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 产业链招商图谱
目录TENTS

目录TENTS

航空航天产业链图谱 77

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链图谱 103

食品加工产业链图谱 85
14
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图谱 110
11
文化旅游产业链图谱 91
15
外贸招商产业链图谱 117
12
总部经济产业链图谱 99
01
石油化工 产业链图谱 产业现状 Industry status quo

兰州是国家“一五”期间布局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之一,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兰州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经过近70多年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已形成以兰州石化公司为龙头、上下游一体、产品品类较全的化工产业体系。近5年以来,兰州市化工产业通过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安全绿色发展与转型升级并重,提升园区水平、提质产业增效,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全市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
兰州市现有规上石化化工企业82家,已形成炼油化工、有机化工基础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润滑油、涂料、助剂、催化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电石、烧碱等产品品种多、规模效益较为凸显的产业体系。兰州市以石化产业改造升级和精细化工产业引进为抓手,推动兰州石化公司、润滑油公司、兰州助剂厂、鸿丰电石、康鹏威耳等链主企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兰州石化公司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
形成炼油化工、有机化工基础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润滑油、涂料、助剂、催化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电石、烧碱等产品品种多、规模效益较为凸显的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Development goals
通过实施兰州石化公司120万吨 / 年乙烯改造项目,提升烯烃、芳烃等化工产品产量,促进石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融通发展。协同推进兰州石化“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和新区精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化工企业在西固化工园区和新区化工园区布局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纵向关联、横向耦合、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全面打造石化产业绿色发展实践范例,协同推进打造兰州新区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产业布局 Industrial layout
目前,兰州市原油加工能力达1050万吨/年,乙烯产能70万吨/年、合成橡胶产能22万吨/年、炼油催化剂产能11万吨/年。兰州石化公司120万吨乙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乙烯产能达到120万吨/年、丙烯产能达到100万吨/年、丁二烯产能达到20万吨/年。2023年石化行业实现产值805.2亿元,完成原油加工量869.2万吨,乙烯60.79万吨、丙烯46.8万吨、丁二烯12万吨。到2027年,石化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形成西固化工园区和新区化工园区双轮驱动的化工产业发展格局。承载园区:西固化工园区围绕兰州石化“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已形成清洁油品、润滑油、聚烯烃、丁晴橡胶、催化剂等为主的石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推进兰州石化公司120万吨/年乙烯改造项目,打造百万吨乙烯和百万吨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石化产业向大型化、一体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新区化工园区围绕千亿级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引进东瑞制药、山东滨农、苏研集团、瑞邦农化、上??蹬舻纫慌呖萍蓟て笠岛筒盗囱由煜钅?,引进抗肿瘤、抗艾滋病、抗高血压、心血管药物、第三代头孢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引进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效低毒农药原药、中间体、制剂产品;引进液晶显示材料、光引发剂、有机硅材料、航空航天特种材料、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等新材料产品;引进高纯化学品、试剂助剂、专用化学品和基础原料产品,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原药及中间体、农药原药及中间体、日用化学品、信息化用品、化学试剂、高分子材料、催化剂、助剂和添加剂为主导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加工能力达 1050万吨/年 | 乙烯产能 70万吨/年 | 合成橡胶产能 22万吨/年 | 炼油催化剂产能 11万吨/年 |
2023年石化行业 实现产值 | 完成原油加工量 869.2万吨 | 乙烯 60.79 万吨 丙烯46.8万吨 | 到2027年,石化 化工产业产值达到 2000亿元以上 |
石油化工产业链招商地图


石油化工产业链图


石油化工产业链图

细分产业链

石油化工产业链图



02
有色冶金 产业现状 Industry status quo

有色冶金产业是兰州市工业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三化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现已形成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炭素为主的产业体系。钢铁行业现有生产企业2户,粗钢产能合计416.5万吨,钢材产能合计730万吨。铝行业现有中央直属电解铝企业2户,合计电解铝产能97万吨;下游铝加工企业8户,主要生产铝棒、铝锭和铝型材,设计能力101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企业9户,总产能48万吨,主要生产硅铁、硅钡等合金。碳化硅企业共8户,产能17万吨,产品均为黑碳化硅,形状为碳化硅块、碳化硅颗粒料及碳化硅细粉。炭素行业现有2户龙头企业具备年产10万吨石墨电极、3万吨炭砖、15万吨电极糊生产能力。全市规模以上有色冶金企业27户,产值规模达到450亿元。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酒钢集团榆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酒钢集团榆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是酒钢集团公司全额投资兴建的钢铁联合企业,具有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完整配套的生产体系。主要产品有HPB300、HRB400E、HRB500、HRB500E热轧带肋钢筋、建筑用线材、建筑用盘螺等。
兰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兰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3060人,总资产51.25亿元,已形成以钢铁产业为核心、以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及商贸物流等产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具备年产320万吨高强抗震钢筋的专业技术和生产能力,是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和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企业,也是甘肃省同时拥有“长、短流程”生产工艺及主要工序能效水平达到标杆水平的民营钢铁企业。
兰州铝业有限公司
兰州铝业有限公司是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电解铝43万吨、合金39万吨、预焙阳极炭块23万吨的年综合生产能力,从一个单一的电解铝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铝电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实现了产业升级。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是拥有电解铝年产能54万吨,铝合金产能30万吨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过近半个世纪技术革新、发展壮大,已具备行业先进的铝冶炼、铝合金铸造等技术,主导产品有重熔用铝锭、铝液、铸造铝合金锭、铝扁锭、铝圆锭、电工圆铝杆等。
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铁合金生产企业,总资产约29.7亿元,现有在岗职工2100多人,生产经营主要涉及铁合金冶炼、铁路运输、物流、机械加工、商贸等行业。主要生产75#硅铁,其主打产品“西铁牌”硅铁曾荣获国家原材料最高质量奖,甘肃省“陇货精品”等称号。
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第一大的炭素联合企业,和世界前列的优质炭素制品生产供应基地,涉核炭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企业炭素制品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万吨,原料生产能力35.4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新能源、化工、机械、医疗等行业和高科技领域,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瞎璨牧?兰州)有限公司
??瞎璨牧希ɡ贾荩┯邢薰玖ナ粲谥泄谢毓桑┯邢拊鹑喂舅舻睦缎枪?,主要从事化学级金属硅的生产,年生产能力为5万吨,配套于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的原料供应。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发展目标Development goals
立足我市有色冶金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体,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延伸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以钢铁、铝、炭素、铁合金及硅基材料为主体的有色冶金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有色冶金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活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产值突破1000亿元。

榆中县和皋兰县钢铁产业集群
兰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3060人,总资产51.25亿元,已形成以钢铁产业为核心、以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及商贸物流等产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具备年产320万吨高强抗震钢筋的专业技术和生产能力,是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和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企业,也是甘肃省同时拥有“长、短流程”生产工艺及主要工序能效水平达到标杆水平的民营钢铁企业。

连海经济区铝产业集群
依托连海经济区97万吨电解铝产能优势及我省充沛的风、光绿电优势,打造“电解铝一铝加工一再生铝一高性能铝材料”绿电铝产业链。重点引进铝制光伏支架和边框,电池铝箔、医用铝箔,超细晶航天航空用铝合金特殊型材、铝焊丝等工业铝型材,以及汽车铝轮毂、散热器、保险杠等汽车轻量化产品,形成中下游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红古区和兰州新区炭素产业集群
依托方大炭素和宝武集团在兰企业,打造石墨电极、高炉炭砖一特种石墨、负极材料一石墨烯产业链。重点发展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石墨烯、碳/碳复合材料等高端材料研发和应用,推进高温气冷堆用核级石墨国产化,打造国际领先的炭素产业基地。

永登县和兰州新区铁合金硅基材料产业集群群
铁合金产业依托永登县及周边硅石资源优势,以腾达西铁和宝镁西铁为支撑,打造硅铁一复合铁合金一特种铁合金产业链。硅产业依托现有金属硅原材料,以??瞎琛⒍鸸枰滴С?,打造有机硅单体一中间体硅氧烷系列一混炼胶、密封胶、液体硅橡胶、硅树脂、乳液等有机硅产业链。碳化硅行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碳化硅冶炼一高纯度碳化硅一半导体用碳化硅产业链。

聚焦钒钛冶炼、钢材副产品综合利用、绿色焦化等传统优势领域,推动钢材产业与下游行业协同有序发展。支持榆钢建成西部地区最具规模、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建筑材生产基地,具备全系列建筑用钢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引进H型钢、锚杆钢、精轧螺纹钢、预应力混凝土钢棒用热轧盘条,HPB300棒材,HRB600高强钢筋,引入合作方实施钒产品深加工、工业余热利用等项目。鼓励兰鑫钢铁发展精品特钢、新型高强度汽车钢、不锈钢,并加快发展钢铁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与配套服务产业,谋划引|进冷弯型钢、焊管、预应力钢绞线、冷镦钢丝、PC钢棒等产品,以及热轧钢板、酸洗板、镀锌板加工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
铝线材方面,结合以铝节铜发展方向,发展高端铝合金线缆、铝合金光伏电缆。抢抓“新基建”政策机遇,围绕铝在特高压输电方面的优势以及特高压输电电缆用铝需求,引进特高压大截面钢芯铝绞线项目。铝棒材方面,围绕我市现有喜凯隆、喜凯盛、诺泰利等铝棒生产企业,引进工业铝型材生产企业,向光伏、高铁、城市轨道、航空等精密加工领域扩展。光伏型材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铝制光伏支架和边框;汽车型材重点引进汽车铝轮毂、散热器、保险杠、动力电池系统用铝制部件;轨道交通型材结合新型400千米/小时高铁发展重点引进车身、配件、装饰件等;航空航天型材重点引引进高强度铝合金材料,为三帝科技年产万吨高端铝合金3D打印铸件项目配套;3C型材重点引进电子、电器铝材等生产企业,发展电子产品外壳、散热器等。铝铸轧材方面,围绕兰铝和连铝现有的产品铝扁锭,引进铝板、铝卷、铝带生产企业,重点发展装饰板材和铝制家具。围绕食品、医用包装等方面,引进铝材加工和铝制品制造头部企业,发展医用食品用铝箔、电池箔、电子箔等铝制品,协助新区铝业寻找战略合作方,加快实施高性能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再生铝方面,落实国家关于“双碳”战略要求,通过改造现有铝加工企业铸造生产线或引进再生铝企业等方式,提高回配、消纳废铝利用能力,加快发展再生铝产业。鼓励兰铝结合周边废铝供应情况和盈利情况,谋划布局建设辐射甘、青、陕、新地区的大中型废铝集散地,加快发展再生铝产业。
产业布局 Industrial layout

支持方大炭素在保持传统炭材料产业领先地位,不断提高石墨电极、高炉炭砖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铝用石墨化阴极、等静压石墨、碳碳复合材料等新型碳材料产品。依托方大炭素石墨烯研究院,研发生产石墨烯医用材料、石墨烯难燃布、石墨烯锂离子超级电容器材料,推进高温气冷堆用核级石墨国产化,谋划引进新型高炉炭砖、非钢铁用高功率、高体密电极等优质企业,打造国际领先的炭素产业基地。


支持腾达西铁对资质优良,具有区位、资源、运输等优势的省内外铁合金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开发生产硅系多元复合合金、中低碳铬铁、镍铁、硅钡等特种铁合金,打造硅系铁合金生产基地。


围绕现有工业硅产能,重点引进发展有机硅单体,中间体硅氧烷系列、硅橡胶、硅油,下游混炼胶,密封胶,液体硅橡胶,硅树脂,乳液等深加工产品。引进高密度、大结晶碳化硅以及高附加值高纯碳化硅精细粉体材料,高性能磨料磨具、高性能工程陶瓷、耐火材料、陶瓷碳化硅、碳化硅衬底材料等。


有色冶金产业链招商地图


有色冶金产业链图







03装备制造

近年来,兰州市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抓手,布局了兰石集团、天华院、蓝科高新、兰州电机、中车兰州等一批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石化装备、轨道交通、电工电气、新能源装备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兰州市目前拥有规上企业68家,已构建起以石油化工装备、先进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及应急装备、现代农机装备这八大方向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并且培育出了兰石集团、蓝科高新、兰州电机、中车兰州公司、兰州星火机床、兰州知豆、天华院、甘肃长风等一大批龙头企业。

以石油化工装备、先进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及应急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等为主要发展方向。
围绕国家、省上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发展方向,结合兰州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以石油化工装备、先进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及应急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等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攻坚首台套装备核心技术、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研发推广工业母机、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等措施,构建以兰州新区为主阵地,高新区、经开区、安宁区、西固区为支撑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建成若干个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集聚区。

构建以兰州新区为主阵地,高新区、经开区、安宁区、西固区为支撑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兰州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石化装备、轨道交通、电工电气、新能源装备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构建以兰州新区为主阵地,高新区、经开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其中,石化装备领域形成了以石油钻采、炼油化工、泵阀等较为健全的产业体系,兰石集团四合一连续重整反应器、冷氢化流化床反应器等首台套装备,填补了国内能源装备领域百余项技术和产品空白,被誉为“装备中国功勋企业”;电工电气领域形成了以电线电缆、配电柜、充电基础设施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兰州电机“基于个性化定制的大中型高效智能化电机数字化车间”、兰州海红“电气设备数字化车间”分别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标准应用试点项目,打造全省离散型智能工厂示范标杆;轨道交通装备围绕中车集团在兰布局实施“三基地一中心一总部”项目,形成了以铁路机车修理、高铁导线材料及铁路信号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工程机械及应急装备依托西部大开发重大基建项目需求,形成了以起重机械、应急电源车辆、维修再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甘肃建投装备生产制造了省内企业首台地产盾构隧道掘进机“黄河一号”;现代农机装备结合我省农业地形特点,形成了以丘陵山地农机、青储饲料收运为主的产业体系;高档数控机床围绕兰州星火、甘肃伯骊江等企业,形成了以卧式数控机床、3D增材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商地图


装备制造产业链图





04
生物制药产业链图谱产业现状Industry status quo

近年来,兰州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兰州市“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划,推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已形成涵盖现代中医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药品与原料药以及生物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全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产业空间布局也逐步完善,形成了兰州新区医药产业精深加工园、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两大产业集聚区,培育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种。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
兰州市现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59户,目前拥有甘肃药业、兰州生物所、佛慈集团、奇正藏药、西脉等一批骨干企业,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作为中国中药工业鼻祖的兰州佛慈制药,现已是一家具有百年制药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兰州生物所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大型生物高技术企业;奇正藏药的消痛贴膏连续12年排名外用止痛药销售榜榜首;兰州西脉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械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全省生物制药产业链5户链主企业(甘肃药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和盛堂制药有限公司)均为兰州市辖区企业。生物医药产业正迅速成长为兰州市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目标Development goals
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以中药材、人用生物制品、兽用生物制品、中药制造、化药制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精准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品种、大品牌,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关键技术控制力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生物医药全产业链营收规模突破1000亿元。
力争到2027年,生物医药全产业链营收规模突破1000亿元

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中药材、人用生物制品、兽用生物制品、中药制造、化药制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
精准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品种、大品牌,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关键技术控制力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产业布局 Industrial layout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聚在兰州高新区和兰州新区,各具特色。兰州高新区建成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拥有中农威特、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等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兽用疫苗生产企业,民海、荣哗等国内动物血清骨干生产企业,雅华、百源等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陇神戎发等中药企业,西脉、兰飞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肽谷研究院、积石药业等医药服务型企业,形成了以人用、兽用生物制品、医美产品和医疗器械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兰州新区,建成西部药谷产业园,拥有佛慈、和盛堂、普安康等中药企业,兰药、农垦生物碱厂、智资医药、东瑞制药等化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科近泰基、科时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申联生物兰州分公司等兽用疫苗生产企业,形成了以中成药、医用同位素、重离子治疗和化药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已建成一批生物医药标准化厂房,熟化工业用地具备“六通一平”条件,周边服务设施配套完备,具备了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环境。

生物制药产业链招商地图


生物制药产业链图


生物制药产业链图


生物制药产业链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