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RING
春
三聯學術
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学术出版分社
脱胎于2002年成立的“读书编辑部”,2012年更名为“学术出版分社”。秉承三联“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出版理念,著译兼备、中西并举,努力在专通悬隔、思想纷绘的时代,找到构筑价值与意义的方式,以学术涵育社会,以思想锻造未来。
图书出版之外,有微信公号“三联学术通讯”,并创办了关联作者与读者的公共文化平台“三联学术论坛”。
2025 SPRING
目录
1·2025重点出品 1
2·原创学术 19
3·西学译丛51
\mathscr { A } ·艺术·考古·文博 75
5·人文通识阅读 83
6·三聯學術系列活动 101
三联学术论坛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1
重点出品
甘阳集(第一辑7种)
当代思想界代表性人物甘阳作品首次结集多部讲稿首次整理出版所论涵括西方文明史的古今重要论题与核心文本
人论(中译本四十周年纪念版)
施特劳斯时刻
新雅美国史八讲
超越西方文化左派:返回雷蒙德·威廉斯
古今中西之争(增订本)
通三统
将错就错
甘阳是四十年来大陆思想界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富有一定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从以旗帜鲜明的观点参与80年代的“文化热”讨论,到89年率先在大陆介绍伯林的两个自由说,到90年代倡导向社会现实的回归、政治哲学与列奥·施特劳斯的引介,再到新世纪以后引起很大反响的对“尽快结束中国的留学运动”的倡议、“通三统”论、“健康阅读西方”说,以及近十年来身体力行的通识教育实践…甘阳每一次思想转折的背后都是这四十年历史与现实的风云激荡,是他对中国当下性的再认识和对时代基本问题的大判断。
甘阳四十年思想中的“变”与“不变”是当代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课题,他曾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说:“八十年代的问题在我心里从来都没有放掉过。”它昭示了甘阳思想真正的四十年一贯。
《人论》一书的基本出发点:对“人”的研究,必须从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着手,一种人的哲学,也就必然地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人论》中译本序(1984)
我希望借助施特劳斯政治哲学重新把“人的政治性”亦即群体性带回来。我以为在“政治社会性”问题被糟蹋以后,迫切需要的是以一种纯正的方式将此问题重新带回来,而不是继续再贬低“人的政治性”,继续再忽视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政治动物”的问题。施特劳斯对我的意义正是在于他以一种纯正的方式突破“后浪漫主义”氛围而重新在西方引入“政治-哲学-政治哲学”问题。
《施特劳斯时刻》(写于2001)
我这堂课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深入了解美国,摆脱一些没有根据的浪漫神话,真正理解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一个高度复杂的后现代社会当中两党政治是如何运作的,只有如此,我们对选举政治、民主政治包括美国政治才会了解得多一点。中国现在进入这么复杂的一个全球化时代,需要一大帮有头脑的人去想这些问题。
《新雅美国史八讲》(写于2007)
甘阳浙江杭州人。知青出身,先后就学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曾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曾任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现为新雅讲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及大学理论等。曾面向本科生开设《古希腊文明》《大学之道》《自我·他人·社会》《美国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新雅美国史》)《政经哲研讨课》等课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清华大学第八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奖。

赵汀阳集
2025年8月

精装,275页 精装,203页78.00元 69.00元978-7-108-07644-1 978-7-108-07589-52023年7月 2023年4月
精装,389页
88.00元
978-7-108-07696-0
2023年9月
精装,354页
86.00元
978-7-108-07846-9
2024年8月

赵汀阳大概是当代中国敢于质疑和挑战自古希腊到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极少数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以存在和真理为基本框架的哲学传统是可疑的,存在与真理属于科学和神学范畴,自古至今哲学对存在与真理的解释都是伟大却徒劳的努力;而现代哲学槟弃形而上学的努力也归于失败,因为任何理论都或明或暗地包含了形而上学的承诺,迄今形而上学仍是一个未成工程。
赵汀阳这些年来的努力是建构了一种值得讨论的“新形而上学”,提出了创世存在论、共在存在论、动词哲学、历史的存在论事件、递归溯源等极富原创性的哲学论述。三联的“赵汀阳集”便是他有关新形而上学思考的集中呈现。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
赵汀阳天下体系理论奠基作,重构非武力世界治理的古典方案旋涡模式与天下体系双核互证,直指霸权体系根本困境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东西方学者书信对话革命与民主,解析三千年中国变革节点与权力隐性转移政治哲学经典,揭示媒体致幻性与民主异化,为全球思想对话开辟新维度从周朝礼制到现代中国,以理性思辨重构革命史观
一神论的影子:哲学家与人类学家的通信
(赵汀阳、[法]阿兰·乐比雄著)
哲学家与人类学家的书信体交锋,展现跨文化对话的困境与启示上帝退场后的现代一神论重构与西方思维模式批判,探询跨文化理论如何突破一神论范式从天人关系到文化语法的差异溯源,追问存在秩序融合的可能性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第一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2023年起,三联书店开始出版“赵汀阳集”。
作品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韩文等多种语言,被海外学界誉为“中国学派”的代表,2019年法国《新文学》杂志将其列为“影响世界的35个思想家”之一。2021年荣获“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列文森集(五种)
传奇历史学家列文森经典名作,全新完整译本跨时空对话,揭示中国文化内在逻辑及其现代化路径至今仍是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的重要参考
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
革命与世界主义:西方戏剧与中国历史舞台
诠释中国史:从起源到汉亡
列文森:莫扎特式的史学家

董玥主编2025年11月
列文森从真诚的人文主义关怀出发,致力于在旧的问题中探寻新的意义;同时突破西方汉学和社会科学的域,把人类文明的普遍视角与中国经验的独特性融汇起来,从而将中国历史的书写推进到世界历史话语的范畴之中。全新译本在追求精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探讨其观点与贡献,并从学术批评的角度展开深入对话。这些经典文本一方面为阅读和理解列文森提供了不同角度的门径;另一方面也印证和展示了列文森如何持续参与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为中国研究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灵感和动力。
书写历史的行动本身即是一种历史行动。并非历史细节的叠加,我们试图让历史学习成为深化思想复杂性的过程。
-约瑟夫·列文森
如果最好的历史能够为人类的处境竖立一面镜子,并超越构筑它的特定空间,那么列文森就已经创造了一个典范。
——《列文森:莫扎特式的史学家》
那么,现在是否仍然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读(或重读)列文森精妙的文章呢?答案是肯定的。列文森提出的问题一—调和民族主义和文化主义,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的潮流中,以及历史和政治中的连续性和断裂性的一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在今天也许比在列文森的时代更加紧迫。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历史和历史学家的重要性也没有改变。事实上,鉴于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的崛起”,它们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更加突出。
叶文心、欧立德、董玥、黄乐嫣、齐慕实约瑟夫·列文森(JosephR.Levenson,1920—1969)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首任Sather讲座教授,以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誉于世,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史学家”。他以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提出的诸多论题,如天下与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科学与儒学、经典主义与历史主义等,在他因意外身故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持续为美国汉学界和东亚尤其是大陆的思想学术界提供综合性的思考框架与对话坐标。1987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创设“列文森图书奖”,以纪念他的学术贡献。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二十周年纪念版(两卷四册)
21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扛鼎之作既是一部思想史研究,也是一部思想论著提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


汪晖代表作,也是21世纪中国思想领域的扛鼎之作,出版二十年来在国内国际人文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迄今已有英、韩、日、意等多语种译本。
汪晖著
函套精装,1683页,358元
978-7-108-07928-2
2025年1月
以“现代中国的形成”为核心关切,以“知识考古”为方法,从观念史与社会史互动的双重视野中,追索现代中国认同的思想脉络与形成机制。全书两卷四部,试图追问:宋明时代儒学的天理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历史动力是什么?清代帝国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晚清思想对于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能够汪晖对天理、公理,甚或现代中国科学话语共同体的解读不仅是对中国思想核心和内在主题的重新阐释,也是他对现代西方所宣称的普适性和实证性的科学提出挑战的一种方式。它们意在为现代科学打开伦理和政治-社会的维度。
黄宗智
汪晖被广泛地视为最杰出的思想史家。他激发了争论,有力地挑战了支配着中国思想的、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和技术驱动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其他学者,汪晖同时与东方主义和贬斥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论调保持距离。
帕瑟·查特吉
从《兴起》这部著作可以明确地看出,主导全书真正的基本概念既不是帝国,也不是国家,更不是传统的王朝或是天下,而是中国,是一个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转变,因而需要被反复重新定义的中国。
—于治中

提供给我们哪些思想的资源?现代中国的知识体制是如何构筑起来的?现代公理世界观与天理世界观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的是关于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现代”,以及中国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历史理解。
汪晖1959年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理论等。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八卷本)

中日关系史的第一块里程碑
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
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
详述六十年间中日外交关系来龙去脉
1932年起由《大公报》结集七卷出版,署名“王芸生辑”。全书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下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浅近文言叙述六十年来(本应至1931年,但因时局紧张,最后十二年当时未写定)的中日外交关系(实际涉及中俄、中美等更广泛的外交关系)。本书因资料详实、准确,颇为中外学者重视,开启了中日关系研究之先河,其参考价值至今不辍。20世纪80年代再版,作者作了修订和增删,并编写第八卷,用大事记形式记述从巴黎和会至九一八事变的中日关系。此次重印系依据80年代三联书店版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
-1931年《大公报》“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发刊词保持住自己的灵魂,不怯懦,不折扣,十足勇敢地奋斗下去,这空前的国难必能克服,往远大处看,中日两大民族的竞争,好比一个无尽程的接力赛跑,我们这一辈人正握着竞走的火炬等到我们这一辈人力尽了,再把这火炬交给我们的子孙…中华民族的火炬永不熄灭,中华子孙永不要歇脚!
-1942年《大公报》文章摘录
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中国人,国家在这个时代的悲喜,我自然也分享了一份。庚子以后的残破局面,已在妈妈的怀抱下过去,孩童的脑子里没留下一点印象,我的小辫子是给辛亥革命剃掉的,壬子兵变时的火光和杀声,曾照耀过我的眼睛,震动过我的心,五四运动给我打下了一个做人的基础;五卅运动又使我认识了自已的国家。民族的热血曾鼓舞着我的青年的心,使我走上民国十五六年的革命战场,革命的火焰曾使我的生命发光,而革命阵营中的腐败现象也确曾伤过我的心。我从那时开始有了一种觉悟,觉悟自己不是一个一手回天的英雄,遂摒绝一切政治的纠葛,安心来过一个新闻记者的生活。人是从那时起变得没出息了,也从那时起变得老实些了,但自信我的心却未曾冷。这十多年来我一贯是在编报写文章,报已编了三四千天,文章便也写了一堆。我的报自然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生活史料,我的文章也不至太对不起我的国家。
王芸生
王芸生(1901一1980)天津静海人。作为《大公报》第二任总编辑(1941一1948),王芸生在中国20世纪的报业中有着卓著声誉和深远影响,被誉为“名世大手笔,爱国言论家”;而九一八之后由张季鸾倡议、王芸生主持的《大公报》专栏“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更使其成为中日关系研究专家,在国共两党高层均有很大影响,还远播到了日本。由专栏文章扩充整理而成的专著既是王芸生的成名作,也是其一生在学术领域的最大成就。
王芸生编著2025年5月
日落落日
缅甸,最长的一战(1941—1945)
二战关键一役,盟军与日军拉锯四年
缅甸战场见证帝国兴衰多国力量博弈,英、美、中、印、缅艰难协同,珍稀史料还原战斗细节史诗巨著揭示文化冲突与人性反思
只有集左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赛利纳天赋之大成,才能恰如其分地描述这段历史。
一弗兰克·麦克林恩
我曾试着记下所知的种种,在阅读藏在档案馆中英方与日方的缅甸史料、将领辩白、新闻报导、私人回忆录,又与双方人士不断沟通后,我修正了原来无意识的臆想。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要述说这场战争的实况,以及我认为它所代表的意义,探究战争背后的政治结构,同时描绘这奇异复杂战阵上的个体经验。
路易士·艾伦

[英]路易士·艾伦著
朱宏源 杨力明
黄文范等译
978-7-108-07943-5
2025年6月
缅甸见证了20世纪30至40年代军国化日本向西扩张的极限,及其随之而来的灾难性败北。从1941年的黑暗开端到1945年盟军的疲惫胜利,此役不仅成为英国在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也深刻影响了参战者的命运。本书被誉为“关于缅甸战场最详细和权威的著作之一”,中译以“日落落日”为题,象征着太阳国日本与日不落的英国在战争中的兴衰更迭,试图传达这部力作的史诗气质。
路易士·艾伦(LouisAllen,1922—1991)英国历史学家,缅战时期任英方翻译专家与情报人员,战后深入参与对日军战俘的讯问。他以亲历者与观察者的双重独特视角,结合珍稀一手史料和对日本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精彩呈现了缅甸战役全貌,同时精确描绘军事行动之细节。
俄国革命
彼得格勒,1917年2月
俄罗斯近现代史大家和田春树力作
以全新的资料、全新的构想
呈现出这场抵抗世界战争时代的
“震撼灵魂的革命”之全貌

二月革命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与君主专制制度斗争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与世界大战及帝俄军队斗争的工人士兵革命。二月革命是19世纪最后一场市民革命;同时它作为一场反战、反军的人民革命,也拉开了被称为战争世纪的20世纪的帷幕。这场反战反军革命和资产阶级市民革命共同推翻了临时政府,被称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列宁政府掌握了政权,于1918年1月解散了制宪会议,并以内战的形式展开了第三次革命,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和田春树
不同于一般只关注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田春树在一战的国际视野和罗曼诺夫王朝内部危机的大背景下,聚焦1917年的二月革命。他认为二月革命才是俄国最为根本性的革命;它拉上了19世纪市民革命的大幕,同时开启了20世纪一一世界战争的世纪,也是反战的民众革命的开始。作者对“二月革命”的缘起、进程、结果与历史功能做了脉络清晰的全新理解与叙述,再现了一百年前那个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历史时刻,它不仅左右了俄罗斯民族此后的命运,也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走向,包括我们中国。
和田春树日本著名的俄国近现代史和朝鲜现代史专家,本书是他继《日俄战争》之后的又一部重量级力作,是他近六十年从事俄国革命研究的总结性成果。

[日]和田春树著杨 玲 林等译978-7-108-07942-82025年9月
重点出品
北大中国史(3种)
2025年先期推出三种
中国早期王国
夏史传述与商、西周史
汉政与王道汉代政治演进与治理模式变迁

烟村带远市近代乡村社会地理
分断代史与专题史两个系列以断代史为主轴,辅以有北大史学特色的专题史断代史起讫时间为新石器时期至清末,共15卷
聚焦上古三代的文明演进与历史变迁,阐明中国早期王国的特点。 全方位透视古代社会,揭示中国早期王国的政治社会结构、经济社 | |
从事先秦史、古文字学、出土文献与青铜器研究。代表作有《商周 家族形态研究》《中国青铜器综论》及文集《甲骨与青铜的王朝》等。 站在史学前沿的通识性读物,交代汉朝建立并巩固后的政治发展历 程。首次系统地打通政治与政治文化的视角,通贯性地讲述汉代历 史。尝试探讨奠基时代国家治理基本形态的建立与演进,即儒家的 “王道”精神。 | 陈苏镇著 |
陈苏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古 代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春秋〉与汉 道一一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两汉魏晋宫 禁制度考论》等。 | 2025年11月 |
一份难得的历史记录,保存前现代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多重生存样 貌。从地理学角度分析近代乡村社会的多维空间,包括家庭、村落 及村际交往等,揭示这些社会行为如何在不同层面上塑造乡村的社 会结构和地理现象。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韩茂莉著 2025年11月 |

把脉
全球巨变与中国经济
以历史长周期的视野
剖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历史前缘与底层逻辑
展望世界秩序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要充分理解世界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选择中国的未来之路,我们不仅要看看一个世纪前到底发生了什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世与今生有何相似之处,而且还要看看世界大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应对这两次大变局的,以及中国在这两次大变局中走过的路对今后的选择有何启示。
高柏

高柏著
2025年1月,平装,78元
2025年4月,精装
978-7-108-07921-3
978-7-108-08052-3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以高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剖析“大变局”的实质,揭示各国在全球化钟摆运动、霸权更迭和科技革命这三大历史长周期的两次同频共振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的历史同时代性和共同特征,对思考中国如何应对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和科技革命的挑战,选择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高柏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上水船
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一代宗师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历史现场重现中国美术史学的
发韧发展、美育理想和实践稀见史料,珍贵口述,还原学术巨匠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历程

人们不可把自己灵魂的居所只当作私自的占有品。人们要把它当作一个世间的奇瑰的创造。上帝造成宇宙,人们也造着宇宙,为他的灵魂之所居。
王逊
作为曾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美术家,王逊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代表着他本人或一群人的艺术理想、代表着前人努力探索过的一种方向,他的悲剧性命运亦不乏值得总结和分析之处。这些,也许是这本小书存在的一点意义。
这是一部中国美术史学科奠基人王逊先生的学术评传。王逊先生(1915一1969)在社会激变中转益多师,选择经由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直至专治中国美术史的学术道路。作为20世纪的重要知识分子和新中国文化建设中罕有的枢纽型人物,他践行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力图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文化遗产,开创了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科体系。
口述者王涵在王逊先生身后片纸无存的情况下,历经30多年的搜集整理,出版了约300万字的《王逊文集》《王逊年谱》等6部著作,尽可能还原了这位曾被遮蔽和遗忘的重要学人的著作和生平,为研究新中国美术和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发、发展提供了大量珍稀史料和新的视角,这项工作被誉为“美术史的考古学”。
—王涵(本书口述者)

王涵口述
精装,431页,98元
段牛斗 王 瑀 整理
978-7-108-07877-3
2025年1月
见证一代学人的成长 近三十年来出版十八辑百余种著作 致力于中青年学者『第一部书』的出版 与哈佛燕京学社联合推出的学术丛书
文史新论(2001至今)累计出版近七十种 富有创见的重量级著作 尤其关注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领域 收录当代中坚学者的最新原创作品
2
原创学术
(2007至今)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的努力 新认识西方,重新认识古典,重新认识现代』 着重在问题意识上体现『重新认识中国’重 打破专业壁垒,以较小的篇幅来展开新思想 主编:甘黃阳
(2017至今) 古典与文明·中学部分日增并非偶然 中国学界对古典教育与古典研究的兴趣 主编:甘?阳?吴?飞
而是中国学人走向文明自觉的表现
当代学术(2017至今)以人文学科为主’兼及社会科学 遴选优秀学术精品予以再版,辅以少量新作 系统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学术的重要进展
当代学术
2017—
°× +
系统呈现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和成果,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刊行的学术成果为主,遴选其中若干著作重予刊行,其中以人文学科为主,兼及社会科学;以国内学人的作品为主,兼及海外学人的论著。

祖宗之法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宋代“祖宗之法”的核心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深刻、独具创见的学术专著,值得深思细读

宋朝是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时期,“忧患”中顽强执着的“生”与持续久远的“长”,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我们若能有器局有襟怀,才有资格面对前贤与古人。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只能说是讨论宋朝一个侧面的初步尝试。—邓小南本书立意有匠心独具处,其阐发是“立体”的,手法娴熟、剖析细腻又富于分寸感;其所揭示的政治与文化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为从文化角度透视中国政治,提供了新鲜启示。
作为儒家礼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则与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宋代,这种原则与实践凝聚为所谓“祖宗之法”,体现了对本朝前代帝王所施行法度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之追念与推崇。
本书初版于2006年。18年间作者先后两次修订。在近年宋史研究、宋代文化的“热潮”中再来阅读本书,不难体会出作者此番研究的可贵价值。
邓小南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著有《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朗润学史丛稿》等。
阎步克

邓小南著
当代学术
精装,570页,98元
978-7-108-07979-4
2025年2月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增订本)
西文学界第一次系统地对唐宋变革期
的五代历史进行研究的著作
收入作者另外两篇重要论文
完整呈现其在五代史方面的研究成就
这本书取材丰富,动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还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绩。从所附数据说明,以及若干附注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史料考订也很下功夫,而附注中也常有精彩的见解。
邢义田王赓武 著当代学术2025年11月
本书集中讨论了五代时期迈向统一的各种方式方法,主要从军事斗争和社会管治两方面来展开论述。虽然在此书之前,学界对晚唐五代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其内容基本不超出对政治形势的粗略描述和对军阀黑暗统治的强烈鞭答。因此深入到对晚唐五代政治史的研究,王赓武先生的研究还是第一部,具有首创之功。
王凄武1957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任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后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香港大学校长。广泛涉猎东南亚史、海洋史、中国近现代史、海外华人史等领域的研究,著作等身。
整体世界史论
吴于廑——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性学者之一,代表文章悉数收录作者倡导的“整体世界史”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世界史研究最重要的学术成果

“整体世界史”是目前我国世界史领域的主流思想,可与同期美国史学家提出的“新世界史”“全球史”相媲美。一经提出,便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陈洪进)。其名篇《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曾被北京大学马克垚先生誉为“世界史论文写作的范文”。国际学术界也予以高度关注和评赞,如丹麦汉学家李来福多次在国际书刊上评介。以整体世界史为基本学术思想,由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高校教材《世界史》(6卷,1992—1994年出版),是国内最权威的世界史教材,三十年来,一直由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
在作者看来,世界史不是中国的域外史,也不是世界各国历史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一个整体世界的历史;这个整体世界不是一直存在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走向整体发展的关键时期,郑和与哥伦布开创的大航海活动是建立世界性联系的关键因素;19、20世纪之交,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吴于祖籍安徽休宁,193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44年、1946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兼任历史系主任、副校长、世界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学术兼职有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及《外国历史卷》副主编,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等。
吴于廑著当代学术2025年9月

推敲“自我”
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修订版)
新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研究扛鼎之作
经典再版
呈现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
如何通过虚构人物的自我塑造
表达时代的“群己之思”
黄梅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替人读书。她做得非常好。那么多的作品、传记和历来的批评研究,把它们读完、读懂,条分缕析地说清楚,还要拿出自己的裁断和看法,这不是光靠聪明就能办下来的事。这是有毅力,有耐心,有诚心才能完成的工作。这项工作值得读者感谢,也值得学者效法。
吕大年
黄梅著 | 本书敏锐地捕捉了18世纪英国小说与彼时盛行的个人主义思潮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梳理了1688年至1789年一百年 间重要作家及其小说文本中的自我观念,以具有洞察力的笔触呈现 了英国小说对社会转型期种种社会问题的书写、回应、反思与批判, 并进一步探讨了彼时的作家如何通过虚构人物的“自我塑造”对个 人主义的弊端进行修正,从而调和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建立新 的社会秩序的可能。 |
当代学术 2025年5月 | 黄梅195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代表作 |
有《女人和小说》《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奥斯丁 问题:“方寸象牙”上的群己之思》等,参与翻译了《浪漫派、叛 逆者及反动派:1760一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与陆建德 合译)等。 |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讲述中古时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粟特人(Sogdian)的故事,再现中古中国与西亚伊朗之间湮没已久的文化联系
中古中国许多舶来品,大到皇家狩猎队伍中的猎豹、长安当泸的胡姬,小到宫廷贵妇人玩耍的波斯犬、绘制壁画使用的胡粉香料,都是粟特人从西方各国转运而来的,粟特人用他们擅长的语言能力,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着各种精神文化,这包括他们的民族信仰祅教和后来皈依的佛教,还有一些粟特人成为从波斯向中国传播摩尼教、景教的传教士;能歌善舞的粟特人以及他们翻领窄袖的衣着,也深深影响着唐朝的社会,引导着时代的风尚,成为繁荣昌盛的大唐文化的一个形象标志。
荣新江
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祅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在与国际学者的深度对话中,将中古时期的中外关系史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荣新江著当代学术2025年6月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雅讲席教授。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亚史。著有《于阗史丛考》《归义军史研究》《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等。

西周的政体
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增订版)
早期中国研究领域力作
资料翔实,富有理论创见
十五年来首次修订再版,增补相关书
评及作者回应,综述国内外有关西周
政治制度的学术研究及前沿进展
此书对西周政治制度是历来最精彩的分析和说明。可能比这个还重要的是,此书包括中国和西方最完善、最先进的研究方法,一定会促进中国年轻学者走出传统的研究方法,做出一种国际的史学方法。
夏含夷李峰著当代学术2025年6月
本书扬弃以往学者“官制”研究的老路,基于西周金文,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研究中国最早的官僚政府(西周政府)的组织原则和运作逻辑,阐明了西周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及权力的行使方式。作者还论述了地方诸侯国的权利、义务及其政治地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官僚制理论,批评了早期古代国家的各种模式。
李峰1983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200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唐氏早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擅长田野考古、古文字特别是西周金文与文献的综合研究,注重考古学与比较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
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
考古学的视野(增补版)

和社会结构的专著,极富问题意识器物、礼制、墓葬、都城、城址、王陵首部以考古学视角探究秦与六国文化差异六个对比维度,纵深而贯通
在从考古学角度作战国东西文化比较方面,像本书这样,花费了如此大的功力,作如此系统、深入研究的著作,以前还没有过。
朱凤瀚
以2008年梁云撰写的《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一书为标志,三晋地区东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已从此前主要专注于对考古遗存本身的研究,开始通过考古学研究进而去观察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历史发展进程等重要问题。
滕铭予
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从方国到帝国的转变,东周时期是从方国到帝国转变的“轴心时代”。这期间列国文化的发展有地域不平衡性,其中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别尤为关键,直指此后延续近两干年的帝制时代。本书以此为切入点展开,通过梳理、分析考古材料,揭示秦自商鞅变法后,以迅速赶超东方六国的心理,决断地摒弃旧的传统礼制束缚,减弱卿大夫权力,强化君主专制权威,推行军功爵制,增强社会下层活力。这诸多促使秦强大的因素,由于提炼自大量的考古资料,多令人信服并有真实感受。
梁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周秦汉考古、中亚考古,长期在中国西北及中亚地区从事考古工作,著有《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早期秦文化探索》等。
梁云著当代学术2025年8月
文史新论
2001—
关注历史、哲学、文学领域富有创见的重量级著作,收录当代中坚学者的最新学术作品,迄今已累计出版近七十种。丛书不设主编,无总序。著名设计师陆智昌构思确定的封面结构布局,延用至今。

规划社会的来临
重读《大同书》在《大同书》这部“理想”之作中寻找20世纪中国历史的动因
聚焦大同世界的呈现方式追溯康有为的设计思路和运思风格指示现代中国思想取向的一次转折
规划社会不同于乌托邦,倒毋宁是乌托邦的现实对应物。不过,它们在思维方式上都是规划主义的产物,而规划主义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在《大同书》写作的20世纪初,“现代性”还在中国舞台侧边徘徊,准备随时登场,但是这本书已经泄露了规划社会在中国降临的消息。如今,穿过20世纪的漫天风尘,大同世界还遥遥无期,中国却已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规划社会。重读《大同书》,将目光聚焦于规划主义,从“理想”层面出发反观“现实”的历史,或许为我们重新领悟中国的“现代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王东杰
在细读《大同书》文本的基础上,作者重审“大同”观念的沉浮、晚清大同观念的重现及其与西方思想的关联;分析《大同书》预设的理论前提,如其中隐含的视觉观念、康有为的人性论与苦乐观;继而重点考察大同社会的“破坏”与“建设”方案,其脱离旧制走向大同的具体路径、实际运营和制度设计等;最终概述康有为的理性主义规划思维模型,并将《大同书》置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视野中,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王东杰著
文史新论
平装,479页,78元
978-7-10807-925-1
2025年3月
永恒与时间
丸山真男思想史学的交响曲

分专题完整梳理丸山真男一生的思想历程
丸山弟子的诚意之作
笔端有敬意,又不乏对话
近乎于中文世界首部关于丸山思想的
整全性研究
丸山真男的思想史学,从价值哲学与历史主义的纠结发展到两者交互鸣奏,从追求“发展阶段论”时间轴上的近代化,转变为在历史“时间”中寻绎“永恒”,最终把走向“开放社会”的文明化视为根本目标,以古今东西全人类一直追求的共通理想——民主主义作为“永久革命”的普遍课题。这绝不是一种超逸的空论,而恰恰相反,这正是产生于丸山对日本战前至战后历史的深刻反思,并且扎根于他坚韧不拔的改革实践的。
区建英

区建英著
平装,401页,98元978-7-108-07924-42025年3月
面对丸山真男这位带有多重意义的日本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作者尝试通过宏观的考察来找出贯穿丸山真男学术思想之路的核心脉络。作者认为,从其思想发展历程和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方法来看,丸山的整个思想轨迹中都贯穿着关于“永恒与时间”的思考。“永恒”指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中普遍妥当的价值,“时间”指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变化和生灭的具体或特殊事物。作者认为这对核心范畴体现了丸山自身思想的矛盾和创造力,又体现了其思想史学背后的批判精神和价值关怀。全书以此为出发点,带着对恩师的敬意,结合丸山的著述与相关批评,从思想史学方面解读了这位思想大家一生的探索与追求。
区建英东京大学博士,日本新渴国际信息大学教授,庆应义塾大学福泽谕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燕地记
北京历史地理文稿
贯穿先秦到当代的长时段研究以历史地理思维,重新认识从边地城镇到首善之都的北京城

北京城诞生于三千多年前周人灭商的时代,在其历史发展的前期,只是一座边地城镇,然而在其历史发展的后期,巨变为全国的首善京师。在这一巨变之中,包括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转向。甚至可以说,这一具体历史过程,乃是以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转向为基础的。
唐晓峰
本书收录了31篇论文、札记、评论,利用文献、考古发现与实地考察成果,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详细考证从先秦至当代三千年来北京城的形成、变迁、发展史。以“未完成的城市”这一思路,强调城市形成的动态过程及其复杂性,重新认识从边地城镇到首善之都的北京城及其承载的千年文化。通过与北京城历史的深度对话,思考当代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课题。
唐晓峰1948年生,辽宁海城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先秦历史地理、近代北京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等。著有《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华夏文明地理新谈》等。
唐晓峰著文史新论2025年10月
方块字与中国诗
超越抒情诗文类的持续而
广泛的文化现象之探索
从比较文化的背景
厘析中国诗歌的思想与结构特质
汉语语言学名家王力曾以“语言是一个系统”概括令其一生治学受用不尽的语言学原理。本人在借汉语语言学讨论中国诗传统的所谓“语言”层次诸方面之后发现:中国诗学也是“一个系统”,即诗兴、感物、意象、对仗、用事等等形成一相融共通,互相配合、支持的体系。这个体系并非由本人研究所创设,而是在逐项研究完成以后自然地呈现于研究者面前的结论。这并不奇怪,因为如本书所证明:中国传统诗学所有以上构成的出现,皆离不开其时之汉语。正是汉语这个系统造就了诗学“语言”层面的系统。
萧驰
萧驰著
“文史新论”丛书
2025年6月
汉语是否真的能为中国诗歌增添“非凡的空间艺术功能”?中国诗书写山水之所以远较西方突出,是否与中国语言文字这一文化土壤分不开?作者从汉语言文字出发,探究中国诗的传统,就如同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必须要考虑毛笔的皴擦点染、墨的黑浓干湿、纸与绢的生与熟,以及设色的青绿淡赫一样。借助汉语语言学这面透镜,不难体悟到古典诗学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
萧驰(1947一2021)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研习中国古典诗学凡三十年。主要著作有《诗与它的山河》(2018)《中国抒情传统》(1999),以及探讨中国诗学与思想史关联的三部著作:《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2003)、《佛法与诗境》(2005)、《玄智与诗兴》(2011)。
茶马古道
词与物的证据
从历史、文化、语言和生态层面
对茶马古道的全方位探索和解读
一条连接亚欧不同民族
和文化的重要纽带

茶的汉语读音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丝绸、盐和陶瓷等物品的汉语读音。这是茶马古道在欧亚大陆上延伸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例证。茶马古道继盐运古道、丝绸之路之后人类古道的第三次大转折。它彻底改变了欧亚连接的性质:最初的盐运古道是生存古道,但它是局域的,所以并没有把欧亚大陆连接起来;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丝绸不是必需品,所以经常中断。古代茶的运输则性质不一样,一旦茶马古道上的民族形成了侍茶习惯,是不能中断的,每年到了高原地带解冻以后,运茶的马帮就开始行动了。
一陈保亚
茶马古道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具有生命力的古道。与丝绸之路类似,它不仅是茶、盐、酒、糖、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的通道,也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文化传播的纽带,在中外交往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极为特殊的价值。对茶的需求使青藏高原上长期相互隔离的族群在茶马古道网络上相互接触,融洽相处,茶马古道由此征服了横断山腹地,也征服了世界屋脊带,突破了欧亚大陆东西方向上的最后障碍。
陈保亚著2025年6月
陈保亚“茶马古道”命名人之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三十年来,一直持续不断地调查和研究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此书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1994-
1994年,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联合推出的学术丛书,致力于中青年学者‘第一部书”的出版。近三十年来出版十八辑百余种著作,集中呈现了当代学术的发展与风潮嬗变,见证一代学人的成长。
2014年开始,精选其中有较长学术生命力的作品精装再版。


地泉涌动
“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
借助“民间”话语
呈现1920年代中国思想
舞台上的多元争鸣

以20 世纪20年代广泛流传的“到民间去”口号为线索,探索了中国传统中的固有范畴“民间”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形更新,深刻介入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和民众政治,最终为现代中国“人民”的崛起奠定了核心要素。
汪晖
作者尝试经由对中国传统范畴的充分历史化、语境化把握,与流行的当代西方理论和历史叙述模式展开对话,也体现了从中国自身历史文化脉络出发,来建立现代学术话语和理论框架的抱负与勇气。
以1920年代的“到民间去”运动为基本线索,考察这一口号在社会不同领域内的传播,以及如何介入不同类型和方向的叙述与议程,将其放置在两个交叉的脉络之中:纵向地看,这一运动上承晚清的“走向人民”政治与文化改革,下接中国革命的脉络,构成其中的关键转捩;横向地看,这一运动发生于文化运动与民众政治互相催生的情境之中,既重新塑造了走向民间的主体,也铸造了把握和看待民间以及精英与民间发生关联的不同类型。
袁先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驻所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东亚现代思想文化史、马克思主义与批评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在《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
——黄兴涛

袁先欣著
精装,458页,89元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978-7-108-07901-5
2024年8月

何处是“中州”?
十到十三世纪的历史与观念变局
从思想史角度研究十至十三世纪
士人的中国观
探求“华夷之辨”复杂的思想内涵与
“大一统”愿景的重建
回到“天下-中国”观,考察这套话语体系如何适应和解释现实的变化,才有可能摆脱“唐宋变革论”“征服王朝论”及其背后的“帝国-民族国家”二元论,去重新认识和解释十到十三世纪发生的巨大的历史变局。我们将看到,“征服王朝”以“征服”的方式进入中国、加入中国并最终使中国得到更大规模的扩容和巩固,使中国史有所断裂的同时发生跃进,开启了一个合“天下"于“中国”的新的历史进程。
江湄
江湄著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2025年9月
从唐朝灭亡到元朝统一,十至十三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如何认识与解释这一时段内,中国经过三百年的南北对峙,却仍然走向大一统国家的重建,而不是顺应“历史潮流”走向民族国家的分立?本书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通过研究十到十三世纪南北士人的中国观,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解释。
江湄历史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史学史、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代表作为《创造“传统”:章太炎、梁启超、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
多开端的世界
笛卡尔与移基问题系统梳理笛卡尔不同时期的哲学著作和思想立足于对法文和拉丁文原著的专业文本分析对笛卡尔哲学本身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解释本书是对笛卡尔哲学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涉及笛卡尔从早期到晚期各个阶段的不同努力。与以往的笛卡尔研究相比,作者没有局限在一个狭窄的专题之中,也没有将笛卡尔哲学视为稳定的整体,而是通过自身的问题意识,把笛卡尔哲学视为一系列动态探索的结果,并由此包含了后世哲学发展的不同可能性。
吴增定
本书是对笛卡尔哲学的综合性整体研究,对笛卡尔在中世纪晚期思想危机前提下进行自然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奠基进行了全景式的展开,把笛卡尔哲学各个阶段的不同努力和形形色色的不同解读方向,完全集中到同一个问题线索之中,上承中世纪哲学的内在困境,下接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现象学的发展思路,是一本围绕近代哲学中自然问题的专著。
雷思温 著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2025年9月
雷思温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硕士,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硕士、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中世纪哲学与早期现代哲学。有多篇相关领域论文发表。
重绘汉初地理图景
张家山汉简《秩律》政区研究

以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进人张家山汉简《秩律》研究复原吕后初年的朝廷直辖区域政区
本书不局限于对出土简牌所见地名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字释读、文书形制、抄写特征等各方面。在《秩律》的历史地理研究上,接续周振鹤、晏昌贵等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对其载录政区年代、郡县隶属关系提出新看法。同时还拓展《秩律》研究的范围,利用《秩律》探讨汉初某些郡的治所、秦汉道制演变、汉初郡级政区排列规律等议题。把学界对张家山汉简《秩律》政区地理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葛剑雄
马孟龙著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2025年12月
秦汉政区地理因史料缺乏,研究难度很大,而在诸多出土文献中,对秦汉政区地理研究价值最大者,莫过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本书以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进入《秩律》研究。通过地名地望考证、郡级政区复原,描绘出更为精准的、吕后初年朝廷直辖郡县隶属关系,并进一步在推进汉初“政区地理”研究的基础上,将问题拓展到“政治地理”,揭示汉初封建格局的建设与调整,所映射出的一种“天下秩序”。
马孟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历史地理、出土文献。出版学术专著《西汉侯国地理》,并参编《重写秦汉史:出土文献的视野》第六章“政区地理”。
时臻乎革
黄宗羲与儒学政教秩序的转型
呈现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如何在时代大变局下调动、集成传统资源进行再创造

就哲学思想而言,本书在政教秩序变革重建的视角下,对黄宗羲哲学思想进行一种内外结合的解读,指出其哲学思想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本体论、认识论维度为秩序变革奠定形而上学基础,二是在损益更革中坚持、维系儒学的道德价值。由此而从新的视角,对黄宗羲哲学中的一系列疑难问题,如心气关系、泰州批评等,给出了言之成理的讨论推进,在学理上打通了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关联。
张学智
统摄黄宗羲学术各个面向,通过政教秩序重建这一核心问题,解释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思想家,如何基于时代的刺激而调动、集成传统资源,又如何根据时代问题特质,予以创造和突破。通过对黄宗羲这一传统思想现代转型的枢纽人物,进一步思考儒学现代转型的问题。
顾家宁浙江金华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
顾家宁著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2025年11月

德礼之间
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勾勒以“德”为核心的前轴心时期 追究先秦礼制中隐含的思想史意义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修订版)
晚清外交史奠基之作修订再版
回答近代外交官是如何诞生的问题
在“人”与“制度”的
互动中追溯近代外交体系的形成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增订版)
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化研究专著,作者全新增订
重估欧美反文化运动的历史遗产与当代意义全景式呈现60年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深度剖析背后的历史动机与集体无意识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传统,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诸子蜂起为哲学史的起点。本书向前追,专门拈出“前诸子时期”,试图发掘殷周之际到春秋末年思想史的内容和特质,从而探讨随后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全书旗帜鲜明地指出,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是“德”,而非以往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天命神学”。而“德礼之间”,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建构,限定并塑造了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核心特质。
郑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

郑开著
精装,481页,96元978-7-108-07987-92025年2月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
李文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边疆与外交史的教学研究。
李文杰 著2025年9月
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综合运用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
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译有《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等。
程巍著2025年11月
三联人文
2024-
非论文体的个性化学术写作思想的匕首,通达的见识打破专业壁垒,涵括古今中西
玻璃岛
亚瑟与我三千年
重述亚瑟王传奇
融合历史和神话元素
通过时空剪切式的蒙太奇手法
从现代视角回亚瑟王时代的英雄事迹

冯象著三联人文2025年5月
亚瑟王传奇是中古欧洲文学的瑰宝,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名剧。本书一共讲述九个故事,涵盖亚瑟王传奇的主要人物和神话母题,就其运用阐发的西方文学典籍、凯尔特/希腊神话、历史和宗教文献而言,可视为亚瑟王传奇在中国的一次系统介绍。作者的主旨,说的其实是我们这个日益全球化、麦当劳化或“黑手党化”的“新新人类”社会,天天面临的虚荣与幻想、污染和腐败:从互联网巫术基因改造,到爱情药酒异端。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耶鲁法律博士。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伦理和西方语文。
隐逸之间
陶渊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历史与社会
体味陶公渊明诗文真趣
寻访靖节先生彭泽高踪
于儒道隐逸间
聆听古人的美学追求与价值理想

晋宋易代之际复杂而艰难的政治处境,以及儒道佛三教思想交锋、交流的文化处境,使得陶渊明在直面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时产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复杂的面向。对于他是逸民还是隐者的问题,我们需要避免标签化的解读,因为实际的情况正是:陶渊明对自身所遭遇的一些人生问题,进行了内在于其政治与文化处境的力所能及的探索;他忠实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形成了具有独特旨趣的思想。
出世与入世既是面对现实政治的选择,也是面向内心价值的抉择。普人陶渊明以诗文与不仕闻名,影响贯穿古今;而陶氏之隐属儒家还是道家,为逸民还是隐者的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本书围绕《形影神》《饮酒》《桃花源记并诗》三组诗文及历代诠注,揭开陶渊明思绪流连的独特地带与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隐的心路历程,从而把陶渊明思想定位在“隐逸之间”:以儒者为底色,以隐者为归宿。
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政治哲学与中国哲学。
唐文明

唐文明著
精装,314页,69元978-7-108-07985-52025年1月
中西之外
华夏世界观与人类学
突破“非中即西”思维定式,在域外研究中建立中国学术主体性反思“希腊罗马认识域”,推动社会科学迈向多元普遍性的新道路
梁永佳著 三联人文 2025年9月 | 本书反思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中西二分”问题,剖析西方理论对全 球知识体系的主导。作者认为学界研究常受欧美理论框架束缚,“以 中释外”可能为知识创新提供新契机。书中探讨本土人类学方法, 强调文化翻译重要性,借美拉尼西亚库拉圈等案例,以《老子》思 想解读非西方社会现象,探寻小型社会抑制演化机制与权力逻辑。 同时,本书批判西方社科概念在非西方研究的局限,主张结合中国 学术传统,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知识体系,拓展中国社科在全球知识 体系中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
梁永佳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 会学系副系主任、《人类学研究》主编。研究领域包括:民族志理论、 本土宇宙观、亚太民族志。并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
中国的人类学不应满足于以自身的实践对话西方理论,更要用自己的理论看自己的“他者”,中西之外的域外世界。我主张用中国古代思想释译域外世界,并通过与社会科学在经验研究层面的具体对话来探索中国思想的比较优势。只有经历这样的“考验”,中国人类学才可能摆脱种种时髦理论的反复荡涤,形成自己的“文化自觉”,通过以我为主的“解读世界”获得属于我们的自知之明。
梁永佳
世界感
俄国文学与地缘政治细读俄国文学经典文本,剖析俄国
现代主义的理论问题对当代中文语境中的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区域研究面对的困难提供了多维度的新解答与研究案例

本书借用“世界感”来描述文学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俄国文学演进和思想论争是一个俄国同其他文化碰撞和沟通的过程,创作个体从未克服他们的地缘政治局限,但他们的创作并不是地缘政治局面的直接呈现,被呈现的是一种不安,这是他们的“世界感”。去理解这种不安,就走近了这层关系,走近了帝国与现代性、历史与形式、现实与文学想象的交织互动。而这一切,塑成了我们眼中的俄国文化。
初金一
应该如何处理俄国文学在欧洲和世界文学中的位置?一方面,本书以“世界感”的概念为线索重读俄国文学核心文本,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等作家的文本重释回应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本书还提供了对众多理论问题的本清源,例如现实主义、奇幻文学、回忆录理论等,继而呈现俄国知识分子如何理解现代、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初金一 耶鲁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俄国现代主义、俄国诗歌、翻译研究、文学理论、中俄文化联系、社会主义文化等。
初金一著三联人文2025年8月
古典与文明·中学部分
2017— 主编:甘阳吴飞
中国的文明复兴需要对中国和世界的古典文明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