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之制与大一统
以今文经学“大一统”视角
研究古文经学《周官》官制
在《周官》官制格局中
找寻“大一统”精神在制度上的落实

《周官》记载的官制和礼制里面或许有部分历史的真实素材,但它整体上仍然是一部取材于历史又超出于历史的理想蓝图。官制的重点在其整体性的框架结构,而不是单个的官职。从结构而不是从细节出发去理解《周官》,是本文最为强调的方法。
齐义虎
《周官》(《周礼》)虽来历不明,却为历代官制之源。本书以今文经学“大一统”视角,探究《周官》官制,揭示儒家理想中的“大一统”及其与后世制度的异同。全书从空间疆域、官制结构、信仰体系及与《王制》比较等维度展开论述,尝试沟通今古文经学,为理解儒家“大一统”理想提供新视角。
齐义虎著古典与文明2025年8月
齐义虎1978年生,天津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学士、硕士,同济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政治儒学,著有《经世三论》等,主张以官制研究契入圣王之道,由反思西学而归宗六经。
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

围绕古史辨派的“总结清算”文献宏富,旁征博引荣获“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时常泛滥,究其原因,则在于现代学术体系尚未真正立足于本民族的根基,国家官学也并未真正确立,其中较多地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衰乱背景,特别是疑古思潮的因素。疑古派虽然已不存在,但是对于疑古思潮的反省和批判,一直缺乏有理、有据、有力的总结清算。
张京华张京华著古典与文明2025年12月
本书围绕古史辨派这个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现象,梳理其核心观点、学术地位、时代影响,呈现古史辨派由实验主义到今文家言、由经学到史料学、再由史料学到神话学的衍变过程,追问中国现代学术的来路与去向。
张京华1962年生于北京,曾被北京大学破格提为副教授,现为湖南科技学院二级教授、国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诸子学及民国学术思想史。
独尊儒术前夕的思想争锋
“独尊儒术,定于一家”前西汉的思想界有过哪些争锋?

汉王朝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之后,从权力上的统一到思想上的最终统一,中间经历了近百年的诸子思想争锋时期。虽然秦皇与汉武都基于权力而谋求思想的统一,却并不意味着“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是一回事。乃至就思想的统一性而言,通过权力获得“独尊”是一回事,思想本身是否具备这种“独尊性”是另一回事。
曾海军
讨论从汉朝的建立到儒学走向独尊为止,其间七十多年的百家思想争鸣。以这一时期多次发生的思想争锋事件为线索,以“政治与皇权”“仁心与道术”“博杂与一统”为基本框架,分析西汉初期的各色思想,如何应对一统的皇权、儒道之间如何消长,以及在这种情势中经学又如何定于一尊。
曾海军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以儒家哲学和晚周诸子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
曾海军著古典与文明2025年12月存在的不断反思,成为一种价值的象征 法兰西以其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和对人类 在全球化消费社会和文化趋同的危中,凹应当代学术前沿中的重大难题 有作,促进中国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反思,并 以期译介二战结束以来国外学术界的前沿性西学源流(2006至今)身的脉络重新阅读西方 以健康的心态与健康的头脑’按西方本 主编:甘?阳?刘小枫
3
西学译丛
(2017至今) 古典与文明·西学部分而是中国学人走向文明自觉的表现 日增并非偶然, 中国学界对古典教育与古典研究的兴趣 主编:甘?阳?吴?飞
(2020至今) 『苏联’苏联』系列进苏联,才能彻底『走出苏联』 重构苏联解体研究的中国议程,真正走 主编:杨 成
(2022至今) 20世纪日本思想认识日本,也为了认识中国 总策划:赵京华
现代世界(2022至今)是现代学术面临的核心问题 现代世界的复杂构成、漫长演进和多元谱系, 主编:李猛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新版(第一辑15种)
以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现代思想的确立与推陈出新为线索以三联的名作名译为主脉为读者梳理和建立阅读和理解现代西方的经典书目预计三辑50种,首批推出15种


大哲尼采献给当世人性的箴言、未来人性的颂诗一部深刻的反主流文化之作


[德]尼采著钱春绮译
精装,437页,79元
978-7-108-07732-5
2024年8月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刘研译
精装,336页,68元
978-7-108-07605-2
2024年10月
“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编委会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支持下,创办“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意在继承前人的工作,扩大文化的积累,使我国学术译著更具规模、更见系统。文库所选,以今已公认的现代名著及影响较广的当世重要著作为主,旨在拓展中国学术思想的资源
“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1986年6月于北京三联版《存在与时间》是我的哲学初恋。
丁耘


涂尔干开山之作,呈现社会学主义基本立场从犹太人历史性质人手洞察欧洲文明


[法]埃米尔·涂尔干著
渠敬东译
精装,395页,79元
978-7-108-07796-7
2024年8月
[奥]弗洛伊德著
李展开、孙飞宇 译孙飞宇 校
精装,194页,69元
978-7-108-07778-3
2024年9月


马修·阿诺德最为中文读者熟知的文化批评著作利维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批评专著


[英]马修·阿诺德 著韩敏中译
精装,225页,69元
978-7-108-07960-2
2025年1月
[英]FR.利维斯著袁伟译
精装,353页,78元
978-7-108-07709-7
2024年8月

将社会学方法纳人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美]伊恩·瓦特著李树春译
精装,423页,78元
978-7-108-07675-5
2024年8月


福柯的“成熟之作”与“领衔之作”
中文世界最为人熟知的福柯作品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 译精装,350页,82元978-7-108-07605-12025年1月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精装,264页,82元978-7-108-07959-62025年1月
重新开启古今之争的政治哲学经典著作

[美]列奥·施特劳斯著彭刚译
精装,395页,79元
978-7-108-07857-5
2024年10月



Emmanuel Levinas Dieu,la Mort et le Temps
启蒙辩证法
哲学断片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重要代表作反思理性主义文明走向极权主义灾难的原因
提示拯救启蒙理性的可能路径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系统揭示资本主义内部经济逻辑与文化逻辑之间的张力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提供独特的理论框架
上帝、死亡与时间
以“他人之死”破解传统主体哲学困境
追问时间的伦理重量
进人列维纳斯核心思想体系的必读文本
剖析时间、责任与神圣的共生关系
本书在法西斯主义统治的背景下,反思了理性主义文明走向极权主义灾难的原因,以理性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线索,揭示了内在于启蒙理性事业中的自我毁灭趋势。
马克斯·霍克海默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西奥多·阿多诺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
[德]马克斯·霍克海
默 西奥多·阿多诺著
渠敬东等译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2025年6月
自1976年首次出版以来,《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直被誉为一部“思想巨著”,是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典分析,重新定义了我们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思考方式,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内部结构的脱节与断裂问题,对何谓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了阐释。
丹尼尔·贝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作家、编辑。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长期任教于哈佛大学,参与创办《公共利益》杂志,196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2年获得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美]丹尼尔·贝尔著
严蓓雯译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2025年8月
围绕死亡的不可逃避性、时间的内在张力及上帝的超越意义,列维纳斯挑战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通过与海德格尔、布洛赫等哲学家对话,他解释了死亡在人的存在中的终极意义,探讨时间的本质以及如何从死亡出发重新理解时间。本书对当代伦理学和时间理论的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当代法国著名的犹太哲学家,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之一。因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构想以及对现象学和犹太思想的推进而享誉世界。曾深刻影响布朗肖、德里达、利科、利奥塔、马里翁、巴特勒等当代思想家。
[法]列维纳斯著文晗译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25年7月
古典与文明·西学部分
主编:甘阳吴飞
促进对古希腊罗马文明及其他古典文明传统的重新理解与深刻认识夯实三联西学整体的人文学术基础

演绎他者
古希腊文学中的性别与社会
探讨两性关系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吸收大量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理论的研究成果古典学专业必读书目
[美]弗洛玛·塞特琳著
颜荻译
2025年9月
本书通过古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那些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探讨了两性关系的多样性及其互动的复杂性。通过敏锐的分析与充满理论性的讨论,作者将这些作品呈现为在古希腊社会、宗教、文化和思想中有关性别的思考,这些思考覆及自然与文明、公共与私人、公民与外邦人、自我与他者、凡人与诸神等有关古希腊文明的核心问题。
弗洛玛·塞特琳普林斯顿大学古典学系教授,2010年荣休。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文学,从荷马到古典时代晚期的文学作品都有所涉猎,尤其专注于史诗、戏剧与小说作品,以性别分析和女性主义分析见长。
苏格拉底
反讽家与道德哲学家
20世纪古代哲学“分析革命”引领者、
柏拉图研究泰斗弗拉斯托代表作
再现苏格拉底矢志追寻德性、知识与
幸福相统一的精神理想和哲人形象

从“苏格拉底的奇异特征是他哲学的关键之处”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弗拉斯托把握住了苏格拉底一生所有的主要方面:他论证的严谨性、理解的深度,他的道德承诺、理性宗教,以及与雅典伦理传统的复杂关系——它们都在充满活力和十分清晰的文字中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令读者直面苏格拉底带来的挑战。
-玛莎·努斯鲍姆(MarthaNussbaum)
苏格拉底身处西方哲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以及古希腊自然哲学、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交点;他的观点、立场、言辞和思想充满张力与魅力,对它们的刻画与定位也历来困扰着后学。弗拉斯托穷数十年研究之力,从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及一众苏格拉底派记录者交叠繁复的文本中勾勒苏格拉底的真实形象:一位坚持采用辩证方法追索何为良好生活之问题,同时矢志探求知识、德性与幸福相统一之真理的哲人 位反讽家与道德哲学家。
格里高利·弗拉斯托希腊裔美国人,20世纪英语世界公认最伟大的古代哲学研究泰斗之一,将分析哲学方法引入古代文本考辨的先行者;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研究生涯,足迹遍布加拿大女王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等北美名校,培养与影响了一代古代哲学研究者,晚年荣获麦克阿瑟奖和古根海姆奖。

[美]格里高利·弗拉
斯托著
吴鸿兆译
精装,582页,98元
978-7-108-07984-8
2025年3月
修昔底德与雅典帝国主义
法国古典学家罗米伊成名作与代表作“开启了关于修昔底德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法]雅克利娜·德·罗米
伊著
张云天译
2025年10月
罗米伊从修昔底德笔下的帝国主义切入,立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不仅探讨了修昔底德本人对于雅典帝国主义的复杂态度,也进一步探究了该书的成书时间以及它如何被写成等重要但尚无定论的学术问题。
雅克利娜·德·罗米伊法国著名古典学家、文献学家,1973年成为第一位法兰西公学院女教授,1988年继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之后成为第二位法兰西学术院女院士。一生撰写了大量关于古希腊思想、历史、戏剧、法律、民主、文学等方面的著作。
摹仿论的美学
古代文本与现代问题
摹仿论研究必读之作
本书在保留了摹仿概念本身的微妙多义性的同时,梳理了从前柏拉图时期到新柏拉图主义、文艺复兴及现代的概念发展脉络。其中,作者对柏拉图《理想国》诗歌摹仿与城邦德性教育、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净化论等提出了奠基性的观点,在古希腊诗学研究中,此书已成为不可绕过的经典文献。
[英]斯蒂芬·哈利韦尔著
王嘉雯张晨曦 译
2025年11月
斯蒂芬·哈利韦尔英国古典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荣休希腊语教授。研究涉及古希腊文学和哲学领域几乎所有议题。
现代世界(2022至今)
主编:李猛
综合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的视角兼顾制度与思想的维度三联西学再出发的标志性译丛
埃及人摩西
西方一神论中的埃及记忆关于历史记忆变迁的一个典范案例研究一堂关于文化身份和信仰流动性的引人人胜的课程
作为一神论、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基础,摩西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记忆中的形象。因此,在《埃及人摩西》这部作品中,摩西成为作者阿斯曼定义与实践的具有创新性的历史研究的典型主题。这种研究是对历史记忆的研究,研究的是实际发生的和虚构的事件与人物在宗教信仰中被存储的方式,以及在哲学论证、文学诠释、语言学还原(或伪造)和精神分析中被转化的方式。
扬·阿斯曼国际知名埃及学专家,海德堡科学院院士。从1970年代起组织有关记忆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开创“文化记忆”理论,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德]扬·阿斯曼著
王瑞译
2025年9月

沉睡的主权者
现代民主的发明挑战了自由主义者有关现代民主正当性基础的叙事和立场,为重新理解人民主权和民主提供新的视角
理查德·塔克以创新的,深入文本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他成功改变了我们理解政治思想史的方式。他的新书没有让人失望,为读者重新思考现代民主是如何“发明”出来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隐喻。
TheReviewofPolitics
[美]理查德·塔克著
黄子炎译
2025年12月
理查德·塔克在本书中追了主权与政府之间区别的历史及其与民主思想发展的相关性。塔克指出,这是17一18世纪政治辩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并对博丹、霍布斯和卢梭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将法学理论和政治思想史融为一体,还提供了一部关于立宪公民投票的现代史,展示了美国在公民投票历史中的重要性。
理查德·塔克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政治思想史领域著名学者。
现研究方向包括国际法、国际政治思想史等。
古代与现代民主
对西方民主问题的通贯性研究对古希腊民主和现代民主的不同特性和历史传承做了充分的辨析和梳理全面阐述古往今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与论争,史料纵横,笔法精道

我要追溯古代和现代关于自由和民主的争论历史,这个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个世纪,这必然涉及选择。这里呈现的叙述并不是全面的,而是找出重要的节点,它们可以表明对于当下秩序的思考和古代的联系多么紧密。
作者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与论争在西方已有2500年的历史,该书对此做了全面的阐述,包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它对英国、美国以及法国革命,还有从19世纪至今关于民主和政治自由争论的重要性。已有的争论始终以当时的宪法问题为背景,反复与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立起联系,包括与古代资源还有接受遗产的现代早期阶段进行对话。本书参考共同的文化遗产或是特定的民族传统,常常将包含政治和学术争论的混合体纳入进来,阐明了思考和建构流行的自我治理体系的复杂性。
威尔弗里德·尼佩尔德国知名历史学家,从1992年起在柏林洪堡大学担任古代史专业教授,出版了多部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专著,另外也曾发表过有关马克思、韦伯等现代思想家的著作,作品不少被翻译为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等多种语言。
[德]威尔弗里德·尼佩
尔著
赵宇飞陆炎译
2025年10月
学术前沿(1997至今)
译介二战结束以来国外学术界的前沿性著作以吉登斯、福柯、萨义德等为中心确立了三联在九十年代西学译介的出版中心地位
迈向人类学的价值理论
大卫·格雷伯代表性学术著作
梳理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价值”理解格雷伯及众多人类学著作的奠基性文献
David Graeber 米
[美]大卫·格雷伯著
阿嘎佐诗译
2025年10月
本书梳理了百年来关于“价值”的人类学理论,寻求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坍塌的历史条件中,找到突破性的社会理论。格雷伯从现实主义出发,提出社会革新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文化比较才能完成。在重新审读人类学诸多经典的基础上,格雷伯将“价值”理解为人类制造意义的模式。这一主张远远超过了盛行于世的理性主义与简化的经济主义范式。
大卫·格雷伯著名社会理论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对时代充满深刻反思与批判的国际著名学者。著作颇丰,因其作品独具的开创性与理论性特点,影响深远。
类比的转向
以库萨的尼古拉为例反思现代性 深度挖掘库萨的尼古拉之思想遗产
追溯现代性问题在中世纪的回响反思笛卡尔和康德较为“僵化”的理性主义探索并构建全新的通往现代性的整体路径霍夫的这部作品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中世纪晚期现代性起源的理解。他表明,我们如今所处的支离破碎且虚幻的现代世界并非14世纪和15世纪文化和思想剧变的必然结果一一还存在一种以神学象征现实为中心的现代性,以及一种从根本上反思现代文化与思想之弊病的方法。本书的学术水准极高,有望成为近年来在基督教神学和哲学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西蒙·奥利弗,达勒姆大学范米尔德特神学教授在这部充满思想洞见的学术专著中,霍夫努力通过对库萨学说的哲学解读来反思现代性,将中世纪向现代过渡时期的库萨看成是现代性病症的一剂解药,也是从现代返回前现代的一座桥梁。作者认为库萨从圣像的无限性维度对上帝的思考,从根本上避免了现代性中可见和不可见、听觉和视觉、主体和客体、物质性和超越性等二元分化。正是借助诸如此类的二元结构在“上帝”中的辩证统一,库萨才得以克服现代空间性、主体性与存在论当中的顽固对立,从而进一步构造出全新的通向现代性的整体路径。
约翰内斯·霍夫剑桥大学范胡格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杜伦大学神学和宗教系名誉教授,近年在激进正统派影响下写出《类比的转向:以库萨的尼古拉为例反思现代性》一书。长期从事哲学、基督教、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神秘主义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德]约翰内斯·霍夫著仲威译许瑞校2025年8月
激进正统派

一部标举信经、确证教父时代与中世纪根基的基督教“激进正统”运动宣言一份昭明现代虚无主义的沉沦及其病灶重塑信仰与真理之图景的神学规划
正因为使神学指向了一种激进正统性,才同样展示了它如何能以智慧战胜虚无主义。这种激进正统性并不企图复兴理性,理性的启蒙运动已然在事实上宣讲了虚无主义的教义。因此,对激进正统性而言,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要么选择哲学,要么选择作为一种纯粹自治原则的神学一—要么做希律王,要么做博士,要么追随彼拉多,要么追随那神-人。
-约翰·米尔班克
“激进正统派”批判世俗主义现状及其物质主义基础和虚无主义结果,揭露当前神学捍卫宗教真理的无力,反思作为现代之发端的晚期中世纪哲学传统,并力主复兴奥古斯丁、阿奎那等人的神学思想,以回应现代世界的种种问题。这种“新的神学”并非简单复古或回归前现代的运动,而是试图从基督教“激进”的进路、“正统”的立场克服现代性的内在困境,以期探索新的精神生活形态。
[英]约翰·米尔班克凯瑟琳·匹克斯托克格拉哈姆·瓦尔德编周小龙刘长安等译2025年12月
约翰·米尔班克诺丁汉大学教授,激进正统派代表人物。研究跨越并融合神学、哲学、社会理论等领域。
凯瑟琳·匹克斯托克剑桥大学教授,“激进正统运动”联合发起者。研究领域为神学和哲学,兼及文学和美学理论。
格拉哈姆·瓦尔德牛津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神学、哲学和文化研究。
种族·民族·阶级
沃勒斯坦与巴利巴尔在世纪末的非凡对话,面向未来的思想文本探究种族主义的现代性及其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

两位作者质疑惯常的把种族主义当成是过去社会和共同体仇外现象的延续或回潮的概念。他们将其视为一种和当代的社会结构不可分割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结构包括民族国家、劳动分工以及中心和边缘的划分等。尽管两位作者存在实质性分歧,但他们都强调种族主义的现代性,以及理解它与当代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关系的必要性。在一个民族国家危机和民族主义、沙文主义日益崛起的世界里,他们的对话揭示了当前和未来社会冲突的形式。
在纳粹主义失败、去殖民浪潮退去数十年之后,为什么种族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当代种族主义有什么特点?它和阶级划分以及民族国家的悖论性有什么关联?反过来说,当代的种族主义现象将如何强迫我们重新思考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本书试图通过巴利巴尔与沃勒斯坦之间的一次非凡的对话来回答这些基本问题。
巴利巴尔当今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阿尔都塞的学生和最重要的合作者。
沃勒斯坦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
[法]埃蒂安·巴利巴尔[美]伊曼纽尔·沃勒斯
坦著
艾士薇 王立秋 译
2025年10月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

理解布尔迪厄思想体系的关键作品社会学大师哲学理念的整体性阐述
社会学家的特性是做一个以言说社会世界的事物并尽可能如实说出它们为己任的人,但这一特性丝毫不是一种特权:这再正常不过乃至平淡无奇。使社会学家的处境自相矛盾有时甚至十分困难的是这个事实,即他被这样一些人包围,这些人要么(主动地)无视社会世界并对此闭口不谈;要么对社会世界忧心忡忡且有时谈论过多,然而所知甚少:事实上,这一点并不罕见,即一种迅速成名的诱惑或智力游戏的方式和模式所规定的说话义务,一旦与无知、冷漠或蔑视相结合,他们就倾向于到处谈论社会世界,但好像他们没在谈论社会世界,或谈论社会世界事实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忘掉或让人忘掉它。
皮埃尔·布尔迪厄
本书是阐明布尔迪厄哲学思想的著作,创作于晚年,因此是布尔迪厄对自己思想体系的一次回顾和自我解读。布氏哲学不是一种脱离社会生活的经院式哲学,而是实践的哲学,关于强力、习惯、身体、想像、偶然的哲学。本书以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入手,进而对自己社会学思想体系中诸多概念进行了自我阐释,下了关键性定义,扫清了一些误读,因此本书是一本理解布尔迪厄思想体系的重要作品。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
刘晖译
2025年10月
皮埃尔·布尔迪厄二十世纪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我社还(将)出版他的《论国家》《现代国家的公与私》等作品。
伟大世纪的道德
保罗·贝尼舒跨越三个世纪文学史
研究的第一步
钩沉法国近代古今之变的伦理线索还原“伟大世纪”古典趣致与道德风貌在我们的时代,人性的侵蚀恰恰伴随着进步道路的阻塞,生活的收紧催生了对人的鄙视和对虚无的推崇。伟大世纪往往仅因其包含了限制性力量而被赞赏或攻击,但它已经迎来了一种关于文明之人的观念,后者在随后的时代不断被巩固及扩展。我们的时代徒劳地尝试摒弃这个概念,但是,一个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近的将来会挽回它,并再度深化它。

保罗·贝尼舒
本书关注法国近代社会形态的塑造过程,钩沉古今之变的伦理线索。作者逐一梳理17世纪最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与评论,以及天主教改革派詹森主义者尤其是帕斯卡尔的神学观念;力图指出这些杰出的思想者,如何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风世风锻造为文学或哲学的同时,反映这个伟大世纪的社会文化风貌和政治历史轮廓,并使法国16与18世纪一人文的世纪与启蒙的世纪一一的道德演化得以衔接。
保罗·贝尼舒文学史家。出生在法属阿尔及利亚,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是萨特、阿隆及梅洛-庞蒂的同代人。1942年因战争之故举家迁往阿根廷,任教于法兰西学院,结识博尔赫斯;1946年回到法国,于著名的孔多塞中学谋得教职;1958年接受哈佛大学邀请,前往美国教授法国文学,直至退休,并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法]保罗·贝尼舒著
丁若汀译
2025年9月
20世纪日本思想(2022至今)
总策划:赵京华
思想冲击力 ^ + 学术奠基性 ^ + 范式更新 ^ + 文化批判系统译介20世纪日本思想代表性论著推动中国日本学和东亚区域研究的发展

广岛札记
记录了笼罩在核时代阴影下的人性的脆弱
与坚韧,客观调查与人道主义的卓越结合反思战争、拥护和平、思考核威慑下人类如何生存的必读书
[日]大江健三郎著
翁家慧 译
2025年8月
1963年夏,大江健三郎应《世界》杂志主编之邀,前往广岛参加第九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并采访了原子病医院院长重藤文夫和多位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由此引发他对核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思考。之后他又数次到访广岛,每次均有不同见闻与体悟,这些触及心灵的体验使其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核斗士。《广岛札记》记录了笼罩在核时代阴影下的人性的脆弱与坚韧,重点刻画了广岛人的威严形象,体现了大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大江健三郎日本小说家,评论家。1994年,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中、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除了文学创作,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表时事评论,是世界文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位重要作家。
“近代的超克”论
在“近代的超克”研究领域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作品
以哲学家的深刻分解京都学派诸人的思想构造
以历史学家的笔力还原思想与现实的隐秘关联
这本书是我所知道的广松涉关于日本哲学及其批评所写的唯一一本书。说起广松,人们是通过其代表作《存在与意义》等原理层面的书籍,以及与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而知晓的。这些作品基本不具有日本式的脉络,看上去广松似乎对日本的历史或状况并不关心。但是,读过本书的读者应该会惊讶于广松竟然如此通晓这些。他在这里展现出了历史学家的眼光,对各种各样的文献和细微的人际关系有着详尽的考察。
柄谷行人
“近代的超克”是日本思想史上的著名公案,它作为问题提出,缘于1942年日本《文学界》杂志召集的同名座谈会和《中央公论》杂志召集的“世界史的立场与日本”座谈会。战后,这一问题成了日本知识分子自我批判和反思的重要思想课题。广松涉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各种各样的文献和细微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立体地呈现了这个被称为“危险思想家”的知识群体,是如何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而瓦解的。全书聚焦近代日本哲学的谱系,在这一点上区别于竹内好的名著《近代的超克》,后者专注于保田与重郎和日本浪漫派的可能性,而忽视了京都学派的哲学家。
广松涉日本福冈柳川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新左翼运动旗手,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日]广松涉著臧泳帧 译邓习议 校精装,231页,69元978-7-108-07986-22025年3月

中国思想与日本
收录了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
对日本文化与外来思想的重要论述独特视角考察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历史性地考察日本近现代思想历程时不可或缺的著作
在津田的著作群中,《中国思想与日本》是唯一的一部被收入袖珍版的新书。该书内容首次发表的媒体不是专业学术杂志,而是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但因其是学术界的成果,所以也经得起专家的品读。津田围绕其思想史、历史学的所有成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中的精髓,向普通读者提出并讲述了“历史的看法”。之后,这些成果被收入1959年出版的《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中,在津田全集的第20 卷。
-马场公彦
[日]津田左右吉著
寇淑婷译
2025年12月
本书收录了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对日本文化与外来思想的重要论述。津田氏的学问,以资料搜罗和彻底的文献批判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能够自如地进行中日、日朝、日印、中印等国之间的比较研究。他特别认为,日本和中国是两个世界,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不存在包含这两个世界的所谓“东洋文化”,必须从文化与人民生活相联系的角度,来把握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其论点在问世之时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对战前简单的东方文化理论的严厉批判,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津田左右吉日本古代史研究名家,日本史学界奉他为日本现代历史学的巨匠,其学问被称为“津田史学”。
坦克格勒
苏联工业城市车里雅宾斯克(1900—1950年代)
力保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
坦克工厂形成史
从工业城市发展的角度
提供认识苏联的纵深视野
苏联工业化史、“二战”史必读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赢得了胜利,这与1941年夏天德国“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西方许多人所预见的恰恰相反。要解释这一矛盾,首先要描述新的苏维埃国家是如何在革命和内战期间建立起来的。我们将考察社会的变化、特有的经济军事化是如何开展的,以及教育系统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本书介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冷战第一阶段的车里雅宾斯克。
作者
乌拉尔地区的车里雅宾斯克镇是“二战”期间苏联KV和T-34坦克的主要生产基地,被称为“坦克格勒”,其民用机器制造厂在战时迅速转为军火生产线。本书以社会、经济和政治为背景,描述了斯大林时代典型的苏联工业城镇的日常生活。
伦纳特·萨缪尔森经济史学家,供职于斯德哥尔摩转型经济研究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俄罗斯从事档案研究,研究重点是苏联经济史。
[瑞典]伦纳特·萨缪尔森著郑洁岚译2025年10月
艺术·考古·文博
多元的屏风摄影与东亚艺术观看亚洲艺术
汪珂欣?孔艺桥 译 [美]柏岗 编 [美〕巫鸿元啰浩?郑睿瑜 等译 [美」切尔西·福克斯韦尔 编 [美〕冯良冰张雯等译 〔美〕切尔西·福克斯韦尔 编 【美】巫鸿金科羽 等译 【美]包华石编 [美〕蒋人和孙祎博等译 美〕蒋人和编 【美〕巫鸿
芝大东亚艺术史研究文丛(首批5种)
精选芝大东亚艺术中心研讨会历年精彩论文呈现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探讨东亚艺术与视觉文化的多样性与全球影响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CAEA)自2003年成立以来,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及举办系列讲座,成为全球东亚艺术研究的核心平台。在巫鸿教授的领导下,中心致力于东亚艺术和视觉文化的研究,旨在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和支持教学和研究的项目和资源的需求,为东亚艺术和视觉文化的研究开发新的视角和方法。
![[美]巫鸿[美]蒋人和编孙博 等译](https://book.yunzhan365.com/bora/nfgl/markdown/images/d6258e78641f335518ce7e8d56b73342de363d597b919c684af482b09d8150ba.webp)
![[美]蒋人和[美]包华石编 金科羽等译](https://book.yunzhan365.com/bora/nfgl/markdown/images/df3dbb20e86f48137480644fe470a2e3ae82972bace07d3e7226fced3ea9373c.webp)
芝大东亚艺术中心研讨会系列论文集是芝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与佳作书局旗下部门ArtMediaResources长期合作的出版项目。自2000年以来,该项目已出版10卷论文集,且成功地将学术作品的影响力延伸至传统课堂和学科界限之外。2021年起,以系列文集为基石,芝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与佳作书局推出同名系列讲座,邀请参与文集撰写的专家、学者,以线上讲座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体·面:中国视觉文化中的身体与面孔
观看亚洲艺术
摄影与东亚艺术
古代东亚宗教艺术:佛教信仰与宗教实践
多元的屏风
![[美]巫鸿[美]切尔西·福克斯韦尔编张雯等译](https://book.yunzhan365.com/bora/nfgl/markdown/images/bb1ca6ae4af4cafc286973b58194ed86700378da7c0f218064091e28474b7672.webp)
![[美]巫鸿[美]柏岗编 汪珂欣、孔艺桥等译](https://book.yunzhan365.com/bora/nfgl/markdown/images/df2b6f45a0c627b6e7b0dcab6c54d828148ae3000bf9833b30aee5713abebcdf.webp)
![[美]冯良冰[美]切尔西·福克斯韦尔编元浩、郑睿瑜 等译](https://book.yunzhan365.com/bora/nfgl/markdown/images/8eb93db8d03cfdf1ac5169d1bc8f24b07ab1d1d0ca3908db4c9dcaf5e07418de.webp)
芝大东亚艺术文集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学术背景的学者,呈现出跨学科、多元文化的研究视角。研究者们从艺术史、考古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展开对话,打破学科界限,探索东亚艺术与文化在全球背景下的影响与互动。文集的主题涵盖广泛,从中国、日本、朝鲜的古代艺术(如佛教艺术、墓葬艺术、建筑)到近现代艺术(如现代画派、艺术市场、视觉文化)。此外,文集还聚焦现代技术(如数字化工具)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不仅为学界提供新兴研究课题,还激发了未来研究方向。通过其对新兴课题的前瞻性讨论、精美的图像资料和与博物馆合作的紧密联系,该系列文集已成为全球东亚艺术研究领域中的权威参考书籍。
巫鸿主编2025年11月

赵孟顓
忽必烈时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
中国艺术史经典个案研究聚焦忽必烈时代的“文艺复兴式”天才抽丝剥茧,深人剖析其里程碑式的书法、绘画与鉴赏实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讨回应“元代风格革命”
在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中,对元代艺术转型的探讨与传统叙事中的“早期”和“晚期”等阶段性术语紧密相关。赵孟顓的特殊处境在于他既不属于早期也不属于晚期,而是处于两者之间,且服务于被视为“野蛮”的占领政府。如果元代的改革中包含非中国元素,那么从自然主义向抽象和理想主义转变的视觉范式需要被明确定义和描述。这种转变对中国艺术史及整个艺术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在元代历史语境中描述和解释文人画的形成。
马啸鸿
[英]马啸鸿著赖星睿译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2025年10月
本书强调“忽必烈时代”,将赵孟頫自身的艺术变革同步置于他作为艺术家的历史语境中。作者认为,此一时期的中国书画奠定了日后的文人画传统,除风格与技法外,更有艺术评论、艺术传播方式等相应变化。书中讨论赵孟頫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元朝世界中,将中国古代大师的风格和类型转化为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并将学者的抒情性书法艺术作为媒介;为我们理解赵孟頫艺术成就、忽必烈时代中国书画艺术的转型和发展、元代风格革命提供了新视角。
马啸鸿(ShaneMcCauslan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成员。著有《赵孟顓:忽必烈时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蒙古世纪:元代中国的视觉文化(1271一1368)》等,并编有《顾恺之和他的警世卷轴》等,同时为中国艺术的学术型策展人。专著《蒙古世纪》中译本已由三联书店出版。
成为才艺
书法艺术的诞生
反思“书法艺术自觉说”阐释“写字”发展为“书法”的内在理路从书写实践、文本形制、知识观念三层面
揭示商周至东汉书写文化的衍变细致梳理“书势之学”兴起的历史过程周君之作,阐释“写字”发展为“书法”的内在理路,从知识史、文体学、文本社会学多角度还原先秦至两汉的书写文化语境,对东汉以来书法艺术的诞生提出新见解,综合事实举证与理论分析,颇能成一家之言。

-王家葵
将书法置换为书写、将观念植根于史实,从物质文化、知识生成、书写主体、文本分类的角度尽可能还原历史语境,从更广阔的时空中观照“书势之学”生成的历史过程,显示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复杂性和作者所具有的卓越能力。
陈志平
本书突破传统论述,细致梳理商周至东汉早期书写文化的衍变,揭示书法艺术作为一门才艺/知识体系在东汉至魏普之际的兴起过程。分上下编:上编探讨书法艺术的“史前史”,下编聚焦书法艺术诞生的三部曲。这一过程与魏晋门阀士族掌握政治、文化权力的历程同步,最终形成书法艺术的独立地位。通过详实的材料分析,更新了传统的“自觉说”,提出更具包容性的“魏晋建构说”。
周文翰艺术与建筑评论家、作家,曾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后旅居印度、西班牙。2011年起从事写作、艺术史研究及策展,主要作品有艺术博物学系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花与画的艺术之旅》《中国味道:香料与调料的博物学》,以及艺术家传记《文徵明传》《不浪漫:赵孟順传》《孤星之旅:苏东坡传》。《成为才艺》是其撰写《王羲之传》过程中衍生的作品
周文翰 著2025年10月
现代艺术社会的六个世界

“艺术折叠”,新锐视角下的现代艺术与
艺术体制关系
剖析展览、市场、政策、媒介等机制
揭示艺术运作模式与价值体系
梳理全球艺术市场、文化政策、品牌
艺术化等议题
无论从大众角度还是艺术从业人员的角度,今天的艺术世界似乎都有必要重新论述。全球视野下,我们观测到更多元的艺术世界,其交换价值的驱动包括意识形态、创新、市场、媒介、身份和民族文化等,并以情感表达、政治忠诚、宗教信仰的面貌出现;它们构成审美价值和艺术合法性的基础,形成各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机构。我们区分不同的艺术世界,目的是解读文化场域的巨大与复杂。
-王子琪
王子琪著 | 在全球化、数字化和商业化背景下,艺术世界的边界不断扩展,内 部逻辑愈发复杂。本书基于社会学概念“艺术世界”,深入探讨艺术 生产、流通与消费中的多元价值体系和组织原则,揭示艺术世界的 运作机制与当代转型。作者梳理了艺术世界的主要形态,包括国际 艺术市场、国家资助体制、商业品牌艺术化、数字技术变革、民族 艺术及局外人艺术,为读者理解当代艺术提供了新视角。 |
2025年12月 | 王子琪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台湾艺术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管 理学、艺术社会学,聚焦全球化、数字化与商业化对艺术世界的影响。 著有《挂画:现代中国艺术展示与交易空间的诞生》《开账:荣宝斋 与20世纪早期的北京艺术社会》及诗集《六月眠浅》。策展有“未 来的形状一数据的情绪、重量与生命”等。 |
四海为家
追念考古学家张光直海内外三十余位考古学、上古史重要学者对张光直先生的追忆披露大量鲜为人知的考古学史事彰显张光直先生的精神魅力
传薪有斯人
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鼐与张光直通信集
中国第一二代考古学大家的通信集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史的各个方面理解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考古学家心路历程的难得史料
张光直(1931一2001)世界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就读,1960 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人类学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1994年一1996年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2001年1月3日在美国波士顿病逝,享年70岁。三联书店出版有“张光直作品系列”九种。

三联书店编2025年6月

李卉陈星灿 编2025年6月
5
人文通识阅读
宇文所安作品
宇文所安,近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以诗人般的感兴,中西兼擅的深厚学养,和独具的“他者”视野重读唐诗,重释中古,重写中国文学史
唐代四部曲
其他作品
初唐诗(1977)
盛唐诗(1980)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1996)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2006)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1986)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1989)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2003)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2006)
只是一首歌:中国11世纪与12世纪早期的词(2019)中国文学思想读本:原典·英译·解说(1992)
《剑桥中国文学史》(2010)孙康宜、宇文所安 主编

宇文所安(StephenOwen)
哈佛大学JamesBryantConant荣休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和比较诗学。著有《盛唐诗》《初唐诗》《追忆》《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只是一首歌:中国11世纪与12世纪初的词》等。三联书店自2003年起陆续推出“宇文所安作品系列”。
悉为我有!
11世纪中国的快乐、拥有、命名
《只是一首歌》互文“姊妹篇”宇文所安北宋研究新作
探索宋代文化中快乐、拥有、
命名的三方关系,创造性解读“悉为我有”的主权诗学

我们将要讨论的文本,既不直接关涉由金钱和货买充斥着的不断变化的社交世界,也不是由道学充分实现了的儒家伦理思想,而是两股势力的相交地带。在这一地带中,通过购置与拥有来思考“乐”的冲动将会同时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道德评判声音。
这种“乐”仰赖于对世间某些事物的拥有——无论是实际还是概念上的拥有,其反作用力是“道之乐”。对“乐”的反思常与“名”交织,涉及命名、名的稳定性及因“名”而衍生的价值。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探讨北宋文学与思想的新作,聚焦快乐、拥有和命名三个关键词,揭示商业文化与士人文化的纠缠。在北宋商业兴起的背景下,通过“拥有”获得快乐成为普遍现象,而道学的兴起又带来了对快乐的道德反思。此种情形,以命名实现“悉为我有”(AllMine!)成为了调和与自辩的手段。作者逐句解读欧阳修、曾巩、苏轼、邵雍、司马光、黄庭坚、李清照等代表性精英的重要文本,审视十一世纪的宋代独具一格的文化风貌。

[美]宇文所安著杜斐然译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2025年6月
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及其时代(增订本)
透过徊徨于义理与事功之间的曾、李、张三人写照近代变革的历史悖论
揭示由变局人危局,又由危局至残局的晚清五十年历史
曾国藩晚年心苦,李鸿章晚年心苦,张之洞晚年也心苦。四十余年之间,这些人身在历史漩涡之中备尝艰难,而力行不息以造时势,又在力行不息之后饱受困蹇而为时势所扼,留下漫天的惆怅沮愤。从同治到光宣,他们在世路变迁里各苦其苦,而因果蝉联,其各苦其苦所衬映的,则都是中国人在中西之争、古今之争、新旧之争中的重重曲折和起伏多难。
杨国强
杨国强著 2025年6月 | 此次新版汇集了近代史家杨国强绵延三十年的史学思考,增加张之 洞两篇专文。以传神精湛的文字和力透纸背的论史之功,带领读者 在纷繁的奏章、日记、信件中洞察人心,进入曾国藩、李鸿章、张 之洞真实的精神世界。透过三人的徊徨人生,述说内外交困下儒学 中人的忧患困惑与国家权力的下移、传统政治秩序的变迁,剖开晚 清变革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悖论,深思近代中国何以在中与西、新与 旧的撕扯中走向支离破碎,经历了由变局入危局,又由危局至残局 的曲折五十年。 |
代史,尤重晚清知识分子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史的研究,代表作 品有《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两头不到岸》《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 的日邦新命和社会脱榫》《脉延的人文:历史中的问题和意义》。 |
晚清高官在民国
晚清高官在民国
刘江华著
清朝落幕,供职于清廷的官绅士民何去何从?
书写14位晚清高官或仕、或隐、或敌 的民国“后半生”
调整“历史聚光灯”,揭开民国史的暗线
生活·读書·新知三联书店
辛亥鼎革之际,许多前清贵族与高官从政治权力的中心沦落为被时代抛弃的边缘人。站在未有之时代变局前,他们在新与旧的此消彼长之间徘徊纠结,在“遗民”与“新民”的多种身份中,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他们各式各样的命运际遇都映射着过渡时代中个体的飘摇人生与彷徨心理,也共同构成了新旧更迭之中虽动荡混乱、多线复杂但也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民国。
刘江华
1912年,大清帝国遽然覆灭,曾经位高权重的前清高官,沦为时代的“边缘人”,后半生的面貌也湮没于历史之中。本书围绕14位具有代表性的晚清高官,用史实再现他们的民国人生,讲叙他们如何见证历史的剧变、如何重新做出政治选择、如何在遗憾与困顿中重建生活一一从“与时俱进”、入仕民国的季经羲、张镇芳、唐绍仪、伍廷芳,到“独善其身”、选择归隐的奕、那桐、张人骏,还有“与民国为敌”、奔走复辟的善耆、薄伟、升允他们的命运沉浮,是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缩影,于历史幽深处呈现出民国史的另一面向,让后人重新审视那个新旧更迭的过渡时代。
刘江华现供职于北京日报社,热爱文史,多年来致力于爬梳档案,为晚清“史实重建”略献绵薄。出版有《左宗棠传信录:基于清宫档案的真相还原》《清朝最后的120天》《孤勇:左宗棠新传》等作品。

刘江华著2025年8月

农为邦本
中国农业一万年
勾勒自新石器时代以来
中国农业发展的脉络与格局
诠释中国农业为什么是
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农业与环境,结论也许出乎意料,农业最初起步之地并非自然环境最优之处,由此而发散,并走向世界的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带给世界的是人类繁衍的根本,并由此揭开了文明的帷幕。生存之本与文明之光,成就了历史舞台上的宏基伟业,而一万前的中国,就已经成为最早的贡献者之一。
韩茂莉韩茂莉著2025年10月
人类进化史上有很多重要节点,农业的发明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个。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农业成为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粮食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直接和大自然打交道,但粮食问题仍然是国家的命脉根基,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仅支撑着传统的农业文明,也对现代技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反思。
韩茂莉1955年出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尤其擅长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社会地理等。
电信帝国
电报与19世纪的全球化
一部系统研究电报通信的跨学科之作
基于历史材料、海量数据和GIS制图
全面呈现全球电报网络的结构与变化轨迹
以全新的视角看待
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复杂关系

本书首次成功地重建了19世纪全球电报网络的结构。它将这些理想化的结构与电报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并发现和分析了结构与参与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大量实例。研究还强调了电报使用所处的文化背景。无论是新技术的发明还是应用,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故事。相反,电报是在社会和文化定义的框架内运作的,其边界在不断变化。
-罗兰·温茨胡默
本书全方位呈现了电报在19世纪西方国家的应用,大到军事行动、政府管理、金融贸易,小到日常交流和娱乐活动,电报早已进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实践。通过分析电报网络的结构性条件和使用情况,本书也勾勒了19世纪全球电报网络的中心和边缘,揭示了通过电报互联或不互联对国家、地区、群体和个人意味着什么,社会需求如何促进或阻碍电报技术的发展,以及电报如何通过重塑现代人的时空感知深刻影响全球化进程。
罗兰·温茨胡默海德堡大学“全球语境下的亚洲和欧洲”研究团队负责人。主要著作有《从咖啡到茶的种植:锡兰的经济和社会历史》《全球传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电信和全球信息流动》(主编)等。
[德]罗兰·温茨胡默著
王沛楠 译
2025年6月
莎士比亚通释
颜元叔著
莎士比亚通释(八种)
生活·請書·新知三联书店
台湾著名学者颜元叔代表作,华语学界第一部通论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著作从概述到文本细读,逐幕逐景进行述评普通读者阅读莎士比亚最好的人门读物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
莎士比亚晚期喜剧
莎士比亚的罗马剧
莎士比亚五大悲剧
莎士比亚传奇剧
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
莎士比亚第二历史四联剧
诗人莎士比亚:商与诗篇

颜元叔(1933一2012)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英文教育家;湖南省茶陵县人,1933年生于南京,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国留学,曾在威斯康辛大学研究英美文学,获博士学位;1963年回台湾后在母校执教,任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美国水牛城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犹他大学交换教授。创办《中外文学》《淡江评论》等,并任《中外文学》社长兼总编辑;擅用幽默嘲讽的笔法,描述市井百态,剖析社会现实问题;出版有论文集《文学的玄想》《颜元叔自选集》;散文集《人间烟火》等;译著《西洋文学批评史》等。
理解政治
回归经典文本,探问古希腊至20世纪的
思想交锋
揭示哲人与僭主、哲学与政治、上帝与
凯撒、科学与权力的持久张力西方政治思想史通识读本,更好理解当今
“大政治”时代
从荷马到施米特的27部核心文本思想家不仅在审视自己的时代,更在与先哲对驳辩难。只有将这种对驳的理路呈现出来,思想的场域才能充分打开,读者才有望身临其境,养成权衡取舍和观照现实的判断能力。

“理解”政治意味着面对现实的勇气、清晰的判断力以及智性的诚实,进而自觉审视并肩负起这一精神重担。
任军锋
在中西碰撞、古今相照的“大政治”时代,理解政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政治关涉人类生存的核心,“什么是好的政治”与“什么是好的生活”或许在根本上是同一个问题。本书以27篇核心文本成章,从“荷马作为‘希腊的教育者’”开篇,依次探讨古典时代至现代世界思想家的经典著作。格局开阔,脉络清晰,讲解细腻深刻,呈现了丰满而有纵深的政治思想史图景。
任军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与美国宪法。著有《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四论》《民德与民治》等,主编《修昔底德的路标》《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等,译有《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政治科学要义》等。是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通识核心课老师之一。
任军锋著2025年8月

达尔文的剧情
达尔文、乔治·爱略特与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进化论叙事
维多利亚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揭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英国维多利亚
时代文化和文学结构的影响
为重新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提供了
新的视角
吉莉安·比尔的卓越研究是一部批评作品,在英国其他天才“云雾缭绕的胜利”中占有一席之地。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本书)以全新的方式处理了科学史中熟悉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见解。—《泰唔士报·文学副刊》

[英]吉莉安·比尔著
范一亭译
精装,502页,88.00元
978-7-108-07962-6
2025年4月
进化论作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不仅对科学领域,而且对文学、社会、情感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在《达尔文的剧情》中,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吉莉安·比尔一方面展示达尔文如何对既有的话语进行修改,从而促成进化论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分析乔治·爱略特、托马斯·哈代等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如何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叙事予以接受和抵制,这种接受意义上的矛盾凸显出达尔文理论内在的矛盾性和包容性,也揭示出进化论话语得以迅速进入英国文化血脉的深层因素。
吉莉安·比尔(GillianBeer)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曾在剑桥大学担任英国文学教授,以对19一20世纪科学、文化和文学相互作用的研究而闻名。
伟大的19世纪
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重返西方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鼎盛时代重估文学经典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9 世纪的经典小说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与今日普通读者的阅读仍有“接轨"的可能性,说到底是因为它所呈现的世界是有序的,其手法大体是写实的呈现在小说家笔下的世界是清晰可辨的19 世纪文学已被看作“古典”—除了时间的因素之外,正是因为这份清晰有序,正因为与“现代”、“后现代”小说呈现的无序混乱形成的对照,“古典”这个描述有了更多的合理性。
余斌
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激情逐渐褪去,工业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带来的日益深重的贫富差距、阶级压迫和劳动异化,催生了一种不同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的文学流派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作家不再沉溺于对前工业时代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怀念和对异域风情的幻想,而是以极大的勇气直面时代弊病与本国困境,对现代社会的成就与矛盾,以及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卑鄙与高尚、堕落与抗争进行了全景式的书写,从而打造了一个长篇小说的鼎盛时代。
董强、胡蔚、乔修峰、刘文飞、马凌、石一枫、毛亮、陈以侃、王斯秧、毛尖,11位国内一流的学者和译者,深度剖析在代代相传中被定义为“经典”的19世纪文学巨著,带领当代人重返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大师的精神世界。
毛亮陈以侃毛尖等著2025年6月
世代
一部美国代际变迁史基于24份全国性调查、覆盖3900万人的数据,解码Z世代、千禧一代、X世代、婴儿潮世代与沉默一代的精神图谱观看时代变迁的风起云涌,一览美国社会的“五世同堂”
一部引人入胜的家族史诗,以丰富的图表和故事讲述了美国现存的六代人。特温格不仅展示了我们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差异,还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并非完全在于重大事件,而更加有趣:技术的影响以及儿童发展速度的放缓。《世代》对于父母、教师、管理人员以及任何在代际差异中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必读之作。
乔纳森·海特,《娇惯的心灵》作者
[美]珍·特温格著周顺许驰原译雅理译丛
2025年9月
本书展示了美国社会五个主要代际群体Z世代、干禧一代、X世代、婴儿潮世代、沉默一代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作者采用社会科学的量化方法,以详实的资料与深入的访谈,基于24份全国性调查、覆盖约3900万人的数据,总结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人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几次关键性转变。她最终指出,这些代际差异真实存在,它们主要由技术、经济和文化变革所塑造;每个世代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经历的独特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模式和世界观,从而形成了显著的代际特征,并将在当前与未来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表现出来。
珍·特温格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著有包括iGen(2017)、GenerationMe(2006)在内的多本畅销书,研究成果与观点经常为《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媒体所关注与报道。
“形而上的动物
从女性视角出发
为20世纪西方哲学史提供另类解读
看四位女性如何在以男性为主导的
牛津学术圈“乘风破浪”
使性别、情感、动物权利成为
哲学思考的对象
四位女性如何让哲学重归生活

本书所讲的故事关乎四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反对既定的观念,它描绘了一幅关于人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全新图景,并提醒我们精神生活可以像友谊本身一样激烈多变。
——《卫报》
本书讲述了四位非凡的女性哲学家一一伊丽莎白·安斯库姆、菲利帕·福特、玛丽·米奇利与艾里斯·默多克的生平故事与思想成就。她们在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相识,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在之后的学术与创作生涯中又分别与乔治·摩尔、维特根斯坦等分析哲学家碰撞思想的火花,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混乱与绝望中深入思考如何重建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她们以女性视角重构分析哲学,在逻辑实证主义盛行的时代呼吁将“情感”和“道德”问题重新纳入哲学思考,探索了让哲学重新回归生活、进而指导个体道德实践的可能性。
克莱尔·麦卡尔爱尔兰哲学家、历史学家,现任教于英国杜伦大学瑞秋·威斯曼英国分析哲学家,现任教于英国利物浦大学
[英]克莱尔·麦卡尔
[英]瑞秋·威斯曼著
李金潞李晓琳 译
雅理译丛
2025年6月

学生简史
在叛逆中奋进,于迷茫里求知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校长笔下的一部千年教育小史,一幅古今学生群像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一个作为正在学习如何获得自由的完整个体的学生理念仍然具有深远意义。今天的年轻人掌握了很多适应算法和机器世界的特定技能,但我们同样期望他们能培养出一些使作为个体和作为社区一分子的自己茁壮成长的实践能力,它们发展较早时代称为“美德”的品质。在此,当谈论学生的品格和社区时,我们指向的是对终身学习者的需求,即那些对模糊性持开放态度,并能以正直和同情心在我们这个世界中航行的人。
迈克尔·罗斯
[美]迈克尔·罗斯著
孔祥瑞译
雅理译丛
2025年6月
从古代师生教学关系的诞生,中世纪欧洲学徒制的社会经济功能,到启蒙时期卢梭和康德等思想领袖重新定义教育成人,洪堡的制度改革赋予学习自由,再到美国现代大学形塑过程中涌现的教育思潮、新式黑人学校与女性学校,及其20世纪以来的校园氛围,这部关于“学生”群体的小书,讲述了它在公元前6世纪至今的不同历史背景下展现出的社会形象与精神面貌,以及昨日的学习者如何演变为今天影响时代的一股巨大力量。
迈克尔·罗斯历史学家、作家和通识教育倡导者。美国卫斯理大学校长、克莱蒙特研究大学斯克利普斯学院人文研究所创始人,著有《作为历史的精神分析》《认识与历史》《讽刺者的牢笼》等,近年出版的《超越大学》(2014)、《足够安全的空间》(2019)与本书(2023)构成他担任大学校长至今对“务实的通识教育”理念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