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新材料

兰州市新材料产业通过不断的发展,规模明显壮大,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依托原材料、石化产业、风光电能源等比较优势,形成了以先进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石墨及碳素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为重点,其它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全市新材料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作用明显,产品品类逐渐丰富,新材料重点企业运行平稳,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
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龙头重点企业、引进产业化项目等途径,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建成了兰州石化、西固化工园区、兰州新区化工园区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德福新材料、海亮新能源、金川科技园等为代表的先进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以方大炭素、宝方炭材料为代表的石墨及炭素制品生产基地。汇聚了宝航新能源、宏彬新能源、甘肃金麟锂电等众多新能源企业,形成了锂电池铜箔、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基地,为新材料产业进一步集群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203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带动力强、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撑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作为省内新材料产业研发创新的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发挥新材料产业资源和基础优势,大力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促进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先进基础材料转型升级,以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为重点,立足高强铝合金、铝箔、高性能铜箔、特种线缆、高端聚烯烃、特种合成橡胶及工程塑料等优势产业,推进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突破材料性能、生产工艺等领域关键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先进基础材料市场竞争力。重点培育关键战略材料,围绕配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重大需求,以镍钴及贵金属材料、石墨及碳素制品新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稀土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等为重点,完善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性能,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加速布局前沿新材料,加强前沿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重点突破镍钛记忆合金、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纳米材料等关键技术,打造覆盖材料制品、生产装备、终端产品等领域的前沿新材料产业体系。
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促进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发挥新材料产业资源和基础优势,大力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
立足高强铝合金、铝箔、高性能铜箔、特种线缆、高端聚烯烃、特种合成橡胶及工程塑料等优势产业,推进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突破材料性能、生产工艺等领域关键技术。
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地图


新材料产业链图



06
数据信息

近年来,兰州市加速数字设施建设,夯实数字支撑基础,建成了一批算力基础设施项目,成功路身全国干兆城市行列,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行。全市建成运营数据中心18座、机柜1.66万组,数据中心算力达710PFlops,存储能力达504PB。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关键技术、神经机器翻译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软硬协同的数字产业集聚地初具规模。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质量、效益逐年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初见成效。获批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深入推进,工农商贸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兰州新区为算力产业发展核心区,主城区和兰州生态创新城为支撑区的“一区两支撑多园区”的产业发展布局。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
兰州市现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业(信息传输)规上企业61家,其中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共有专精特新企业2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9家,重点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1家。具有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CS2级以上企业26家,其中CS3级企业2家,CS4级企业1家,具有保密甲级资质的企业2家。中电万维、兰州大方等企业在算法创新,算据应用,人工智能等方面发展强劲。
规上企业:61家,其中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
专精特新企业 ^{23} 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9家,重点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1家
CS2级以上企业 26 家
CS3级企业2家
CS4 级企业1家
到2027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000亿元,成为引领西北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新龙头。建成数字产业发展新支柱。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创、人工智能、数字创意设计等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兰州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形成一批数字产业集群。建成数字基础设施新格局。“云、网、数、链”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前店后厂的西北数算服务体系。建成数字赋能产业新标杆。“智改数转”“上云用数赋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先进制造产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数字丝路西北大通道。以联通中亚五国为重点,充分发挥“数字丝绸之路”东西贯通的大通道优势,加快布局面向中亚五国的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出口基地建设,推动东进西出的数字物流商贸、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数据信息 (数字经济) 产业链招商地图





07
新能源

“十四五”以来,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共下达我市新能源指标407万千瓦,重点推进集中式新能源项目20个,项目总投资145亿元,装机容量总计347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共建成10个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55.3万千瓦,新能源产业产值约150亿元。氢能方面,兰州拥有兰州石化、兰石集团等一批老工业企业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新引进中能建、蓝科高新、裕隆气体等代表性氢能企业,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环节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培育金川集团、方大炭素、德福新材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企业8户,中车兰州公司、水电四局、兰石兰驼、海红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10户,华润、华能、中电建、中能建、北京洁源等新能源发电企业20余户。通过招商引资、新能源开发和产业链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
不断夯实电池材料相关产业发展基础,拥有金川集团、方大炭素、德福新材料等一批动力电池基础材料生产企业,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推进宝武碳业10万吨全流程一体化负极材料、海亮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德福4万吨/年高档电解铜箔、金川科技园2万吨/年废旧锂离子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等项目建设,实施东方希望集团40万吨/年金属硅生产项目,支持兰州大成科技增强光热设备制造能力,光热组件、真空集热管、反射镜等部件到成套设备的产能和产业链条构建均居全省前列。
打造“产品研发一电机制造一系统集成一工程总包一服务再制造”风电产业链条;构建以光伏为主的发、输(配)、储、用、造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打造以“镍钴原料一电池材料一动力电池一电池应用一电池回收利用”为发展路径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打造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条。

风电产业方面
依托蓝星碳纤维、兰石化与风电叶片龙头企业开展碳纤维风电叶片合作研发及制造。围绕中车兰州、水电四局等企业新能源产业布局,提升风电塔筒等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光电产业方面
发挥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新盛光伏、陇星热能、大成科技及兰州交通大学技术优势,发展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热电联产以及相变储热系统关键技术;围绕蓝天浮法玻璃、蓝星多晶硅等产业基础,加快完善光能基础材料产业,加强光伏新能源应用产品研制示范、太阳能建筑一体构件研制以及太阳能绿色低碳建筑工业化示范。引进光伏组件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与组件、真空集热管、反射镜等部件到成套设备的完整产业链。
氢能方面
在未来5年内,通过大力扶持我市氢能龙头企业,以商招商、与氢能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和吸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站建设、氢能应用相关企业,构建完整氢能产业链。力争引进或培育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不少于20家,建成加氢站不少于30座,实施绿电制氢项目10个,形成2万吨/年以上绿氢供应能力,推广燃料电池汽车不少于1000辆,推广氢能应用其他项目不少于10个。
新能源产业链图





08
新型建材 产业现状 Industry status quo

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建材产业的发展,根据兰州市产业链总链长制办公室的部署,新型建材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近年来,兰州市坚持绿色建材引领产业发展,通过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型建材产业链。新型建材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涵盖水泥、玻璃、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等多元化产品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当前,兰州市正式列入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城市,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应用,通过举办建筑业发展供需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支持建材和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
兰州市新型建材领域龙头企业主要有:甘肃省集成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华奕门窗幕墙节能科技有限公司、酒钢集团榆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公航旅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宏建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蓝天浮法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兰州市新型建材产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和技术优势,涵盖了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高性能混凝土、环保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是兰州市新型建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当地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目前,兰州市规模以上新型建材企业89家,其中在有效期内的新型墙材企业26家,我市绿色采信应用数据库录入绿色建材标准建材产品192个,涉及586种产品规格,主要涵盖了水泥、平板玻璃、新型墙材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在兰州市新型建材产业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发展和升级。
龙头企业
甘肃省集成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华奕门窗幕墙节能科技有限公司、酒·钢集团榆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公航旅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宏建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蓝天浮法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
兰州市规模以上新型建材企业89家,其中在有效期内的新型墙材企业26家,我市绿色采信应用数据库录入绿色建材标准建材产品192个,涉及586种产品规格,主要涵盖了水泥、平板玻璃、新型墙材等多个领域。

兰州市新型建材产业链在未来将坚持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通过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全面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动绿色建材的研发、应用和推广。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推动传统建材产业的绿色升级,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和生产环保型、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建材产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兰州市建材产业的全面绿色转型,使绿色建材成为市场主流,提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建材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控制。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设备,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壮大产业集群。特别是吸引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入驻,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现有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区域发展优势。
产业布局 Industrial layout
兰州市的建材产业布局呈现出多元产品体系,绿色发展引领,特色产业集群协同的特点。在永登县、皋兰县、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新区等地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具有覆盖多个门类的产品体系,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同时,注重建材产业的绿色发展,积极推动新型建材产业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绿色环保产业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未来,兰州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和产业集群的带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升发展水平,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新型建材产业链图



09
航空航天

兰州市航空航天产业以安宁区和高新区为主要发展集聚区,兰州新区为支撑区,已初步形成以自动驾驶仪、航空电作动装置等研发生产为核心的航空装备产业,以空间电推进系统、真空装备制造为核心的航天科技产业。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
兰州市航空航天产业链以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长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户重点企业为支撑,以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兰州兰电电机有限公司等20余户企业为配套,通过实施一批国产替代、关键技术攻关,目前,航空工业兰飞可为国产机种配套自动驾驶仪、控制增稳系统等达200余种。航空工业万里在制电机达400余种,航空电作动驱动及传动系统/空降空投系统产品500余种且市场占有率 75% 以上,照明产品达440余项。甘肃长风电子建成了集工业机器人工艺研发、加工制造,整机智能装配、智能检测为一体的机器人生产基地。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为我国发射的数十颗星、船配套了重要产品,原子钟物理部分已成功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超高灵敏度检漏仪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超高灵敏度漏率检测装备领域的空白。
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长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兰州兰电电机有限公司
以航空装备、航天科技为载体,建设国内高水平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电作动器、电推进系统和空间环境探测类有效载荷研试基地,加快高端真空装备、高强度航空铝材等配套产业发展。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建成投用及T1、T2空间资源和设施设备,积极构建航空客(货)运、航空维修服务、飞机拆解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

以安宁区为航空配套装备发展集聚区,推进航空电作动驱动及传动系统、航空电机制造能力提升,增强飞机全系统配套能力。提高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和驾驶舱操纵系统等的研发能力,持续推进无人机蜂群自主指挥系统项目建设,打造集态势感知、打击、评估多维一体的新型无人装备平台;以高新区为宇航装备发展集聚区,建设国内领先的电推进系统和空间环境探测类有效载荷研试基地。支持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加强在电推进技术和真空计量等优势专业方面的突破,充分把握商业航天兴起和国家专项工程实施重大机遇,以航天高新产业园、真空装备产业园全面投入使用为契机,不断夯实专业技术基础、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将重点产品持续拓展应用于宇航、民用领域和国际市场;以兰州生态创新城为无人机产业发展集聚区,把握低空经济产业兴起以及无人机市场发展机遇,依托兰州航空制造基础,布局发展无人机等低空制造产业;以兰州新区为航空业发展集聚区,立足兰州新区中川机场国际机场区位优势,发展航空客(货)运、航空维修服务、飞机拆解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
航天航空产业布局
以安宁区为航空配套装备发展集聚区,推进航空电作动驱动及传动系统、航空电机制造能力提升,增强飞机全系统配套能力。
以高新区为宇航装备发展集聚区,建设国内领先的电推进系统和空间环境探测类有效载荷研试基地。
以兰州生态创新城为无人机产业发展集聚区,把握低空经济产业兴起以及无人机市场发展机遇,依托兰州航空制造基础,布局发展无人机等低空制造产业。
以兰州新区为航空业发展集聚区,立足兰州新区中川机场国际机场区位优势,发展航空客(货)运、航空维修服务、飞机拆解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
航空航天产业链招商地图


航空航天产业链图



10
食品加工 产业现状 Industry status quo

目前,兰州市已初步形成了涵盖食品制造、酒饮料制造、农副食品加工三个大类,焙烤食品制造、乳制品制造、酒的制造、饮料制造、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加工、蛋品加工、饲料加工等小类,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并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食品加工产业集聚也初现成效,例如,永登树屏众创城食品产业园聚集了近百家食品加工企业,企业之间围绕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初步形成了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食品制造、酒饮料制造、农副食品焙烤食品制造、乳制品制造、酒的制造、饮料制造、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加工、蛋品加工、饲料加工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
兰州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42家,部分企业在区域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例如甘肃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益海嘉里(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兰州庄园牧场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兰州正大有限公司、兰州陇萃堂营养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庄园牧场已成长为西北区域地方乳制品代表性企业;爽口源打造的百合系列产品畅销于国内一线及沿海城市的大中型超市、豪华酒店、果蔬超市和连锁餐饮行业,并出现在国外消费者的餐桌上;陇萃堂、鑫益实业等企业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突出的贡献,通过推动兰州牛肉拉面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兰州市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兰州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责献。

以做强品牌、做优品质、做大规模为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兰州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特别是针对兰州牛肉拉面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培育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支持、优化产业布局,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同时,加强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提升食品工业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实现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兰州市食品加工产业主要布局在永登树屏众创城食品产业园和兰州新区秦川食品园区。永登树屏众创城食品产业园区主要打造集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销售、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目前甘肃陇萃堂营养保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金城虎食品有限公司、兰州思泊湖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近百家预包装牛肉拉面、预制菜、酒饮料等企业已入驻园区。兰州新区秦川食品园区重点布局高端食品制造、进出口食品加工贸易等细分产业,园区规划了专门的研发创新区,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入驻,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食品加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食品加工产业链招商地图



11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Industry status quo

全市现有A级景区45家,星级宾馆28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集聚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注册旅行社482家,导游8189人。现有兰州府城隍庙等各类文物遗存点861处,国保单位10处、省保单位45处、市县级保护单位106处。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1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现有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5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57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28个。2024年,实现旅游总花费816.53亿元,增长 25.73% ,文体娱乐业增长 20.74% ,兰州成为最火爆旅游城市之一,强势上榜携程口碑榜一一2024中国100目的地榜。

全市现有A级景区45家,星级宾馆28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 国家级夜间文旅集聚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旅游休闲 街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注册旅行社482家,导游8189人。
现有兰州府城隍庙等各类文物遗存点861处,国保单位10处、省保单位45处、市县级保护单位106处。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1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5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57个、市级非遗保护项 目128个。
2024年,实现旅游总花费816.53亿元,增长 25.73% ,文体娱乐业增长 20.74% 。
龙头企业 Leading enterprises
全市现有文旅规上企业72家,包括以甘肃文旅集团、省公航旅、黄河集团为代表的文旅投资企业,以读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图书出版发行企业,以兰州宣天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闻宣传类企业,以兰州万达国际电影城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影放映企业,以甘肃保利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旅行社企业,以兰州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园区企业,以甘肃同元文旅公司为代表的街区运营企业,以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甘肃天庆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博物馆企业,以甘肃文博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华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文创企业,以甘肃嘉元影视公司为代表的游戏动漫企业,以甘肃阳光大酒店、兰州皇冠假日酒店为代表的宾馆酒店企业。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纵深推进1139工作部署,加力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产业强市建设,持续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城“四篇文章”,持续全域推进“大规划”“大景区”“大项目”“大配套”“大服务”“大营销”,全面发力文艺作品谋划、创作、推出“三个一批”,努力实现非遗、产业、景区“三个倍增”,着力开展做强主体、做大产业、做优特色、做实消费、做精产品“五大攻坚行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力争全市旅游花费、旅游人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速,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围绕把兰州打造为西北研学、红色、房车、乡村、避暑、冰雪、会展、美食、夜间、演艺旅游中心城市,推动产业向新发力、向智而行,培育冬季旅游、演艺演出、影视动漫、文博文创、节庆会展等文旅产业链,鼓励建设特色婚纱摄影拍摄地,发展露营经济、城市漫步等泛文旅业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广康养、慢游、家庭游、怀旧游、错峰游等旅游产品,推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提升老年人旅游出行体验。在水墨丹霞、金城关等景区周边推进大型团餐等建设。丰富演唱会等供给,拉长文体旅消费链条。

文化旅游产业链招商地图


文化旅游产业链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