,能够让更多人更好了解马巷的红色故事,更深入地去触摸脚下这片红色土地的“脉搏”,去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马巷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继而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把奋斗精神继承下来。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希望广大干部群众以此为契机,从深学细悟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塑造优秀品格中锤炼党性,在传承红色血脉中激励担当,自觉把党和人民交付的工作当成事业,扛起不一般的责任,谋求不一般的突破,实现不一般的作为,加速推动马巷街道建设再创新辉煌!
2022年3月
目录 | 追忆峥蝶岁月 | 马巷镇 马巷镇革命老区基点村 | 踏寻红色印迹 | 启智学校:聚人心启民智唤起抗争意识 | 沈井社区:一家8人都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 |




马巷镇
马巷镇有窗东、蔡浦、后莲、山亭、亭洋、朱坑、市头、西坂、洪溪、同美、赵厝、西炉、后滨、内官、何厝、沈井、黎安、郑坂、井头、城场、按边21个老区基点村,在乡“五老”人员185名。1926年秋,以许英宗为书记的共青团同安支部在马巷地区建立,官山、蔡浦已有共青团员。1927年春夏之交,在巷南一带建立共青团振南区委,书记彭德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共青团同安县委,书记许英宗,组织委员邱振声,宣传委员彭德清。在蔡浦等村还建立了儿童团组织。11月,马巷民众夹道欢迎北伐军,织布厂工人纷纷捐款购枪赠送北伐军,北伐军也赠送锦旗给工人。1月,由彭友圃、洪天锡、邹鲁、许英宗、洪宗涂、彭再添等6名党员组成的中共同安特别支部在马巷全辖私立启智学校成立,在该校附设黎明女校。在黎明女校、窗东学校设立妇女解放协会。3月,在舫山书院口的广场上召开同安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兴泉永政治监察署李松林、辜仲钊、左明亮等人出席成立大会,选举彭友圃为农会委员长。农会会员达2000多人,并建立一支3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3月30日晚上,农民自卫军镇压抗拒农民运动的马巷商会会长、鸦片苗捐包捐人陈剑经。4月29日,同安国民党右派召开“拥蒋护党”大会,取缔民众运动,共产党员洪天锡、洪学湍被杀害于马巷五甲尾牛圩埔。彭甘杏、许英宗、彭德清贯彻闽南临委紧急会议精神,党组织迅速发展,党员达20人。省委派周少梁来整顿组织,1928年春,建立中共同安临时县委。翌年3月,同安地区成立4个党支部,其中马巷地区有3个(后许、新伦、蔡浦)。1930年7月,马巷启智学校教师高云览以厦门劫狱斗争为题材,写成中篇小说《前夜》(名著《小城春秋》的蓝本)。9月中旬,同安县委组织马巷农民骚动,分散国民党的注意力和兵力,支援惠安暴动。1930年冬至1931年春,国民党第十区民团多次“围剿”沙美(今属新店)和山后亭。1933年9月,同安特支游击队攻打马巷税契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同边区支部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抗敌后援会、抗日剧团活跃在沿海广大农村。1944年1月,共产党员参与建立集文化体育为一体、宣传抗日的“巷声图书馆”。1945年3月22日,陈下厝渔民救护被日军击中坠落于鳄鱼屿海面美军轰炸机上的7名飞行员。解放战争时期,闽中、闽西南党组织都在马巷地区建立区级机构和工作组,放手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闽中巷南区游击队从1949 年5月至9月共与国民党的盐兵、第五军、五十五军、保二团、保一团等展开十来次战斗,配合解放军解放澳头、刘五店。

马巷镇革命老区基点村
该地在镇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5.3千米处。大革命时期,集美师范第18组学生、惠安人洪天锡毕业后到窗东小学任教,任中共同安特支书记,进行革命活动,成立农会,窗东学校设有妇女解放协会,陈素玉、洪绿叶先后任主席,委员朱淑宝、洪碧清、洪绿叶、洪燕卿、洪琼花、洪秀辣。农会和妇女解放协会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1934年2月中旬,窗东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积极参加后村抢布斗争。抗战期间,厦门商界领袖、窗东人洪晓春拒任伪厦门市维持会会长。中共党员洪凌(洪学禹)任中共厦门市工委组织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辅导员、导演,誉满海内外。1948年,吴复基到窗东建立党支部,党员有20多人。并与蔡浦、后莲共组游击队。1949年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九日),中共马巷镇工委民运委员方水含(化名施堃)利用窗东村“普渡”日四乡八里的群众来看戏的机会,上戏台宣讲《约法八章》和国民党第三二五师副师长陈言廉率半个师起义的消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游击队积极开展反“三征”斗争,破坏国民党交通设施,控制陆上交通和海运船只,打击企图外逃之敌,配合解放军解放马巷和同安县城。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5人:游击队员洪文杭、洪文衷,接头户洪水唱,交通员洪古杞、洪文从。

该地在镇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5千米处。1927年初,集美学校师范部学生、中共党员洪宗涂回家乡蔡浦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共青团、几童团组织。1929年3月,中共同安临时县委辖蔡浦、后许、新伦、希明学校4个支部。1935年,洪宗涂在南安诗山牺牲。1930年5月,中共同安县委已发展到新伦、后许、希明、山后亭、许厝、蔡浦6个支部。1934年,中共同安县委第三区分部在蔡浦发展党员和游击队员,参加了后村抢布斗争。1948年,蔡浦与窗东、后莲共组游击队。1949年5月下旬,庄炳章代表厦门市工委在蔡浦村洪宗禀家召开会议,成立中共闽西南同安县工委,书记彭金励,组织委员林希圣(女),宣传委员林多速,农工委员郑天海,青工委员洪宗禀。游击队积极开展反“三征”斗争,破坏国民党交通设施,控制陆上交通和海运船只,打击企图外逃之敌,配合解放军解放马巷和同安县城。船工洪乌岩在沿海支前时遭敌机扫射牺牲。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8人:游击队员洪连相、洪五湖、洪金拖,接头户洪家庭,交通员洪宗吟、洪宗件、洪宗思、洪金龟。

该地在镇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3.8千米处。1934年2月中旬,后莲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积极参加后村抢布斗争。1948年,后莲与蔡浦、窗东共组游击队。1949年8月,闽中巷南区工委建立后莲交通站,负责人洪学挞、洪尧锡,有交通员4人。9月5日凌晨,溃逃到马巷的国民党交通警一个连,围捕后莲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人员,洪尧锡、洪壬癸、洪球、洪伟4人被抓到厦门,解放后仅3人返回。游击队积极开展反“三征”斗争,破坏国民党交通设施,控制陆上交通,打击企图外逃之敌,配合解放军解放马巷和同安县城。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12人:游击队员洪春明、洪尧乳,接头户洪就、郑痢(女)、王香(女),交通员洪尧柱、洪尧锡、洪尧胜、洪宗山、洪宗钦、洪文民、洪天球。
该地在镇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4干米处,是20世纪30年代中共同安县委代理书记、革命烈士陈先查的故乡。1927年底,福建省委派周少梁来同安整顿组织,筹建同安临时县委。周少梁以侯亭小学校长身份掩护革命活动,于1928年春建立中共同安临时县委,周少梁任书记。1930年5月,山后亭建有党支部。1930年冬至1931年春,受到国民党第十区民团多次“围剿”。1933年9月,中共同安特支有3个游击中队,120多人枪,一中队在惠东(今西柯镇),二中队在山后亭一带,三中队在祥吴、九沙等村。9月上旬,周少梁派游击队中队长陈墙率领40多名精干队员奇袭马巷税契局,打死税契局局长陈遥远等3名征税员。1933年12月至1934年春,洪宗涂、陈先查带领游击队、革命群众开展了珩厝抢盐、后村抢布、新圩抢米的斗争。县委通讯员、山亭人陈珠炳在新圩抢米斗争中牺牲。1934年,安南永游击队队员陈玉祥在安溪反“围剿”战斗中牺牲。1935年,作为同安县委机关驻地的山后亭村遭到国民党同安县保安队3次“围剿”。2月21日晚上,陈先查书记从家里突围,被埋伏在门外的敌人击中,英勇牺牲。是年底,厦门中心市委派到山后亭送公文的一名交通员因人地生疏被捕,押送泉州后不知去向。1938年,黄永妙深人山后亭等沿海村庄,联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下基本群众骨干和山后亭中心小学师生。黄永妙领导的马巷抗敌后援会还在沿海地区开展抵制日货和打击走私活动,缴获一批日货。1948年至1949年,闽中、闽西南同安地下党组织都到山后亭开展革命活动,发动群众反“三征”,破坏国民党的通信设施。1949年7月,闽西南马巷区工委山后亭武工队在后阁自然村成立,负责人陈加锥、陈福成。闽中、闽西南山后亭游击队全面控制塘厝港内的民船,不使敌军抢船逃跑,配合解放军追歼溃敌于白兔山。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29人:赤卫队员陈珍玉、陈乌枞、陈剑文、陈剑养、陈以良、陈福眼,游击队员陈珠寅、陈珠坤、陈珠森、陈珍学、陈珍杯、陈红颜、陈剑昌、陈水夸、陈井水、陈树目,接头户陈玉琛、陈天助、陈万根、陈玉谅、陈加锥、陈加兴、陈清池、林晟治(女)、洪钱(女),交通员陈珠加、陈珠镭、陈英枝、陈珍贤。

该地在镇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3.4千米处。1927年底,福建省委派周少梁来同安整顿组织,筹建同安临时县委。周少梁在此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建有党支部、游击队。1933 年底至1934年春,陈洋、黄厝、坑尾、而来尾都有党组织和游击队组织,参加珩厝抢盐、后村抢布、新圩抢米的斗争。抗战初期,马巷抗敌后援会在塘厝港一带开展抵制日货和打击走私活动,缴获一批日货。1948年至1949年,闽中、闽西南同安地下党组织都到亭洋开展革命活动,发动群众反“三征”,破坏国民党的通信设施。闽中亭洋游击队活捉国民党第五军一个通讯排长,切断敌军同塘厝港的通讯联络。闽西南山后亭武工队在塘厝港、崎头宫缴获长枪两支、子弹500发和一些军用物资,还经常派人监视特务彭水锦、杨大鹏的活动情况。游击队、武工队全面控制塘厝港内的民船,不使敌军抢船逃跑,筹集粮草、物资支前。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7人:游击队员陈清元、陈玉挂、陈有来、陈珠帆、陈珠都,接头户陈剑赏、陈清沛。

该地在镇东南部,镇政府驻地东南4.4干米处。20世纪30年代初,彭德清、老练(潮州人)等人就在此领导地下革命斗争,发展党员,建立赤卫队。1934年,省委直接指挥的中共同安县委下设3个区分部,第一区分部在官浔,第二区分部在山后亭(辖两个支部),第三区分部在金沙。店仔、陈洋、黄厝、坑尾、而来尾、海滨、赵厝、上吴、送普、造店、蔡浦、窗头、鸟坑、上下曾、湖头、上坂、郑坂都有党员。还有县委游击大队,100多人,分3个中队,第一中队在惠东(今西柯镇),第二中队在山后亭一带,第三中队在祥吴、九沙等村,30来人。1948年,林文庆在朱坑、造店建立党支部和游击分队,组织群众积极反“三征”,筹集粮草、物资支前。造店党支部书记翁铭的妻子卖掉儿子,买来驳壳枪支持革命,热情接待和尽心保护来开展活动的地下党员。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12人:地下党员蔡玉散(女)、翁马沿,游击队员翁仁、翁仁力、翁文电、翁宽知、练大生、陈淮墩,接头户翁仁心、陈乳(女),交通员翁志磁、翁仁欧。

该地在镇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南2.2千米处。1933年,陈剑鞋(1934年初县委委员,后去南洋)到坂亭乡(由朱坑、市头、西坂组成)开展地下活动,组织农会和游击队,洪永波任农会主席,洪界任游击队长,参与攻打马巷税契局、后村抢布、新圩抢米的斗争,配合锄山党支部捣毁龙窟东纪亚扁贩卖鸦片窝点。1948年,南同边区区委书记王朝阳、南安惜坂党支部许荣照等人,在市头建立党小组。1949年8月,将市头党小组移交给闽中同安县工委,后来市头党小组发展为党支部。9月16日晨,巷南区、金南同区游击队在马头山向国民党省保二团开火,以阻止其逃跑和抢劫财物,采取打打停停的牵制战术。战斗持续三昼夜,轮换参战的游击队员达500余人次。游击队用的是土枪、旧枪,火力不强,保二团开出驻地,向马头山反扑,解放军侦察班班长亲自打冲锋枪,保二团闻枪声有异,终于龟缩回驻地。9月18日,市头、郑坂游击队活捉敌军谍报人员两人。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21人:地下党员洪助愿、洪炮队,赤卫队员洪美珍、洪牛港、洪婴,游击队员洪銮疼、洪銮棒、洪集锭、洪堂民、洪中、洪仲盛、洪水垄、洪水差、洪天助、洪进水、洪永锡、洪垄、洪界、洪答、洪墩、洪瓯。
该地在镇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南1.7千米处。1933年,陈剑鞋(1934年初县委委员,后去南洋)到坂亭乡(由朱坑、市头、西坂组成)开展地下活动,组织农会和游击队。游击队参与攻打马巷税契局、后村抢布、新圩抢米的斗争,配合锄山党支部捣毁龙窟东纪亚扁贩卖鸦片窝点。1948年,南同边区区委书记王朝阳、南安惜坂党支部许荣照等人,到五显、新圩、马巷、大燈等地建立党小组。1949年8月,下坂洪大山等党员组成党支部,开展反“三征”、统战策反、捉拿敌军谍报人员、筹粮筹物支前等工作。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17人:地下党员洪大山,游击队员洪仲春、洪水碘、洪永和、洪永雨、洪永泉、洪永务、洪美梯、洪銮景、洪天堂、洪南天、洪堂镗、洪万然、洪董、洪开,接头户洪永服,交通员洪地。
该地在镇北部,镇政府驻地西北3千米处。1928年春,中共同安临时县委有新伦学校(今在洪溪仑头)、后许学校(今在马巷后许)、希明学校(今在洪塘苏店)3个党支部,党员20人,知识分子、农民各半。1929年3月,增加蔡浦学校一个党支部,党员25人。1930年5月,中共同安县委已发展到新伦、后许、希明、山后亭、许厝、蔡浦6个支部,还建立了革命互济会组织。1932年4月,中共同安特支准备组织马巷农民暴动,以策应中央红军东路军继续东进,因红军主动撤离漳州,暴动计划取消。1934年2月中旬,农会会员参加后村抢布斗争。4月,中共同安县委在马巷动员300名以上的农民,参加与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联合召开的抗日宣传大会。1947年,吴复基、郭洙斗到此建立活动据点。此后,闽中、闽西南都在此建立游击队、武工队,烧毁城(关)马(巷)公路桥,监视郭山一带国民党军。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9人:赤卫队员陈企软、陈企赤、陈企契,游击队员陈踏、吴金华,接头户纪唱(女),交通员陈企、陈延东、陈企途。

该地在镇西部,镇政府驻地西4千米处。1932年,周少梁、陈先查在海滨乡(由同美、赵厝、西炉组成)发展党员,建立游击队。1934年,海滨乡党员隶属于山亭的中共同安县委第三区分部。1948年至1949年,闽中、闽西南都在此建立游击队、武工队,党组织和游击队开展监视国民党乡保人员的活动,参加在后麝、石浔堵截溃逃的国民党福建省保一团的战斗,配合解放军歼小股敌军与崎头宫。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1人:接头户李文兴。
该地在镇西部,镇政府驻地西南4.5千米处。1932年,周少梁、陈先查在海滨乡(由同美、赵厝、西炉组成)发展党员,建立游击队。1933年2月,国民党同安县保安队“围剿”赵厝,地下工作人员方芳林中弹牺牲。1934年,海滨乡党员隶属于山亭的中共同安县委第三区分部。抗战时期,党员方瑶碱回乡开展抗日地下活动。1948年至1949年,闽中、闽西南都在此建立游击队、武工队,党组织和游击队开展监视各国民党乡保人员的活动,参加在后麝、石浔堵截溃逃的国民党福建省保一团的战斗,筹粮筹物,支援解放马巷、同安。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3人:游击队员方山东、方坪,接头户方文荫。

该地在镇西部,镇政府驻地西5干米处。1932 年,周少梁、陈先查在海滨乡(由同美、赵厝、西炉组成)发展党员,建立游击队。1933年2月,国民党同安县保安队“围剿”赵厝,地下工作人员方芳林中弹牺牲。1934年,海滨乡党员隶属于山亭的中共同安县委第三区分部。抗战时期,党员方瑶碱回乡开展抗日地下活动。1948年至1949年,闽中、闽西南都在此建立游击队、武工队,党组织和游击队开展监视各国民党乡保人员的活动,参加在后麝、石浔堵截溃逃的国民党福建省保一团的战斗,筹粮筹物,支援解放马巷、同安。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3人:游击队员李天乞,接头户李永切、林进练。

该地在镇北部,镇政府驻地西北2.5千米处。1948年起,闽中金南同县工委郭洙斗等人在此领导地下活动,10多人编入何厝游击分队。1949年5月1日至7日,参加围困莲浔盐兵战斗。9月16日晨至18日下午,参加马头山牵制保二团战斗。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2人:游击队员陈榜,交通员纪溪。
该地在镇中部,镇政府驻地西南0.9千米处。1932年,周少梁、陈先查在后滨乡(由后滨、郑坂组成)领导地下活动,发展党员,组织赤卫队、游击队。游击队参加攻打马巷税契局,镇压一个在龙岩参加“剿共”回乡的国民党反动军官。抗战初期,参加马巷抗敌后援会,在塘厝港一带开展抵制日货和打击走私活动,缴获一批日货。1948年起,闽中地下党叶健、黄龙飞、吴水凉、陈邦连等人在此领导地下活动,成立游击分队。1949年9月,游击队切断国民党通讯线,在上庄俘虏敌谍报人员两人,为不动枪炮解放马巷做出贡献。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9人:游击队员郑文帽、郑根藤、郑棚、李玉虎、吕仲图、陈剑寨、吴文埔,接头户吴大珍,交通员李其转。
该地在镇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6.7干米处。1932年,周少梁、陈先查在后滨乡(由后滨、郑坂组成)领导地下活动,发展党员,组织赤卫队、游击队。游击队参加攻打马巷税契局,镇压一个在龙岩参加“剿共”回乡的国民党反动军官。抗战初期,参加马巷抗敌后援会,在塘厝港一带开展抵制日货和打击走私活动,缴获一批日货。1948年起,闽中地下党叶健、黄龙飞、吴水凉等人在此领导地下活动,成立游击分队。接头户郑腰(同安县早期的中共党员彭再添的遗)和侄儿郑聪坚定地支持革命,郑腰拿南洋花衣服把巷南区工委妇运委员吴丽玉化装为华侨,巧妙地进行掩护;郑聪把防护马巷布厂的卡宾枪献给游击队。1949 年9月18日,市头、郑坂游击队活捉敌军谍报人员两人。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10人:游击队员郑康殊、郑康陆、郑天送、郑推圳、郑推改、郑谦,接头户郑泼水、郑谦卑,交通员郑推现、郑康成。
该地在镇西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3.9千米处。1927年初,官山((内官及周围陈氏各村庄的总称)已有共青团员。1933年,市头村洪界到内官与小学教师林子牧组织互济会、游击队,参加后村抢布、新圩抢米的斗争。1947年至1948年,中共金南同县工委集中较大的力量开辟马巷地区,特别是加强官山的工作,这里是封建宗族力量和反动力量比较雄厚、统治马巷的军统特务陈式锐(先去台湾,后定居美国)、陈企钳(后被策反)的故乡,而且拥有陈文式地方武装。党组织先后派黄竹禄、林金榜、林文庆、吴复基、叶玉惠、蔡天良、郭洙斗等一批领导同志深入官山各村宣传发动群众,培养骨干,吸收党员,争取了官山知名人士陈为炉、陈启勇、陈式乒等人参加革命,组建游击队,并有一支清一色的“驳壳枪队”,从而在巷南区建立了33个党支部,从南、北两面钳制了军统特务陈企钳严密控制的马巷地区。闽西南同安县工委收编了陈文式地方武装,让陈文式亲率20人枪上大帽山接受陈诚志的指挥,保护地方安宁。9月16日,闽中巷南区官山、后麝游击队员于下墩村智擒反共救国军大队长陈益群。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4人:赤卫队员陈来好,游击队员陈式枝、陈例,交通员陈式乓。

该地在镇西北部,镇政府驻地西北4.5千米处。1949年2月,金南同县工委把活动地区分为9个片1个区,其中有何厝片(同禾乡),建立何厝交通站,站长陈为炉,交通员4人,负责马巷至城关、集美、后溪的陆路交通。
5月初在围困莲浔盐兵的战斗中,同未游击队根据指挥部的指示,在公路砍电杆割电线,烧三忠桥,控制同马公路,监视马巷敌军的动向。9月19日晨,同禾游击队和群众武装300余人在后麝、石浔堵截溃逃的国民党福建省保一团,击毙敌14人,俘获特务头子王介、保安大队长杨瑞云和士兵24人,缴获枪支25支、子弹万余发。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8人:游击队员陈文川、陈延尖、陈亚班、陈企甫、陈式谅、洪文土,接头户陈坤山、许久菜(女)。
该地在镇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3.3千米处。1947年,闽中同安地下党领导人林文庆在此发展党员,组建游击队,党员和游击队员各有10多人,负责人沈天助。1949年,闽西南同安县工委书记彭金励派施待来、杨钟蠡负责巷西片,魏耀胜也回乡协助工作,建立沈井交通站,发展民兵武装,进行张贴革命标语、反“三征”、护送过往的地下党领导人、转送秘密文件到大帽山埔仔顶县工委总部等工作。闽西南马巷区工委在魏耀胜家里召开筹粮工作会议,研究出“捐”“借”“派”3个办法,如向西炉村黄笃泗、桐梓村朱成奢分别借粮3万斤、9000斤。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4人:游击队员沈碘,接头户魏耀志,交通员魏耀连、陈起禀。

该地在镇中部,镇政府驻地西1.6干米处。1948年4月开始,闽中地下党员蔡天良、郭洙斗经陈为炉介绍,到黎安建立游击分队。闽西南地下党员魏耀胜也在黎安建立联络点。年底,建立闽中游击分队,戴文祯任分队长。争取戴建置做“白皮红心”的保长,掩护革命活动。1949年,以巡逻为名向马巷镇公所借14支步枪交游击分队使用。游击分队参加围困莲浔盐兵、追击下乡抢劫的保安团员。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4人:接头户戴建智、陈金针(女)、林姜,交通员戴文燕。
该地在镇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6.7千米处。1932年,周少梁在此进行革命活动。并头侨领林金殿独资创办的九牧小学校师生,每日清晨集队高呼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1949年7月、8月,闽西南同安县工委书记彭金励派施待来、杨钟蠡负责马巷区巷西片,指导山后亭点的工作,林宗德负责井头地下组织,将陈新、琼头一带划为活动范围,并开辟一条通往大帽山县工委总部的通信线路。同时,组建山后亭点武工队,负责人陈加锥、陈福成。武工队在塘厝港、崎头宫缴获长枪两支、子弹500发和一些军用物资,还经常派人监视特务彭水锦、杨大鹏的活动情况,组织船只、船工支前。县工委通过陈福成向其舅舅林金兰派粮4000斤支援解放军。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3人:游击队员林进祝、林文格,接头户林奢。
该地在镇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西南5.6千米处。1948年春,闽中地下党吴水凉到此开展活动,领导游击队在周边村庄张贴革命标语,组织群众反“三征”。1949年5月初,游击队参加围困莲浔盐兵。全村 90% 以上群众积极捐献粮食、物资给南下大军。林坤助、林付星等人加人船工大队参加解放厦门。该社区被认定的在乡“五老”人员有2人:接头户林文挝,交通员林文谦。
此外,在乡“五老”人员琼头社区有9人:地下党员林金才,游击队员陈清棉、陈南山、陈青云、陈象,接头户林仁森、林仁柔、林水吨,交通员林器;五美社区有1人:苏区干部洪绿叶(女);前庵社区有1人:交通员陈研;舫阳社区有1人:游击队员洪剑赐。



聚人心启民智 唤起抗争意识
这所百年老校,曾是中共同安县支部诞生的摇篮
在位于翔安区马巷街道的翔安一中校园里,立着一块距今100多年的石碑,内容为“创建马巷启智学校碑记”,记录着启智学校的建设历程。这所学校虽已不在,但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正如它的名字,它不仅启迪了民智,更唤起了民众的抗争意识,让干年古镇马巷成为红色革命热土。
由海内外侨胞集资兴建,初衷为启迪民智
启智学校始建于1921年秋,1922年春落成,位于马巷舫山书院东侧,是一座二层半的西式教学楼。当时由爱国商人马巷窗东人洪晓春,联合洪春如、高振声、朱莲卿等人发起,向海内外侨胞集

资兴建。
启迪民智一一这是该校的创办初衷,也正如这一寓意,它让很多马巷的孩子走人学堂,从书本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同时,它还汇聚了当时普江、南安、同安等地的进步人士,成为中共同安县支部诞生的摇篮,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据同安党史资料记载,1927年1月,许英宗、彭友圃、邹鲁、洪天赐(窗东小学校长)等在启智学校,成立了同安县(区划调整前)最早的党组织一一中共同安特支。同年3月,他们还在启智学校成立同安农民协会,大会选举彭友圃为会长,发展了2000多名会员,还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

农会成立后,镇压了马巷商会会长、马巷地区鸦片捐包捐人陈剑经,形势令人振奋。
以学校为据点,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启智学校再次发挥了凝聚民心、启迪民智的作用。1938年初,原同安县委委员黄永妙组织了“马巷抗敌后援会”、《翔安红色记忆》连环画中描绘黄永妙慷慨演讲的场景马巷抗日剧团和战地歌咏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其中,马巷抗日剧团以启智学校和舫山书院为据点,白天上街贴墙报、漫画、讲演宣传,晚上开展演出。演出的内容丰富多彩,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秋阳》等。每次公演都结合演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
每场演出之前,黄永妙都会登台讲演,号召各界人士团结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打倒日本侵略者。他的演说激情、生动,场上抗日口号声不断,令人振奋不已。
马巷抗日剧团还深人新圩、新店、许厝和南安的水头、官桥、石井等广大农村,巡回演出20多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动员效果。
校园被9架日机炸成废墟,数十年后才找到建校石碑
战地歌咏队有队员70多人,每晚集中练唱救亡歌曲,每天早上6点集中,由队长蒋才锐(抗日后援会干事兼任)带队出发,沿着马巷街进行“晨呼”,以嘹亮的歌声和高亢的口号,唤起广大民众的抗日斗志。
当时,启智学校的学生是歌咏队的重点发展对象。学校里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加强抗日爱国教育,并结合宣传防特防空知识,对儿童团组织军训,发动学生每人装备一把木制大刀,背刀出操,

唱《大刀进行曲》,学大刀舞步。
在当年同安县举行的全县小学生国防歌咏队比赛中,启智学校挑选的12个学生,在1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冠军。
1938年,厦门沦陷,马巷成了日机轰炸的目标之一。1939年,启智学校遭受9架日本飞机的轰炸,成了一片废墟。“创建马巷启智学校碑记”也被炸掉一角。数十年后,翔安一中的一名老师无意中发现石碑,并搬到学校,立在碑林里,希望能让更多马巷人铭记这段历史。
作家高云览曾来校任教,写下《小城春秋》的蓝本
启智学校还与著名小说《小城春秋》有密切的联系。小说以1930年5月25日厦门破狱斗争为题材,作者是高云览。1930年至1931年,高云览在启智学校任教期间,写下了这部小说的蓝本《前夜》。
据曾在启智学校就读的王根棉回忆,1930年秋末,高云览因原任教的石码中学停办,经人引荐到马巷启智学校任教。在此期间,他不仅担任班主任,还兼上语文和历史课,20岁的他平时少言少语,但是在课上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
由于当年的厦门破狱斗争震撼全国,喜爱写作的高云览萌生了‘把这个事件化成笔端下的文字”的想法。恰巧,党组织派地下党员傅树生交给高云览一本记载着破狱斗争的油印材料,瞩咐他写成

小说,使他深受鼓舞。
随后,高云览以厦门破狱斗争为线索,笔耕数月,于1931年7月完成了描写地下革命工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前夜》。次年8月10日,该小说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单行本。启智学校也因此被称为《小城春秋》诞生的“摇篮”。

一家8人都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
马巷街道沈井社区一座老宅曾是中心交通站,为党传递重要秘密文件
在翔安区马巷街道沈井社区,有一座不起眼的闽南传统民居。很多人不知道,曾经住在这座老宅里的一家人,八个是地下工作者。
这座老宅还曾是中共闽西南同安县工委设立的中心交通站,党的很多重要秘密文件都是从这里传递出去的,一批批重要的干部也曾在这里落脚并被护送离开。
1987年至1988年,同安县开展老区普查,经市政府批准,新店等5个镇为老区乡镇。同安县政府审核确认,翔安老区基点村79 个,沈井为其中之一。

艰苦的生活
国民党军队驻扎同安,连夜偷收农民粮食
这座老宅曾经的主人是魏泰智和柯菊老夫妇,共生育了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目前,除了小儿子魏耀田健在,其他都已去世。如今,年近九十的魏耀田,是一名退休的农村小学教师,与子孙住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
魏耀田老人虽已耳背,但思维还很清晰,记性也很好,慷慨激昂地向记者讲述发生在那座老宅里的红色故事。


魏耀田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生活十分艰苦。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涌向闽南,退守厦门,在同安县境内驻扎,不仅横征暴敛,甚至还连夜偷收农民地里的粮食。
“在粮食快收割那几天,我父亲每天晚上都要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提着木棒去地里守夜。”魏耀田说,当时,农民白天没收割完的粮食,晚上被国民党兵连夜全部偷收的情况经常发生。为了守住全家人一年的口粮,父亲不得不每天在劳作12小时后去地里守夜。更让一家人恨之人骨的是,大哥一度被国民党抓走。
热情的接待
在家安置地下党员,连种子都拿出来充饥
1949年5月的一天,从龙溪中学毕业的三哥魏耀胜突然领了四名外县同学回家,称要暂住一阶段。三哥没有说的是,他与这四个人的真实身份都是地下党员。尽管家中口粮不多,但是善良热情的魏家人不仅将他们安置下来,还从不宽裕的口粮里匀出一部分给他们。
过了一阵,魏耀胜等人才道出实情。得知他们的真正身份后,一家人不仅没有害怕,还尽全力配合他们的工作,让县工委将中心交通站设在家中,帮助党建立起沿海至山区的通信网络。
母亲柯菊和两位儿媳妇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据介绍,当时沈井一带的农村,农民的主粮是地瓜、小麦、芋头及谷米杂粮,每天不是地瓜粥、芋头粥,就是地瓜芋头麦糊汤。她们发现有些同志吃不惯当地食物,就经常开小灶另煮面条或米条,或者煮芋头地瓜干饭等改善伙食,而全家人三餐都是汤食为主。
从当年5月到9月19日同安解放的四个多月里,全家八个成年人、五个孩子,再加上地下党的四名同志,共17个人,吃光了家中全部存粮。眼看快没了下顿,两位老人义无反顾地将种子拿出来充饥。大家于心不忍,两位老人笑说救急为主,种子可以再想办法解决。
勇敢的挑战
做好后勤保障,还传递消息和护送人员
除了为地下党员做好日常后勤保障,魏家人还帮党打探和传递消息,并护送一些过路的地下党员和干部躲过敌人的重重检查。
受哥哥魏耀胜影响,弟弟魏耀连和魏耀田分别肩负起北路交通员和南路交通员的任务。据介绍,当时国民党重重设卡,严格盘查过往民众,为了及时和安全地将党的重要消息传递到位于大帽山的县工委总部,或者从总部传递到其他地区,他们经常要伪装成挑柴火或挑牛粪的农民,将纸条搓细后藏在小竹子里,捆在柴火里或插进牛粪里,然后走田埂、沟壑,以躲过哨兵的层层检查。
除了传递消息,他们还承担起护送人员的任务。1949年8月,党决定将同安县工委总部从沿海转移到大帽山时,县委成员彭金励、郑天海、林希圣、洪宗禀等人先由沿途各站交通员护送到沈井中心交通站,稍歇后再由负责北路交通的魏耀连领路,沿着一条偏僻崎岖、茅草丛生的小径,穿过敌军封锁线,到新圩东寮村后转人新圩前山村,再到大帽山加塘村总部。

由于开辟游击新区需要大量干部,当年地下党输送的多批党团员和进步学生,也需经交通站转送到大帽山。魏家人也义不容辞,每次都细心、顺利地完成任务。
自豪的荣誉
全家投身革命, 多人被评为 “五老” 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魏家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投身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多人被评为“五老”人员。
母亲柯菊被认定为老接头户;二哥魏耀志被认定为老游击队员;三哥魏耀胜为老地下党员,后来到省交通运输部门上班;四哥魏耀连为老交通员;曾经是地下交通员的魏耀田,到新圩一所农村小学任教。父亲和两位嫂子也分别被记了功。也就是说,这一家八个成年人都曾参加了地下工作,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五老”家庭。
这几年,老宅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魏耀田和沈井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慷慨积极奔走,希望重修老宅,让沈并的子孙后代铭记沈井人的那段历史。
他们希望,沈井人乃至马巷人能传承好革命先辈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精神融人血脉、植人灵魂,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伟大光辉。
ILINKS
地理位置优越自古是交通要道
查阅史料了解到,共产党当年选取沈井作为地下活动的革命基点村,主要基于当地的优越地理区位优势。根据清朝康熙年间《大同志》所载,从同安县城至小盈岭,清朝政府依序设了五个官府文书的传递点(古称铺第),分别为东门铺、洪塘铺、沈井铺、店头铺、小盈铺。由此可看出,沈井自古就是同安至泉州古道上的必经之地。 这点在解放战争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据同安县老区办编著的史料《同安县老区镇基点村地下活动概况(1924-1949)》记载,沈井社区背枕大帽山游击区,面向厦门海岛,是南北通大道的枢纽点。1947年,金南同(金门南安同安)县工委决定集中力量开辟马巷地区,打通南同边区(南安和同安)通往县城、集美、后溪的交通线,并深入农村建立联络点、基层党组织和游击队,沈井成为中心交通站之一。 如今的沈井社区依旧发挥着交通区位优势,324国道、沈海高速、福厦铁路,以及在建的福厦高铁等交通动脉都从社区穿过,今天的井依旧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父子兵夫妻搭档红色家庭故事多
革命基点村马巷街道朱坑社区,当年村民踊跃参加革命积极筹粮支援前线

父亲扮成“江湖游医”收集情报,带着两个儿子走上革命道路;党支部书记和妻子并肩作战成就一段佳话···翔安区马巷街道有个革命基点村,虽然这里没有发生过轰轰烈烈的战役,但是全村为革命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一不仅动员村民们加人革命队伍,出现父子兵、夫妻档,还积极筹粮支援前线作战。

这个村就是如今的朱坑社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革命基点村,听听当年的故事..··
烽火往事
十几岁打枪参加多次战役腰部留下一个碗口大伤疤
56岁的翁水表是翁马沿的小儿子,2019年7月父亲去世后,他一直细心保管着父亲的遗物,其中有2011年7月市委组织部颁发的牌匾,上面刻着党徽和“忠诚基石光荣”六个大字,这是颁发给新中国成立之前人党的村(居)老党员的;还有一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为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并仍健在的老战士、老同志颁发的纪念章。

“这些都是属于父亲的荣誉!”翁水表说,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睡觉时看见他的腰部有个碗口大的伤疤,但每次好奇提问,父亲都闭口不谈。后来才知道,那是枪伤。翁水表长大后听说了更多关于父亲的故事,原来父亲十几岁起就扛枪打过仗,参加过多次战役。
这些往事,都记载在朱坑社区党支部保存的材料中。1985年1月28日,翁马沿曾写了一份申请恢复党籍的报告。在这份已经泛黄的报告上,记者读到了翁马沿自述的个人事迹。
报告中提到,翁马沿于1947年跟随父亲翁志代参加了闽中金南同周边区的地下党工作,当时的领导是吴福其(音译又名吴复基)、叶玉惠、林文庆。他们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三抗”(抗征税、抗征兵、抗征粮)运动,还组织农会,为党组织传递情报。
1948年4月,翁马沿由吴福其、林文庆等人介绍人党,加入了地下党组织。1949年,他被编人游击队团队(泉州第一兵团),配合解放军侦察兵参加过大大小小20多场战役,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解放泉州、安海、厦门等战役。解放后,他被编人第五军分区任警卫员。
父子上阵
父亲开展地下工作收集情报两个儿子追随走上革命道路
引导翁马沿走上革命道路的,是他的父亲翁志代。翁志代有多重身份,在外人眼里,他是个宫庙看守人、江湖游医,而在党内,他则是村党支部书记、游击队分队长。
据原同安县老区办材料记载,1948年林文庆在朱坑、造店建立党支部,翁志代任书记,当时有党员20人。同时他们还成立了游击分队,有队员30多人,翁志代任分队长。
当时,翁志代在马头山上看守宫庙、为人看病,以此为掩护收集情报,开展地下工作。据了解,之所以在马头山开展工作,是因为周边有12个村,人员来往频繁,且山上小路较多,方便隐藏,适合开展地下工作。
翁志代有两个几子,除了翁马沿,另外一个儿子翁仁心也同样跟随父亲和兄弟走上了革命道路,是一名游击队员。


红色伴侣
妻子当地下通信员默默奉献丈夫参加游击战争筹粮运粮
朱坑社区居委会主任翁金属,拿出一份发黄的登记册给记者看。这是中共闽中金南同工委马巷造店支部的名单,共有20名党员。其中是一家人的,除了翁志代父子三人,还有一对夫妻:翁仁名和蔡玉散。
在同安党史通讯录上,由优秀地下老党员叶玉惠口述记载了一段话:“我在同安东部、金南同工作期间,在霄珑、大、茂林、造店等各村发展了王乌、郑莲、陈换花、蔡散(即蔡玉散)等30多名女党员。这批女党员长期为革命默默奉献,为我们传递文件,接待来往工作人员,保卫我们的安全等。造店村的蔡散更为突出,她丈夫翁名是造店村地下党的支部书记,夫妻携手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很多牺牲。”

蔡玉散于1985年写了一份申请恢复党籍的报告,提到了自己生于农民家庭,在战乱年代经受了苦难和贫困,早早就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16岁时,她参加了由吴福其领导的地下党组织活动,主要负责通讯工作。18岁至21岁期间,除了当通信员,她还担负起地下接待站工作,1948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她的丈夫翁仁名当时担任造店村党支部书记和游击队分队长,参加过攻打马巷税契局、新圩分米等斗争,积极参与抗“三征”、打击国民党马巷驻军,为支援锄山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斗争筹粮、运粮等。
1949年11月,蔡玉散参加了同安召开的村干部大会,回村后组织农会,担任农会主席,随后又被调去参加建设巷东军用机场和追钱粮运动等。翁金属说,蔡玉散还被调到祥湖乡参加生产和土改工作,土改结束后她担任了祥湖乡农会副主席、妇女部长,后在朱坑大队当妇女主任直到1984年。2018年,95岁的蔡玉散去世。
发展之路
当年支援革命的重要 “粮仓”凭借天然优势做强农业
七十多岁的退休教师陈和杰是马巷街道朱坑人,也是马巷街道党工委宣讲团的一员。他说,1985年借调到原同安县教育局负责地下党的统计工作时,有机会翻阅了全省各地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的材料,看到了家乡朱坑的相关记载。

朱坑社区位于马巷街道东南部,距离城区约4.4公里,下辖朱坑、造店、根岭三个自然村。当年,朱坑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据记载,开国少将彭德清(同安县人)于1930年在朱坑开展革命活动时,翁志代等10人与锄山地下工作人员在这里组建了联络点。
陈和杰说,新中国成立之前,朱坑是个偏僻的农村,村民挑着粮食去镇上的集市,来回得花一天时间。但是,主产粮食的朱坑在当时成为支援革命的重要“粮仓”。1938年,吴福其组织群众在造店筹集粮食,支援锄山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1987年至1988年,同安县开展老区普查,经市政府批准,同安县政府审核确认,朱坑列人79个革命基点村之一。认定在乡“五老”人员共12人:地下党员蔡玉散(女)、翁马沿,游击队员翁仁、翁仁力、翁文电、翁宽知、练大生、陈淮墩,接头户翁仁心、陈乳(女),交通员翁志磁、翁仁欧。
如今的朱坑社区仍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社区,村民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基础配套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社区旧貌换新颜。村民们还凭借着土地平整及靠近九溪的天然优势,做大做强传统农业、大力推广智能化农业,有望成为翔安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昔日偏僻的基点村,也因海翔大道、美上路、新莲路等主干道的开通,成为交通便利的新农村。

胜利的红旗在金山学校上空飘扬
革命基点村马巷街道市头社区,当年游击战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翔安区马巷街道,有一块红色土地,当年这里的村民英勇善战,在地下党组织的带领下,游击战开展得有声有色,胜利的红旗陆续插在学校和马头山的上空,迎风飘扬。
这块红色土地便是市头社区。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重温那段红色记忆,去探寻革命先烈留下的战斗足迹..···
传奇英雄,率领村民连战连胜让当地人铭记于心
八十多岁的洪清田是金山小学退休教师,也是市头人。他喜欢历史,特别喜欢家乡发生的红色故事。他查阅史料,还将有关市头的材料都整理出来,准备留给市头的子孙们,让他们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