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GRADUATE ADMISSION BROCHURE
招姓措南
C
目录
CONTENTS
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BEIJINGSPORTUNIVERSITYUNDERGRADUATEADMISSIONBROCHURE

Overview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北体大总览 01
01 学校概况
03 校训精神
05 专业和人才培养
07 学部、学院和专业
09 本科招生专业一览表
11 体育与社会责任
13 国际交流
15 校园生活
19 人才培养新天地
21 与世界冠军做校友
25 2024年招生章程
School 学院介绍 29
29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
33心理学院
37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43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47体能训练学院(军民融合体能训练学院)
51中国武术学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
55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59马克思主义学院
63管理学院
67体育商学院
71新闻与传播学院
75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外国语学院)
79艺术学院
83人文学院
89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橄榄球运动学院)
93中国篮球运动学院
95中国排球运动学院
99中国游泳运动学院
101中国田径运动学院
105竞技体育学院
109中国冰上运动学院
111中国雪上运动学院
Career
Development
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
121
121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
123毕业生就业情况
125学校创业情况及优秀创业校友
Candidates
Guide
报考指南
127
127 奖助学金制度
129 专业目录
113 体育工程学院(中国体育大数据中心)
117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
IMPRESSION OF BSU印象北体大
学校概况

01/02

IMPRESSION OF BSU印象北体大

校训
追求卓越
IMPRESSION OF BSU印象北体大学院、专业和人才培养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


体育与健康学部 | |
学院 | 专业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 |
(体育师范学院) | 体育教育 |
心理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 运动康复 |
康复物理治疗 | |
体能训练学院(军民融合体能训练学院) 中国武术学院 | 体能训练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 | |
体育教育 | |
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
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 |
旅游管理 | |
体育旅游 |

招生类别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
单独招生 | 竞技体育学院 | 运动训练 | |
中国武术学院 | 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 | ||
全国统一招生 | 体育类 | 竞技体育学院 | 冰雪运动 |
教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
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 休闲体育 | ||
体能训练学院 | 体能训练 | ||
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
体育商学院 | 体育经济与管理 |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新闻学 | ||
网络与新媒体 | |||
国际体育组织学院 | 英语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人文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
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 | ||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
心理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 运动康复 | ||
康复物理治疗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体育工程学院 | 智能体育工程 | ||
艺术类 | 艺术学院 | 舞蹈表演 |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
中外合作办学类 | 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 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 |
授予学位 | 学制 | 科类 | 备注 |
教育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体育考试 |
教育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及文化考试 |
教育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参加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体育专业考试 同时需参加高考 |
教育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教育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教育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不需要参加体育专业考试,仅需参加高考,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文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文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文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法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文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执行省级招办划定的本科一批分数线。高考综合 |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文理兼收 | |
教育学学士 | 四年 | 招收理科生 | |
理学学士 | 四年 | 招收理科生 | |
理学学士 | 四年 | 招收理科生 | |
理学学士 | 四年 | 招收理科生 |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招收理科生 |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招收理科生 |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以省级招办公布为准 | 所有考生须参加相应艺术类专业省统考和高考。 详见我校艺术类舞蹈表演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 专业招生简章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
参见我校本科招生章程 | 四年 四年 | 高考外语成绩不得低于105分(150分制),英 文授课,毕业前须达到英文考试标准方可毕业, 请非英语语种谨慎填报。 | |
文理兼收 |

IMPRESSION OF BSU印象北体大
体育与社会责任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INTERNATIONAL EXCHANGES国际交流


校园生活CAMPUSLIFE
卓越报告厅、师统讲堂、求是报告厅,汇集学术、科技、人文等各类讲座与演出,多元文化碰撞,带给你色彩斑斓的文化盛宴。
阿卡贝拉、民乐、街舞、话剧、国球、拳击、网棒球…德智体美劳五大类社团尽可选,社团映像,发现自己不一样的一面,释放青春的光和热。
冠军大讲堂、十佳歌手大赛、“北体之夏”音乐节、主持人大赛、健身健美大赛、演讲比赛、全国体育院校青年论坛...BSUER的一年四季,精彩纷呈。
篮球、足球、排球联赛,体能记录挑战赛,云上长跑打卡,在周末体育赛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专属于BSUER的活力周末!
校园路演、手语诗会、朗诵配音、书画展示、云游短视频,系统的学习、深入的解析、多样的形式,让你在实践锻炼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校园生活CAMPUSLIFE
北京体育大学师生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服务国之大者,主动投身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全力保障杭州亚运会、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建设之中,成为伟大事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行,感受与祖国、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人才培养新天地

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
作为科技助力奥运的前沿阵地,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拥有全国领先的体能馆、速滑馆、六自由度训练馆、综合风洞馆、滑雪风洞馆、康复中心等训练科研场馆,已先后为40余支国家集训队,40000余人次提供奥运备战保障服务,为北京冬奥会备战保障作出重要贡献。
北京体育大学积极贯彻落实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二七基地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师资人才优势,依托基地内软硬件资源和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实践平台,将科学训练、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相结合,争创国际领先的科训一体化竞技体育实践教育基地,全面助力培养我国竞技体育相关专业人才。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是党中央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点园区之一,是教育部支持海南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的先导项目,是海南省引进知名高校集中布局区域之一。北京体育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成为首批入驻试验区的双一流高校,计划举办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引进国外一流教育资源,在运动康复、体育教育训练、体育旅游、休闲体育等学科领域开展本、硕、博各个层次的学历学位项目,实现学生“不出国留学”并取得北京体育大学与国外知名院校的双学位,打造体育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办学的新标杆。

与奥运冠军 ALYMPIC CHAMPIONS做校友

郑姝音

与奥运冠军 ALYMPIC CHAMPIONS

武大靖
赛场上,不服咱就干!

AdmissonsRealations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工作顺利进行,规范招生行为,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全称为北京体育大学,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办学层次为本科,是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第三条学校法人注册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承担主要本科教学任务,另有部分本科教学任务安排在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杨公庄1号。
学校设立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位于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第四条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所在专业毕业要求的本科生,将获颁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有关规定的本科生,将获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证书。
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招生专业为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和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地点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颁发北京体育大学相应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阿尔伯塔大学相应学士学位证书。
第五条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全面贯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文件精神,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六条学校本科招生工作接受学校纪检部门、新闻媒体、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七条校长办公会是学校招生制度、招生章程和招生简章等重要事项的决策机构。
第八条学校设立由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各类招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负责审议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原则和录取名单等工作,讨论决定招生重大事宜。
第九条学校设立招生工作监督小组,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纪委办公室(审计处)负责人任副组长,对本科招生录取过程实行全程监督。
第十条学校招生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普通本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招生计划及录取
第十一条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统一领导,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在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组织下开展本校招生录取工作。
第十二条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本校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各省份高考人数、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结合近年来本校来源计划编制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本校分省来源招生计划。报教育部审核后由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
学校将不超过招生计划总数的1%作为预留计划,主要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
第十三条录取规则
1.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高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符合学校提档要求的情况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按高考成绩和专业志愿择优录取。提档比例按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按其高考改革方案相关规定进行投档录取。
2.学校在提档及专业录取时均承认教育部和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各类政策性加分。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3.普通批次专业录取时,对于进档考生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方式进行,无“专业级差”。我校确定录取专业时实行分数优先。高考总分(含政策性加分)相同的考生依据以下情况优先录取:(1)专业志愿顺序;(2)文科依次按语文、外语、数学科目比较排序,理科按数学、外语、语文科目比较排序。如省级招办对同分并列有明确规定,则录取时执行省级招办的规定。
4.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原则上安排在普通批次进行招生,考生高考文化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划定的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部分省市为一批线或一段线),且高考外语成绩不得低于105分(150分制)。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英文授课,毕业前须达到英文考试标准方可毕业,请非英语
语种考生谨慎填报。
5.学校体育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及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足球运动等本科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按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考生所在省份和我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1)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能训练、冰雪运动等体育类专业:
对进档考生,按高考体育类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 取。我校无“专业级差”,确定录取专业时实行高考体育类专 业统考成绩优先。体育类专业统考成绩同分者,依据高考文化 成绩确定录取专业。
(2)舞蹈表演(舞蹈、体育舞蹈、编创实验班、霹雳舞方向)专业:
在考生省级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合格、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依据分省计划数,按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艺术类省统考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具体以各省级招办规定为准。
(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在考生省级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合格、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划定的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部分省市为一批线或一段线)的情况下,依据分省计划数,按高考文化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具体以各省级招办规定为准。
(4)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足球运动专业:贯彻全面考核的原则,在文化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分别达到我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基础上,根据考生的文化成绩(折合百分制后)和体育专项成绩3:7比例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分 \v= 文化考试成绩 16^{\ast}30%+ 体育专项成绩 \star70% ),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梯次顺序,依据分项目计划数,按照综合分由高到低择优录取。
对具备运动健将技术等级的考生,可在我校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20分录取。
6.在“国家专项计划”招生中,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学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7.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招生录取工作将根据各省级招办公布文件要求执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考生的选考科目须符合报考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考生可通过各省级招办公布信息进行查询。

8.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在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可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若符合条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将征集志愿;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未完成的计划将征集志愿。我校不接收未填报学校志愿的调剂考生。
学生入校后的外语学习仅限英语。
9.录取时,往届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我校所有招生专业无男女生比例限制。
10.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关于慢性肝炎病人且肝功能不正常的判定标准》(教学司函[2010】22号)执行。考生体检信息以高考体检表为准。
我校为体育院校,考生患有下列疾病者,不宜就读我校各专业:
(1)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的;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的;
(4)肝炎患者(乙肝病毒携带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有生理缺陷、嗅觉迟钝、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畸形、斜视、严重口吃及耳鼻喉科疾病之一而妨碍发音、面部有较大面积( 3x3 厘米)疤痕、血管瘤、白癜风、黑色素痣等情形之一者。
(5)患心脏病、精神疾病等难以正常完成体育课学业者。
注:招收保送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不受第(3)条限制。
另外,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学校对相关专业考生身高、视力等要求如下:
(1)身高要求: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能训练、冰雪运动:男生身高不低于1.70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
舞蹈表演(舞蹈):男生身高不低于1.75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65米;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编创实验班):男生身高不低于1.70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
舞蹈表演(霹雳舞):男生身高不低于1.65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55米;
(2)裸眼视力要求: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能训练、冰雪运动、舞蹈表演专业考生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不低于4.0。
(3)色觉要求:
色盲、色弱者,不予录取的专业: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康复物理治疗;
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兰、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除上述不予录取专业外,还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新生入学后,按照教育部规定学校统一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复查不合格的学生,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我校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标准收取学费和住宿费。
1.学费: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与新媒体、旅游管理、智能体育工程专业每生每年5000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冰雪运动专业每生每年5500元;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康复、康复物理治疗、英语、体能训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每生每年6000元;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每生每年10000元;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每生每年75000元;足球运动专业学费标准待定,另行通知。
2.住宿费:北京本部校区每生每年为750、900、1200元不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住宿费标准将参照海南省相关规定执行。
以上学费和住宿费为2023年标准,2024年有新标准则按新标准收取。
第十六条学校设有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奖助体系,通过资助与育人的紧密结合,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设立入学绿色通道,新生未能筹措足额学费、住宿费者,可先报到入学,学校为其办理入学手续后再根据核实后的困难情况给予相应的资助,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第十七条我校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录取工作,不收取国家规定外的任何费用。以我校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活动的中介机构或个人,我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第十八条我校本科招生网站:http://zs.bsu.edu.cn,咨询电话:010-62989047,传真:010-62989047。学校纪检部门监督电话:010-62989450。
第十九条凡报考我校考生,均视为已详细阅读本章程,并充分理解及认可本章程中所述各项考试方式、录取原则等相关要求。
第二十条未尽之处,以上级有关文件为准。如国家、省份高考招生政策调整,学校将根据相关政策作相应修订。
第二十一条本章程由北京体育大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NORM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教育学院 (体育师范学院)
学院概况
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的体育专修科,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体育科系之一。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整体调入筹建中的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这批学生成为1953年我校建校后的第一批体育专业学生。1955年设体育系,1990年体育系更名为体育教育系,并根据国家教委高校专业目录的统一规定,设体育教育专业。2002年体育教育系更名为教育学院。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深化综合改革启动,教育学院划为体育与健康学部的下属学院。同年,教育学院成功申报获批教育学本科专业以及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教育学院新设体育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教育学院已形成本科阶段教育学与体育教育两个专业并举,研究生阶段体育学与教育学两个学科并重的综合化、贯通化的专业发展格局。2019年为进一步强化优秀体育师资培养,在教育学院基础上成立体育师范学院。学院设有4个教研室和2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体育教育教研室、体育史教研室、幼儿体育教研室和教育学教研室;中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中心和中外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和重点课程建设。专任教师24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土生导师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团队2个。近年来,我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4人。课程建设及学术研究方面硕果累累,目前有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级优秀本科课程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教材3本,并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秉承“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教育实践,凸显体育特色,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院下设的体育教育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在多年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始终占据着同专业第一的位置;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教育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60余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两万多名优秀体育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大学(学科)中,多数体育部门骨干为我院毕业生,此外,还有众多的我院毕业生活跃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和教育、体育相关部门,成为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际化成果
近年来,学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为在校研究生创设更多出国交流学习机会,与国际知名院校积极合作,并与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展开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从2018年9月起,学院陆续向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美国春由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派出80余名教师和学生;举办了“中爱学校体育思想专题研讨会”、“中欧教育与体育理论国际研讨会”和“中日教育与体育理论国际交流研讨会”,与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日本顺天堂大学、日本体育大学的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中国残疾人研究中心组织了“融合体育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开发”、“融合性探险及合作类项目的组织原则和策略”、“发展性协调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专题活动,邀请了多位适应体育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来校授课。




■名师介绍
王华倬,学院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学校体育史、体育教师教育、学校体育管理等,近五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招标重大项目1项,其他科研项目2项,发表CSSCI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要承担本科学校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课等教学任务。
刘昕,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决策咨询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主要进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与利用研究等相关研究,近五年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其他项目2项,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承担教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基础理论等教学任务。
姚蕾,幼儿体育教研室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常委,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能运动技能研究院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通讯评审评委。《体育学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期刊评审专家。姚蕾教授长期致力于体育课程与教学、幼儿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近5年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承担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科研方法、学校体育学等教学任务。
张凯,体育教育教研室主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张凯教授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青少年体育学习心理等领域的研究,近5年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3项,其他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承担体育教学原理、体育科研方法概论、教育学等教学任务。
优秀毕业生
陈建勤,体育教育专业1991届毕业生,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第十七中学体育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校体育学会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主讲教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体育教师培训专家、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评委。多篇论文获全国、北京市一、二等奖,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20余部体育著作(教材)。
孙卫华,体育教育专业1995届毕业生,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和平街一中体育教师,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获“全国十佳中学体育教师”提名、“北京师德榜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教育创新标兵”等称号。与教育部、央视合作策划的大型公益节目《我是体育教师》在央视播出超100期。教学成果多次获北京市级、区级政府教育成果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教学用书40余册。被中国教研网评为“教研之星”。
彭建敏,体育教育专业2001届毕业生,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清华大学体育部教师。中国大体协两操分会公益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大体协健美协会理事,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田径裁判,被评为残奥会优秀技术官员,曾任国家男子花剑队体能教练。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这是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开办以来第一位参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体育教师。
李采丰,体育教育专业2002届毕业生,教授,国际级田径裁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重庆市田径协会秘书长、法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教育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
宋虹磊,体育教育专业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西藏工作,就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希望小学,成为该校唯一的一名体育教师,同时担任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党建专干工作,先后获得了墨竹工卡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党建干事”、“西藏自治区优秀裁判”称号。
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专业
教育学专业
(四年制,教育学学士)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年制,教育学学士)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理念和深厚教育情怀;具备突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综合的运动技术、扎实的教学训练技能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底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体育教学与锻炼、课余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管理与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教师。
主干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专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副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教育研究、教育管理等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和体育机构中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师基本技能训练。

就业方向:教育与体育相关部门及单位
SCHOOL OF :PSYCHOLOGY心理学院
学院概况
心理学院起源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于1958年设《运动心理学》本科课程,于2003年正式成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本科。2008年,运动心理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获批应用心理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适应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式成立心理学院。心理学院共有6个实验室,可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分别为基础心理实验室、心理测评室、技能学习实验室、运动认知实验室和心理训练实验室,及运动应激实验室(共享)。基础心理实验室配有32台双显计算机,配有各种心理学实验、测评及数据分析软件,可开展60人的实验教学。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究设备和仪器,有眼动设备、脑电设备、近红外脑成像系统、虚拟现实心理评测系统(VR)、生物反馈仪、以及心理沙盘系统,实验室能够满足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心理以及认知心理各方向的研究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在校本科生300人,硕士生139人,博士生31人。现年度本科专业招生60人,为全国体育院校学生最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师资队伍
学院建有三个教研室:运动心理学教研室、认知与生物心理学教研室,以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全院教职员工35人,其中专业教师30人(教授11人、副教授6人、讲师13人)。全院教师均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知名学府(985院校或“双一流”大学),或来自香港、美国、加拿大的国际知名大学。近半数教师均有赴海外学习、交流一年以上的学术经历。2020年,我校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为心理学科名誉教授;2021年,我校聘加拿大劳伦申大学教授,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和应用运动心理学会主席ROBERTJOELSCHINKE为我院客座教授。
心理学院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运动心理学教研室曾(2010)获“国家级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张力为教授带领团队建设的《运动心理学》(线上)(2020)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张力为(2021)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王英春(2015)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毛志雄(2018)、迟立忠(2019)、郭璐(2021)分别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康冠兰(2019)主持了1项国自然项目,其他老师主持了教育部及体育总局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张力为、王英春、王莉、葛杨等长期在国家队从事心理服务保障工作,为奥运争光贡献力量。

1科研方向
体育与运动心理学方向,探索影响竞技运动表现的心理因素,如运动员的自我控制、心理疲劳、重大比赛的心理调控等;近五年,张力为教授带领的奥运科技攻关服务团队为中国代表团所获的120枚奥运及残奥奖牌(46金)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多次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
健康心理学方向,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机制,同时探索身体活动的心理机制及促进手段,为提升国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认知心理学方向,该方向探讨竞技情境中信息加工过程的特点,为理解应激情境的认知过程及应激训练提供依据,此方向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多篇论文被SCI及SSCI收录。
人才培养
学院1982年开始招收运动心理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首次培养心理学本科生,1992年开始招收运动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3年建立了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本科专业。2008年,运动心理学学科获批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国共72个),获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点授予权。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心理学专业具有文理融合的特点。因此,我院希望招收文理科特长均衡,外语基础较好,热爱体育并具有科研精神和学术情怀的优秀学生。
学术活动
心理学院是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已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2013),“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18),四届“中国奥运会一残奥会心理训练工作论坛”(2008、2012、2016和2021),以及三届“心理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2018、2019、2020)等重要学术活动,为推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及其与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实践的紧密结合,扩大本校及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化成果
为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促进海内外优秀心理学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和深度合作,自2018年起,每年10月举办“心理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论坛旨在为海内外心理学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讨和人才治谈等形式,探讨心理学前沿热点问题,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优秀心理学青年学者的引进创造条件。截止目前,学院已圆满承办三届“心理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学院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和美国春田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由学校资助,赴海外访学一年。



名师介绍
张力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运动心理学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负责人。曾任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现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体育科技》副主编,《心理学报》《体育科学》等刊编委。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47篇,学术会议论文258篇,著作23部,著作章节39章。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9项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帆船帆板队、中国蹦床队、中国艺术体操队、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备战奥运会心理训练负责人。
研究领域:自我观念(包括自我控制)和心理疲劳
课程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本科生);行为科学多元统计(硕士研究生),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博士研究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博士研究生)。
毛志雄,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已发表学术论文128篇,著作3部,著作章节23章。获省部级学术奖励5项。2011年至2016年担任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官方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EXERCISEPSYCHOLOGY中文网络版主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课题负责人。
研究领域: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锻炼行为促进
课程教学:心理学导论(双语)、运动心理学、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双语)、心理学论文写作(硕士研究生)、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博士研究生)。
迟立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课题《冬季运动项目心理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曾获第28届、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贡献奖一等奖、二等奖。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3部,参与撰写教材、专著10余部。现任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委员。
研究领域:运动预判与决策、运动认知专长、运动中的情绪与认知
课程教学:认知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本科生);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专题、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研究生)。
今年毕业生深造情况一览 | ||
国内升学 | 国内原“985工程院校”或 “双一流”大学 |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复旦大学、 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
双一流学科院校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 | |
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 | ||
海外深造 | 美国 | 哈佛大学、丹大学乔霍夫斯特拉大学、鲁金学帕克分校、 |
英国 | 埃克塞特大字。爱丁大学、汉斯大学、兰卡特大学、德大学学院、 | |
澳大利亚 | 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 | |
其他 |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韩国延世大学、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等 |
专业介绍
应用心理学专业
(四年制,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及技能,具备心理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学基础知识及理论,深入了解一至两项运动项目;能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运动队等领域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者为从事心理科学专业的研究及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专业特色:心理科学与体育科学并重,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并重,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并重,围绕竞技运动及大众健身心理领域,打造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就业及深造模式。
毕业生能力特点:具有心理科学及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具备心理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及数据分析的能力;具有独立开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广阔领域的实践能力,如问卷设计与调查、心理测评与诊断、心理咨询与训练等能力;熟悉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就业方向: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运动队、大众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等心理学相关工作。


主干学科 | 心理学 |
核心课程 | 心理学导论(双语)、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心 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史、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双语) |
主要实验及实践创新 | 实验心理学实验、认知科学研究技术、运动心理学0研究实践、 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社会适应实践、创新创业实践 |
SCHOOL OF SPORT SCIENCE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学院概况
学院院训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体育理论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2002年改为现名。现拥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与运动表现、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体质与健康五个专业方向。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运动人体科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当时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教育部批复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2021年获批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2022年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首批全国“虚拟教研室”培育点。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院最早开设了本科专业,最早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国内第一个运动人体科学的硕士、博土。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学科为基、教研相长”的办院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



师资力量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办学中,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任务,遵循“追求卓越”的校训和“致知笃行,明德崇体”的院训,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国际化新理念深度融合,培育出年龄、学缘、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优质师资队伍,包括20名教授、15名副教授。其中有18名博士生导师,36名硕士生导师,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首批100个“双带头人”教研室支部,7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95% 以上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 60% 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一半的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和海外名校的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通过运动科学教研会、运动科学科研会、跨学科融合论坛、专业协作会等平台,教师跨专业方向交流,跨研究领域融合,教研相长。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师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运动人体科学多方向,如骨骼肌的运动原理、形态机能、力量训练及损伤机制;运动与心脑血管功能调控;运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技术动作结构的诊断与优化;
运动训练监控、运动营养与高原训练;运动员科学选材;兴奋剂的检测技术与方法;运动技术、运动损伤与运动装备的生物力学;体质与健康评价、健康促进、运动风险评估与健身指导;体育仪器设备、应用软件研发等。学院教师为十多个夏季、冬季运动项目国家队提供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主持和参与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具有全国影响力标准的修订,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国际化成果
国际化培养是学院的特色之一,学院与美国春田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利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保持密切的院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都选送优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土研究生赴国外进行半年至二年的学习交流,并有^a1+2+1^{\mathfrak{n}} ^{\ast}2+2^{\ast} ^{\omega}3+1^{:} ^{\omega}1.5\substack{+2+0.5^{\prime\prime}} 本科双学位、 ^{\ast}1+1+1^{\ast} 硕士双学位等多种模式、全方位、全覆盖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师资力量
刘哗,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负责人,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1993年7月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生物科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为北京市和安徽省体育局特聘教练员培训指导专家、首都体育学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授课程为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和功能解剖学。研究方向为骨骼肌运动原理与功能评价、运动技术优化和力量训练理论。主持或参与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体质测量与评价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究”(2008-2011年)和“我国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的关键技术研究”(2008-2012年)的主要成员,是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我军代表队备战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科研攻关与服务”项目(2019-2020年)主持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
邱俊强,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高校运动营养工程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00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主授程: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研究方向为运动营养、运动促进健康的生化机制与应用,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及横向课题多项,曾先后担任国家竞走队、国家速滑队、国家蹦床队科研团队负责人或营养团队负责人,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人体运动促进健康个性化精准指导方案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研制不同人群的个性化精准运动处方解决运动促进健康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已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社会兼职包括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北京健康管理协会体医融合分会常委,中国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分会常委,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等。
李翰君,教授,硕士生导师,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访问学者。主授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研究方向神经肌肉骨骼模型、动作技术分析诊断、损伤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在2008-2020奥运会连续四届奥运备战周期内,参加了链球、垒球、曲棍球、轮椅篮球、残疾人举重等项目的科技服务,进行"运动技术分析与评价"研究,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在预防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中,主要进行前交叉韧带损伤、股后肌群拉伤的损伤机制与危险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体育用品公司合作,对运动鞋、紧身衣等运动装备对损伤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讲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曾获北京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二等奖。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委员。
徐刚,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现任北京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多年来一直从事青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评定、运动选材、国民体质与运动健身和运动解剖学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1 ~ 1993年儿童少年生长发育12年追踪研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体育大学科研成果特等奖。编著的《运动员科学选材学》入选国家体委科学技术成果专集,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获得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北京体育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承担教育部《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课题。参与“十五”教育部资助重点课题《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新的因素与机制的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科技部重大课题《国民运动科学健身系统研究与应用》《我国潜优势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国民健身关键技术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其中《国民运动科学健身系统研究与应用》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次参加全国青少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游泳、艺术体操等项目的骨龄鉴定工作,并承担北京市司法骨龄鉴定工作。
赵丽,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实验伦理委员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与神经可塑性、特殊环境生理学,研究领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运动干预、运动与健康促进及特殊环境生理。主持并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项课题,作为主要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承担科技部科技冬奥课题等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多部。申获国内专利3项。
任弘,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质与健康教研室主任。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91年8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体质测评与健康促进、运动员科学选材。主持和参与20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奥运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潜优势项目运动员专项选材与青少年基础训练的研究》《运动促进体质健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大众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研制与特定人群健身方法的开发》主要成员。参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修订及2005年、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的撰写工作。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文章40余篇。

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活跃在我国体育科学各个领域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坚力量之一。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运动医学研究所、反兴奋剂中心,北京等全国十多个省市体育科研所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知名体育学教授,康比特公司、赫石体育、冉冉健康科技等知名企业创始人等。体育界长江学者刘宇教授,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魏坤琳教授等知名学者本科也毕业于本学院。
学院2018届-2022届连续五年本科生的升学率皆超过 50% ,居学校前列。除保送和考取本校研究生外,升学院校还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985”和“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

专业介绍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四年制,教育学学士)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系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熟悉运动规律,了解学科前沿,富有创新精神,为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胜任运动训练、健康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体育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和教育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接受运动人体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训练,掌握人体机能监控、运动健身指导、运动营养指导、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应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等。
就业方向:在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运动训练、健康教育与管理等机构从事人体机能监控、运动健身指导、运动营养指导、技术动作分析等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专业建设:回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突出运动人体科学服务运动实践和全民健身的优势,围绕运动表现、运动营养、体质健康等方面,依托学校教育部、体育总局和北京市的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运动医学研究所、反兴奋剂中心、知名体育公司等教学实践基地,精准培育,采用本博连读、跨校(院)合作、国际联合培养等模式,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科研能力,增强社会实践技能,拓展国际视野,为研究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将逐步取消单一化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模式,以“直博生”“硕博连读”“博士申请考核制”等方式,实现“贯通化”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对接社会需求,既能服务运动实践和全民健身,又能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素质优良,发展全面。

SCHOOL OF SPORT MEDICINE AND PHYSICAL THERAPY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学院概况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成立于2008年,原名运动康复系,2017年更名为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下设运动医学教研室、运动康复教研室、运动康复医学中心、学院办公室4个部门,建有“运动康复医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019年)、“运动康复”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运动康复教研室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1年),运动康复科学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2023年)。
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教师20人,辅导员3人,实验员6人,行政人员3人。专任教师包括教授8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师资力量雄厚,1名北京高校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师德先锋、1名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2名北京高校优质课主讲教师,12名教师获得国际物理治疗联盟专业师资认证。
学院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体医融合人才为目标,着力整合体育学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及高精尖学科优势,开展本科及硕士、博士教育,专业设置包括:运动康复、康复物理治疗2个本科专业,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以及运动康复博士研究生教育,每年招收150名本科生和100名研究生。
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运动康复医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支持,学院下设的运动康复医学中心总面积达3000余平米,包括:功能诊疗区、主动康复区和科研创新区,是学院师生的实践教学中心、科研平台基地和开展国家队服务保障的集成地,目前已建有运动表现力科研平台、运动促进心肺功能康复研究平台,正在建设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科研平台、脊柱健康与脑科学科研平台。学院师生为国家队提供奥运科技服务,为我国奥运健儿在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贡献。
学院致力于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运动医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运动医学双语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冰雪运动防护虚拟仿真实验》,以及《肌肉骨骼康复》和《运动损伤学》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等。
学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康复中心、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康复医院、北体大国家队训练基地等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学院每年向全国的体育院校、医疗机构、运动队、科研机构等单位输送高水平体医融合人才,为我国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领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化成果
运动康复专业已纳入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2018年10名本科生赴保加利亚国家体育学院学习、11名研究生赴捷克查理大学学习;2019年8名本科生、4名研究生赴捷克查理大学学习,8名研究生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此外,学院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普度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伊萨卡大学、南加州大学、南丹麦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师生互访和交流活动及每年举办的高水平运动康复国际论坛,为师生开拓国际化视野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学生出国深造拓宽了渠道。


名师介绍
高顾教授2015年获评“北京高校教学名师”,钱菁华教授2016年获“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2017年获评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高顾、钱菁华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技术人才百人计划”,钱菁华、张恩铭获“北京高校优质课主讲教师”称号。
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促进就业,学院将专业实习与就业挂钩,扩大了毕业生首次就业的选择范围,为各项目国家队、北京市和各地方医院、科研所等事业单位及公司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1/3在国内外继续深造,保送或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985”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外院校主要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
毕业生发展状况较好,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和部门领导,在运动康复事业的发展中崭露头角。
校园生活展示
学院通过组织各类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经常组织经验分享会和英语演讲比赛等学习活动。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院的康复小队、急救小分队以及由学生所创办的社团物理治疗协会,将课堂所学技能充分应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文体活动方面,每年都会进行新年和毕业晚会,学院师生汇聚一堂,精心准备文艺节目,展现才华;田径运动会、羽毛球、排球、篮球和足球等体育赛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学院学生会每学期还精心筹备了宿舍文化节活动,在增进感情的同
时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能力。
志愿服务方面,学院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家属区与老人谈心、帮助老人使用手机,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组织班级骨干定期到图书馆、教学楼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与首都医科大学共同搭建了北京地区康复联盟,为学生寻求更好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抗疫期间,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加入志愿者行列,在疫情阻击战中挺身而出、勇敢作为,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用志愿服务行动写下青春誓言,为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贡献青春力量。

专业介绍
康复物理治疗
运动康复专业
(四年制,理学学士)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年制,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和运动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运动康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能在各级运动队、科研机构、医院、社区、学校、健身机构等部门从事运动损伤康复、肌肉骨骼康复、心肺及慢性疾病康复、神经病损康复治疗和运动防护等方面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主要学习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运动伤害防护和康复技术学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对常见运动挫伤及慢性疾病进行预防和康复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临床医学概要、运动康复评定学、运动康复技术、运动损伤学、肌肉骨骼康复、慢性疾病运动康复、神经病损康复、理疗学、贴扎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等。
就业方向:各级运动队、科研机构、医院、社区、学校、健身机构等部门从事运动损伤康复、肌肉骨骼康复、心肺及慢性疾病康复、神经病损康复治疗和运动防护等方面工作。

培养目标: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的知识体系,掌握康复物理治疗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敬业态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发展潜能,毕业后能够胜任在各级医疗机构、残联、民政、教育等相关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理治疗服务、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康复科学导论、物理治疗学基础、运动控制、运动治疗技术、手法治疗技术、临床医学综合、物理因子治疗、肌骨物理治疗、心肺物理治疗、神经物理治疗。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主导型专业课、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实践、社会实践。
主要专业实验:临床诊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手法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技术等。

SCHOO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体能训练学院 (军民融合体能训练学院)
学院概况
北京体育大学于2004年成立全国首个体能训练方向班,最早开始培养本科体能专业人才;2008年成立体能教研室,为人才培养奠定高水平师资基础;2017年率先通过教育部体能训练本科专业审批。2018年7月,为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要求,加强“两个奥运”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学校成立体能训练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为国内首个招收体能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的高校。同年10月,为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学校成立军民融合体能训练学院,与体能训练学院合署办公,同时设立体能训练学院直属党支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及给我校研究生冠军班的回信精神,经过五年的跨越式发展,学院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逐步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019年起每年一届“中国·国际体能大会”,打造北体大体能训练学术品牌;2020年体能训练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国内体能训练领域首个一流专业;2021年“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能训练人才培养系统建设”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同年,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北京体育大学职业体能教练员培训”,为建立国内体能训练标准和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体能训练关键核心技术系统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为国内体育领域首个工程中心,着力实现体能训练领域(仪器设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2023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开展青少年体能训练指导培训,加快推进青少年体能训练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学院目前招收体能训练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体能实验班、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立足培养具有体能训练专业素养、扎实理论及技能、良好科学素养、能够在各行业从事体能训练工作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始终秉承“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校训精神和“崇德睿智,强体促能”的院训精神,借助学院高水平教师团队、高端化科研训练平台、品牌学术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协同化、贯通化。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异,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共有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其中有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兼硕士生导师)、2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练员、双奥冠军教练、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成员、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荣获“首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个人”称号教师,国际教练员委员会理事会中国代表等。 70% 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90% 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硬件设施
目前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体能训练关键核心技术系统与器械),2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实验室、运动训练实验室),1个北京体育大学重点实验室(力量-速度实验室),多个体能训练大厅。既与北体大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拥有体能馆、六自由度馆、风洞综合实验室,其中体能馆拥有一整套体能测试设备:如骨密度测试仪、等速肌力测试仪、最大摄氧量测试仪、八维度核心稳定性测试仪;此外,还拥有KEISER气阻训练器、攀爬机、划船机、滑雪机、非稳定训练平台、雪机训练器、离心训练器等一系列世界尖端训练仪器设备)开展深入合作,又在不断推进军民融合体能训练及康复中心、国家军民融合体能训练中心的建设,研发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体能训练仪器设备。